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的信念,不單單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考驗,同時也代表著你經營生活的一種態度。人們在麵對失敗、挫折或者絕望的時候,放棄是最容易走的一條道路。但是,正是這一念之差,但也可能導致以後的天壤之別,由於你的心態決定了你將獲得長期勝利還是獲得一連串的失敗。
愛迪生的工廠於1914年的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損失了價值上百萬元的設備和所有的文件記錄。第二天清晨,這位發明家在檢視了焦黑的餘燼後,說:“災難自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所犯下的錯誤,已經被全部燒毀,如今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第二天,愛迪生不但開始動工建造新的車間,並且又開始發明了一種新的燈——一種能夠幫助消防隊員在黑暗中前進的便攜式的探照燈。火災對於愛迪生就如同是一支小小的插曲,而當時愛迪生已經是67歲的高齡。愛迪生如果沒有在火災後重新振作,今天的世界會變為什麼樣子?他在遭逢生命中的逆境時,表現出來的積極態度,足以看出他“凡事可為”的哲學。
然而,有一些人在麵對挫折的時候,崇尚“塞翁哲學”,總是用“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來自我安慰。我們並不否認這種順其自然的態度,可是,你如果真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振作起來。這就像一首詩中寫的那樣:需要一點勇氣,也需要一點兒自我克製,還需要有幾分嚴峻的決心,你必定要接受打擊,或者施加打擊,你必須冒險,也必須付出,勇敢地去迎接戰鬥。
或許你會說:“堅持就能成功,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道理。”但是你知道何為“堅持到底的快樂”嗎?親愛的朋友,我們不如從以下的故事中找尋答案吧!
在門本一座神社廣場上,有幾個穿著和服的老人,正在大樹下觀看兩名同伴下棋。這時,碰巧有一位穿著武士服的中年男子經過,他看見老人家們在下棋,不禁停下腳步,安靜地坐在旁邊觀棋。
過了不久,原本一片安靜的廣場,漸漸有點嘈雜了。原來,中年武士觀棋非常投入,忘記了“觀棋不語真君子”的禮儀,老是想到什麼就開口說話,一會兒說老先生將棋子下錯地方了,一會兒又說下棋應該要下在哪兒才合適,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中高談闊論。
最初,正在下棋的兩位老先生不以為意,可是,隨著中年武士發出的歎氣聲越來越大,開口指導的音調越來越高,最終使其中一位老先生無法忍受了,他氣得將手中的扇子狠狠敲在中年武士的頭上,大聲訓斥道:“你懂不懂禮貌!看人下棋不能開口說話的道理,你到底懂不懂?”受到老人家訓斥的中年武士,隨即起身,一言不發就離開了。
中年武士一離開,老人們棋也下不下去了,有人非常擔心,說:“糟糕,這下會不會惹出麻煩來啊?”
另一位老人說:“是啊,雖然那個武士一直說是他的不對,但是用扇子敲打一個武士的頭,會不會也過分了點?萬一他生氣了,跑回去拿武士刀來報複,那我們不就慘了?”
此話一出,立刻有人飛快地說:“對對對!我看這樣吧!趁他還沒有帶著武士刀回來之前,我們先追上他,再跟他道個歉,希望他別再計較!”
就在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討論時,隻見中年武士急急忙忙趕了回來,手上還帶了一個鐵鍋。當他一坐到老人家身邊之後,便將鐵鍋往頭上一戴,說道:“我有了鐵鍋,再怎麼挨你們的打也不會痛了!你們下到哪裏了?繼續啊!但是說老實話,剛剛那一步棋,真的下得不高明,我覺得那一步棋應該……”
不管身在何種處境,都要努力去實踐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將“不能”、“不行”、“不願”等詞語,從你的字典中刪去,多用“繼續努力”、“永不放棄”的精神來勉勵自己吧!在成功的路上,有一些錯誤和挫折是難免的,不要由此而輕易改變我們的航向。
錯了可以改,跌倒了可以重新站起來。貝多芬可以在無聲的世界中奏出生命的最強音,可見,堅持到底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信心啊。
沒錯!朋友們,堅持到底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守則,而獲得快樂的秘訣,不也是要有這種堅持到底的毅力嗎?一般說來,我們總是認為成功的人大多數是快樂的,但是事實上,快樂的人將更有成功的機會,因為想盡辦法讓自己擁有快樂的人,通常也會對許多事情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因此,當他們麵臨人生中的挑戰時,也不會感到絕望、沮喪、痛苦、怨天尤人,反而還能夠從中找到應對之道。因此,當你在生活中遭遇到阻礙時,不妨想一想上述故事中的武士,同時也為自己找一找那個不怕挨打的鐵鍋在哪裏吧!
10.圓融變通、讓出豁達
你知道嗎?你所有的思想及言行,造就了全部的你。為他人提供良好的服務,善意地對待他人,對自己一定會有幫助;斤斤計較,吹毛求疵,處心積慮地傷害別人,自己也得不到內心的寧靜。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給別人走;羊腸小道兩個人互相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兩人都有墜入深穀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先停住腳步讓對方過去,才是有禮貌、最安全。
遇到美味可口的飯菜時,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才是一種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種謹慎的利世濟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外,對小事,個人利益互相謙讓就會帶來個人的身心愉快。
一天,一戶人家來了遠方造訪的客人,父親讓兒子上街去購買酒菜,準備請客,沒想到兒子出門許久都沒回來,父親等得不耐煩了,於是自己就上街去看個究竟。
父親快到街上的便橋時,發現兒子在橋頭和另一個人正麵對麵地僵持站在那兒,父親就上前詢問:“你怎麼買了酒菜不馬上回家呢?”
兒子回答說:“老爸,你來得正好,我從橋這邊過去,這個人堅持不讓我過去,我現在也不讓他過來,所以我們兩個人就對上了。看看究竟誰讓誰!”
父親聆聽兒子的一席話,就上前聲援道:“孩子,好樣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給客人享用,這兒讓爸爸來跟他對一對,看看究竟誰讓誰!”
在社會上,無論說話也好,做事也好,好多人不肯給別人留一點餘地,不願給別人一點空間,到處有這對父子的影子,往往隻為了“爭一口氣”,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小事,非要大費周折,互不讓步,結果小事變大事,甚至搞得兩敗俱傷,何苦呢?
人在世間若是不能忍受一點閑氣,不肯給人方便,讓人一步,往往使自己到處碰壁,到處遭遇阻礙,不肯給人方便,結果自己到處不方便。
如果一個人平常在語言上讓人一句,在事情上留有餘地,肯讓人一步,也許收獲就會更大。讓人,多發生於競爭情境,由於讓人行為而使矛盾化解,爭鬥平息,對手變手足,仇人變兄弟。
讓人是避免鬥爭的極好方法,對個體也具有一定的價值:
1)窮寇毋追。
得理不讓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JP+2〗好比把老鼠關在房間內,不讓其逃出,老鼠為了求生,會咬壞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條生路,它“逃命”要緊,便不會對你的利益造成破壞。
2)讓人性發光。
對方“無理”,自知理虧,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條生路,他會心存感激,來日自當圖報。就算不會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這就是人性。
3)積蓄厚道。
得理不讓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是一種積蓄。
4)留自己的後路。
人海茫茫,卻常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讓人,哪知他日你們二人會不會狹路相逢?若屆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得理讓人”,這也是為自己以後留條後路。
人情翻覆似波瀾。今天的朋友,也許將成為明天的對手;而今天的對手,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朋友。世事如崎嶇道路,困難重重,因此,走不過去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就是寬闊的道路也要給別人三分便利。這樣做,既是為他人著想,又能為自己留條後路,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做人要圓融變通,就要學會“讓”的藝術,讓人一步有時能讓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