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怎樣突破強迫型性格缺陷1?(2 / 3)

弗蘭克是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裏受盡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於納粹之手,唯一的親人是他的一個妹妹。當時,他本人常常遭受嚴刑拷打,死亡之門隨時都有可能向他打開。

有一天,他赤身獨處囚室時,忽然悟出了一個道理:就客觀環境而言,我受製於人,沒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識是獨立的,我可以自由地決定外界刺激對自己的影響程度。

弗蘭克發現,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應之間,他完全有選擇如何作出反應的自由與能力。

於是,他靠著各種各樣的記憶、想象與期盼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生活和心靈。他學會了心理調控,不斷磨煉自己的意誌。他的自由的心靈早已超越了納粹的禁錮。

這種精神狀態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協助獄友在苦難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回了自己的尊嚴。

弗蘭克後來這樣寫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無法取代的。生命隻有一次,不可重複。所以,實現人生目標的機會也隻有一次……歸根到底,其實不是你詢問生命的意義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質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義何在?你隻有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能理直氣壯地回答這一問題。”

在弗蘭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難的時刻,在弗蘭克精神行將崩潰的臨界點,他靠自己的頓悟,靠成功的心理調控,不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許多患難與共的人的生命。

其實,在我們的精神活動領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在我們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會出現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敗,我們應該像弗蘭克那樣,保持心理獨立,通過心理獨立去戰勝自我,戰勝環境,使自己安然地渡過危機。

人要有獨立性,而不要依賴別人。依賴別人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別人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創業的勇氣,其肯定性較差,會陷入猶疑不決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別人的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的扶助和判斷。依賴者還會表現出剝削的性格傾向——好吃懶做,坐享其成。

依賴者會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狀,他們缺乏社會安全感,跟別人保持距離。他們需要別人提供意見,或依賴媒體的報導,經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沒有判斷能力。他們潛藏著脆弱,沒有發展出機智應變的能力,較易失業。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依賴性格,就應該大膽地製定一份“自我獨立宣言”,並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獨立行事,徹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協)。

當你有足夠的自信心時,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談一談,然後告訴他,你以後願意通過某個手勢來向他表明你的這種感覺,比如說,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當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時,告訴那人你的感覺,然後爭取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行事。

請記住:你的父母、愛人、朋友、上級、孩子或其他人常常會不讚同你的某些行為,但這絲毫不影響你的價值。不論在何種情況下,你總會引起某些人的不滿,這是生活的現實,你如果有思想準備,便不會因此而憂慮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掙脫在情感上束縛你的那些依賴枷鎖。

如果你為支配者(父母、愛人、上級或孩子)陷入惰性,那麼即便有意回避他們,也還會無形中受人支配。

堅持不帶任何條件的經濟獨立,不向任何人報賬。你如果得向別人要錢花,便會成為他的奴隸。

不要繼續發號施令,控製別人;不要繼續受製於人,唯命是從。

承認自己有保持私密的願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經曆都告訴某人。你是獨特而與眾不同的,應該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訴別人,那你便沒有選擇可言,當然也就成了不獨立的人。

在晚會上,不要出於義務而一直陪著他。兩個人分開去找別人講講話,晚會結束之後再聚到一起。這樣,你們會成倍地擴大自己的知識和見聞。

記住:你沒有為別人高興的義務,別人自會尋求解脫和愉快。你可以在與別人的相處中得到真正的樂趣,但如果感到有義務讓別人高興,那你就失去了獨立性,就會因別人不高興而愁眉苦臉;更糟糕的是,你會以為是你使他不高興的。你對自己的情感負責,在這一點上人人如此,毫無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不能控製你的情感。

不要忘記:習慣並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錯,你以前一直服從別人,但不能因此再繼續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實質在於獨立。因此,幸福的婚姻關係是最低程度的融合加上最高程度的自治與獨立。或許你非常害怕衝出依賴關係,但如果問問你在精神上依賴的那些人,就會驚奇地發現,他們最欽佩的,正是那些敢於獨立思考、獨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獨立了,別人就會尊重你,特別是那些拚命要支配你的人會更敬佩你。相反,老是依賴別人,就會遭人厭惡。

不論是在哪一種環境中,人們都有一種基本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隻要我們心中具備哪怕隻是一種最微弱的獨立的願望,它也會像天堂裏的一顆種子,經過我們的耐心養育和培植,它就會茁壯成長,直至開花結果。被自己主宰的人是強者,被別人主宰的人隻會成為奴隸。

4.克製強迫欲望、均衡身心需求

每個人都有物質和精神、肉體和心靈方麵的欲望,雖然人們常說心靈的欲望最重要,但其他欲望也不容忽視。因為自尋真實自我的基石,就是正視所有的願望。

無法實現內在成就時,精神的欲望就得不到滿足;缺乏外在成就時,物質的欲望就有所欠缺;心願無法滿足時,就會勾起心靈的欲望;萎靡不振時,無疑是違背了保持身體健康的欲望。

欲望是天理人情。明朝呂坤對欲望有段精辟的闡述:“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緣無枝之樹,才住腳便下墜。是以君子之心無時而不敬畏也。”意思是說,防止欲望好像是在挽拉那行駛在逆水中的舟船,稍一放鬆便會往下流去;盡力做善事好像是在攀緣那沒有枝杈的樹木,剛一歇腳便會往下墜落。所以君子的心靈無時無刻不感到敬畏。

世人都是凡人,凡人就都有欲望。欲望不僅沒錯,而且功不可沒。欲望經地正確地引導、規範、升華之後就是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實在的追求、成功的彼岸。人類如果離開欲望,尤其是離開規範、升華之後的欲望,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各種成果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人無論是處在順境中,還是逆境中,都應該有欲望,但這種欲望不是無止境的貪欲,不是對自己眼下處境的高度不平衡,因為大多數人麵對不平衡就要跌倒,就要出毛病。這時往往會私欲熏心,失去理智,就會走向犯罪道路,甚至喪失生命。其根源是在對欲望的理解和追求上出了偏差,唯我獨尊,我行我素,遠離了法律法規的束縛。

古人雲: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特別是那些大大小小掌握著一定權力的人,如果忽略了對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放鬆對私欲的節製,就會有一步步走向深淵的危險。

所以,唯有正視所有欲望,保持它們的均衡,人生才會納入正常的軌道,成功的幾率也會更大。正視欲望並不表示一定要采取具體的行動,當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正視所有欲望之際,它們自然會達到均衡。當一種欲望在各方麵都能獲得平衡時,這就是真心的渴求。

一些人之所以常不自覺地忽略真心渴求,就是因為心中的各種欲望有時會產生衝突。例如:理智告訴自己要堅強,但在感情上,自己卻需要快樂與關愛。看不到大局時,理智告訴自己金錢最重要,快樂與成就感都是其次;但在感情方麵,自己的靈魂卻渴望快樂與關懷。如此一來,兩方麵的欲望就產生了衝突。

事實上,物質與精神不見得互相衝突。物質成就與精神成就同樣重要,心靈欲望不見得比肉體欲望崇高。人類的欲望是複雜多變的,但所有的欲望都同等重要。人們要學會正視欲望。正視欲望就要求人們懂得放棄割舍,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

然而,在欲望的放棄和壓抑之間是存在著原則性區別的。一個人如果壓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認為它們根本不可能實現,那麼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條悲劇性的道路。但敢於大膽放棄的人能很清楚地認識到,哪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沒有任何價值,在放棄之後,他們的內心變得更為堅強有力。他們敢直麵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那麼做。如果一個人能夠這樣對自己說,那麼他便懂得放棄中也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就不會再壓抑自己。人們直麵人生中的誘惑並能放棄它們,堅信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人們便不再感到內心的衝突和精神上的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