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國崛起的美國因素2(2 / 3)

患上“中國崛起焦慮症”

最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冷戰後當今的亞太,美國大規模“軍演季” 一場接著一場,代號為“金色眼鏡蛇” “對抗北方-2012” “關鍵決心-鷂鷹” 等等的軍演令人眼花繚亂。像以往一樣,演習設定了各種各樣的“假想敵”, 旨在應對各種各樣的“威脅”。人們不禁要問,美國究竟在怕什麼?美國是當 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它掌握了世界一流的軍 隊,這支軍隊武裝到牙齒,軍費超過俄、中、日、法、英幾個大國之和,占了 全球軍費開支的半壁江山。美國在全球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擁有幾十個軍 事盟友,追求所謂的“全球24小時即時打擊”能力。這種能力隻有美國擁有, 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都無法望其項背。但就是這樣一個超級巨無霸卻在日益害 怕。

梳理一下林林總總的“美國之怕”,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有時的確是“真 怕”。美國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世界潮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意識到國際 安全環境正在日益多元化,意識到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正日益相互交織,即 使國力再強,單槍匹馬已很難從容應對。美國有時又是“假怕”,動輒以恐怖 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網絡安全等名目對別人指手畫腳甚至動手動腳,誇 大外部安全威脅以實現其戰略意圖,為保障自身“安全”讓別人不得安生。就 在這些“真怕”與“假怕”背後,其實說穿了,是美國怕失去霸權。美國奉行 的是“我能打你,你不能打我”的強權叢林政策,其安全戰略核心就是保障其 全球霸權的絕對安全。“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然而自21世紀以來,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用兵顯然已力不從心,世界警察形象也大打折扣。從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到可能要開打的 敘利亞和伊朗戰爭,美國在麵臨財力難題的背景下,似乎每場戰爭都有一種深 陷泥淖的乏力感。盡管美國仍然引領著全球新軍事變革的發展方向,其軍事裝 備和軍事理論也一直獨領風騷,但這一切都似乎難以掩蓋美國應對全球多重安 全威脅,尤其是非對稱安全威脅時的窘境。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金融大海嘯, 2011年再次襲美的金融危機,更在美國痛處大撒了一把鹽。當複蘇經濟成為美 國的首要任務,複蘇道路遙遠而漫長時,削減國防預算、收縮全球部署就成為 順理成章的選擇;但美國又強烈地表現出要維護其超強軍事地位和天下霸主的 野心。

隨著美國不斷稱霸,它在世界上樹敵也越來越多。“9 · 11”事件是美國 與穆斯林世界長期為敵遭逢的最大一次滑鐵盧式的打擊,從此噩夢不斷。到了 如今,世界更加不安與動蕩:起迄於2011年歐美發動的“阿拉伯之春”,給中 東地區安全局勢帶來了太多太多不確定因素。和美國隔洋相望的大西洋那邊, 美國的難兄難弟——歐洲,出現了多米諾骨牌式的債務危機,危機在持續發 酵之中。這讓美國這個“世界領袖”蒙上了多重陰影,潛意識裏,美國患上 了“霸權焦慮綜合症”,美國麵臨了二戰後最嚴峻的挑戰。而“霸權焦慮綜 合症”最大重症是“中國崛起焦慮症”。過去10多年間,當美國一直在埋首於 “世界反恐”無暇顧及亞洲整體局勢,中國則埋頭發展,並在危機中繼續保持 了全球一枝獨秀的發展增長態勢。“中國崛起”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普遍共 識。雖然這種崛起促進了亞太地區的安定、和平與繁榮,對美國安全和霸主地 位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但“中國崛起”卻成了美國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病和煩 惱,它把過去10多年定位成“低估了中國的威脅”,於是,“重返亞太”,維 持美國在世界、亞太的領導地位,就成了美國解決焦慮的最現實舉措。

2012年1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國防部長帕內塔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新科 主席鄧普西上將集體亮相五角大樓,向全球宣布題為《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 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的新軍事戰略報告。報告稱,美國整體外交和軍 事重心將於2012年起明確遠離歐洲,轉向太平洋地區。作為總統,宣布一項層 級遠在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之下的純軍事戰略,而且防務班底傾巢而出, 這在美國曆史上並不多見,這是自冷戰結束後美國第五次調整軍事戰略。內宮發言人卡尼稱,美國正處十年戰爭後的轉折點,國防戰略檢討針對新的挑戰, 重新調整美國的戰略重點,以維持美國的軍事優勢。外媒普遍揣測,這可能意 味著美國未來將在太平洋地區上演重頭戲,而中國已經被山姆大叔鎖定在了準 星的中心位置。

解讀美國“新軍事戰略”,我們看到:

1. 以中國為主要作戰對象,以西太平洋作為主要戰場,以空海軍為主要 作戰力量的“空海一體戰”戰役作戰體係。早在冷戰時期,美國就準備在歐洲 和蘇聯能夠同時打兩場“空地一體戰”,而到了現在,它認為這個仗已經打不 起來了。未來的戰爭將主要在西太平洋上和中國發生,原來的“空地一體戰” 也變成了“空海一體戰”。美國人的原話是這麼說的:“空海一體戰”主要針 對的是變化中的中國的反介入與區域拒止作戰,假如美國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 在中國實施大規模陸地作戰的話,那麼西太平洋戰區將是空海軍主導的空中和 海上戰區。在西太平洋能夠對美國產生影響力以及構成嚴重挑戰的國家非中國 莫屬。這個戰役作戰構想最早是美國國防部委托一個軍事智庫搞的,這一構想 現在已正式被美國國防部采納,成為其國家軍事政策,並在國防部成立了“空 海一體戰”辦公室。這在蘇聯時期是沒有過的。

2. 以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作為南北兩大支點的軍事同盟體係。北邊是 曰本和韓國,南邊是澳大利亞,南北對中國進行鉗製。美國不僅把美、日、韓 同盟搞在一起,實現美日韓一體化,同時正在打造包括印度、越南、菲律賓在 內的“亞洲小北約”。美國打仗曆來強調同盟戰略,從來不單打獨鬥。海灣戰 爭以來它一直都是拚湊多國部隊就說明了這一點。現在它要做的,就是為未來 和中國作戰做組織準備。

3. 以西太平洋島鏈為依托的軍事基地體係。在多年經營之下,亞太地區 的美軍部署是以三線五群層層分割太平洋,使得前後戰線彼此呼應。其中,三 線即西太平洋第一、二、三島鏈。“第一島鏈”由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日 本、韓國等地的基地和駐軍組成或者說“第一島鏈”指的是太平洋西部的一連 串島嶼的總稱。它們北起千島群島,南到菲律賓群島。包括千島群島、撒哈林 島(即是庫葉島)、日本列島、衝繩列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及其他小

島。這一條島鏈是美國和日韓等國向西部署的最前沿,也是美國鏈式部署中最 嚴密的一條線。“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 的基地群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托,又是美軍重要的前 進基地。“第三島鏈”主要由美軍在夏威夷群島的基地群組成,它既是支援亞 太美軍的戰略後方,又是美國本土的防禦前哨。五群是東北亞基地群、關島基 地群、夏威夷基地群、澳新基地群、阿拉斯加基地群。在“三線五群”戰略區 裏,駐有美軍10多萬人、60%的核潛艇、6艘核動力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