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偉大複興之路探幽1
本書是因應“中國將經曆一次嚴重的經濟蕭條? ”問題的一次研究,它采 用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21世紀中國經濟進行了中長期預測。 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作出詳盡研討的基礎上,我們概 括出本課題一些主要基本結論,並就中國如何走強國之路,提出一些選擇和思 考本書的一些重要結論
基本結論之一: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後發優勢”,它利用引進和改進發 達國家的科技成果,縮短趕超世界強國的時間,節省大量費用,從而提高後發 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又是一個大國,具有“大國優勢”。中國資本存量可 觀,這是21世紀中國經濟得以長期持續高速發展的最重要物質基礎,而較高的 投資率又具有較強的動員資源能力。
基本結論之二:未來10年,充分可利用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在產業、職業、 地域間的有序流動和轉移,將伴隨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而有可能拉動中國巨 大的內需市場。這一內需大市場由於製度創新、新農村運動、城鎮化、新消費 群、新增長點、新主導產業群等因素,而可能使中國經濟存在著無限增長的可 能性。
基本結論之三:未來10年,中國的總體實力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這將 是政府大力促使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努力,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內 涵和質量都將前所未有地得到大幅提高。隨著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中國的 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將有實質性的改善。
基本結論之四:未來10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將繼續推進,中國社會內部 深刻的變革也將呈現出多重困境,特別是中國通往強國之路的進程在經濟繼續 呈現中高速發展、總體加強社會穩定的同時,必然帶來各方利益關係的調整, 它所形成的穩定與不穩定的互相消長拉鋸局麵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阻滯中國 通往強國之路的進程。
基本結論之五:麵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之路,或許也可以用八個字表達: “艱難轉型,不進則退”。可以說,未來10年是中國最關鍵的10年,許多資源 性產品的供不應求和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都對中國經濟是一個挑戰。經濟增速上 的放慢腳步隻是個表象問題,最令外界關注的還不是增速問題,而是在未來若 幹年裏,中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換言之,無論從國際政經環境的變化還是從 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上,無論從中國國內政治體製改革還是社會改革的壓力 中,近年來所釋放的種種信號均表明,中國經濟必須轉型,而且必須轉型成 功,這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戰。如果說中國過去強調的是把“經濟蛋糕”做 大,那麼今天,中國不僅要繼續做大蛋糕,更要做好蛋糕,分好蛋糕。
基本結論之六:未來10年,中國在通往強國之路進程中在台海、東海、黃 海和南中國海圍繞國家領海主權問題上有可能發生戰爭。由於美國的幹預和加 入,中美之間存在著衝突甚至軍事對抗的可能性。美國針對中國崛起提出和施 行的“重返亞洲”戰略,使中國國際戰略機遇期在順利進行了 30多年後,突然 遭逢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而大大增加了中國崛起的成本。
基本結論之七:未來,中國能否克服重重發展障礙,實現中華民族的振 興,關鍵在於今後幾十年中能否保持一個長期穩定的國內環境,爭取一個長期 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重大決策失誤,選擇可持續發展戰略,比較成功和順利 地實現通往強國之路。嚴峻的現實迫使中國必須謹慎地選擇社會變革與發展模 式,繼續進行漸進改革,以穩健改革促進國內的長治久安,在長期穩定中求得 持續發展,逐步推進中國強國的進程。除此之外,中國別無選擇。
偉大複興的成功關鍵
中國偉大複興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生產力推進因素的創新,擴大國內 外市場,抓好主導產業,發展相關支柱產業,改革國營大中型企業,轉變政府 職能。至為關鍵的是,中國未來的大國領先地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 在世界新一輪知識與信息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在高新科技和高精產業競爭中 後來居上,爭創優勢;取決於關鍵產業人才的培養;取決於科學研發的投資水 平;取決於經濟持續增長和各領域的改革創新。
中國偉大複興應從戰略高度認識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轉變經濟發 展方式、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全局性、 成長性、導向性等顯著特征,是關係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未來發展趨向的產 業。一般而言,產業升級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產業內的升級,主要是提升產 業技術和工藝水平,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一種是產業間的升級,就是沿著產業 鏈向附加值高的產業延伸。現在講的產業升級主要是指製造業向現代服務業的 延伸;一種是建立在重大科技創新基礎上的產業升級,就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 新興產業,屬於產業升級的最高形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一是可以搶占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製高點,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突破製約中國經 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 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產業核 心競爭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中國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應放在技術創新和推進產業化這兩個方麵。但在產業化過程 中會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技術的不確定性、需求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 等:這使得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充滿風險。因此,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 興產業需要更加細致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如製定準確的技術發展路線和產 業目錄、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鼓勵和帶動民間資本進入等。
在硬約束下尋覓非傳統現代化模式
中國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標並沒有一個現成仿效模式。經濟學家薩米爾·阿 明談到:“絕對有必要‘擺脫’照抄今天西方現代技術和一個世界前西方老技 術的錯誤困境。” 在目標實施中,中國能否成為沿用西方經典發展方式實現 高度現代化的一個例外呢?所謂經典發展方式就是,耗用大量不可再生的資源 為基礎,以大批量生產存量型技術為手段,千方百計地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來實 現國家的富裕和繁榮。這一經典發展方式曾在20世紀很長時期裏被視為普遍適 用法則,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裏,多數不發達國家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實行著 這一模式,他們片麵追求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希望以此早日實現工業化,因為 在他們前麵的成功者無一例外走的都是這樣一條路。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正視 這種發展方式所帶來的嚴重隱患。
然而20世紀60年代發展中國家普遍采取的這一經典發展模式帶來了令人傷 心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國家內部貧富懸殊 在加深。這就指出了,經典發展方式及其變種——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道路,其 內在邏輯使之無法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所普遍效尤,因為在這種方式 下少數幾個碩果僅存的成功者(例如,當年的亞洲“四小龍”)是以該方式下 大多數不成功者的存在為前提的。但可惜的是,過去30多年來,中國仍然不自 覺地沿用了西方經典的發展模式,從而正如我們在書中分析的那樣,從可知的 後果看,以此為發展前提的增長方式已到了再也不能進行下去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