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偉大複興之路探幽1(2 / 3)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未來的偉大複興要麵臨的困難,正如 鄧英淘,《新發展方式與中國的未來》,中信出版社,1999年。

羅賓·卡拉格撰寫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再有了”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樣,其原 因在於當今全球經濟業已發生深刻變化:供出口的初級產品為人工合成製品取 代,世界市場產能大量過剩,處於極度飽和狀態,以致新參與者已經沒有多少 插足餘地。在中國,不僅經典發展方式及其變種能夠成功的初始條件在當今乃 至未來不複存在,更為嚴重的是,未來中國經濟的第二次起飛的發展戰略目標 的實施是在龐大人口和稀少生態資源的嚴格限製下進行的。雖然我們有理由認 為21世紀技術和工藝進步可望改變這種限製程度、範圍和形式,但這些進步並 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限製,中國將長期麵臨協調人與自然關係的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也從另一方麵使中國在還沒有進人到一個較為成熟階段就已經 明顯感受到了發達國家“消費示範”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來自中國與發達 國家已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當我們把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進程放 在21世紀一個更長視野中進行判斷時,中國應當充分估計這種西方“消費示 範”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的巨大壓力。事實上,未來中國經濟第二次起 飛,是在中國資源承載嚴重匱乏和西方“消費示範”這雙重壓力下推進的, 中國麵臨的抉擇就分外艱難。中國人口在未來20年內將躍上15億(人口總 數大大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總和),而中國現有的資源短缺和環境承載又 不足以支撐這種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生產體係。為了改變落後麵 貌,21世紀中國的發展戰略必須再次提出,在資源的硬約束下,從現有發展起 點出發,置身於激烈的國際性經濟競爭中,尋求一種長期的非傳統現代化發展 模式,即采取節約型的資源戰略,合理開發資源,充分利用資源。資源節約型 國民經濟體係的內容包括:

—-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集約化農業生產體係,包括發展多熟製種 植,提倡立體多層次農業,采取先進的灌溉製度與灌溉技術和科學的施肥製度 等節時、節地、節水、節能、高效低耗的集約化農業。

—-建立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節約型工業生產體係,包括采取技術改 造、技術革新,加強資源的綜合勘探、綜合開發與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的利用 率、回收率與降低能耗物耗;開展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發展規模經營,杜絕 重複低水平建設等節能、節材、節水、節省資金、重效益、重品種、重質量的節約型工業體係。

——建立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的節約型綜合運輸體係,包括充分發揮各種運 輸方式的優勢,建立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航空、管道等有機結合,聯 運聯營的綜合運輸網絡;發揮水運(海運與內陸河運)的運量大、耗能低的優 勢;發展油氣、煤的運輸管道;建立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有條件地實 行人、車分流;合理布局工業,發展大集裝箱運輸,提倡運輸社會化,減少回 空率等節能、節時、重視效益的綜合運輸體係。

——建立以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為特征的生活服務體係。我們主張與中 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的消費水平與生活方式,反對超越社會 生產力水平的“超前”消費、高消費、盲目攀比。降低食物消費水平;發展化 纖、混紡棉布,減輕耕地壓力;降低能源消費;提倡公寓式住宅與發展公園、 公共娛樂場所;發展城市集中供熱、供氣;降低用水消費,采用節水型生產體 係和生活體係;發展以自行車、公共電汽車和地鐵為主的居民交通運載工具; 在衣食住行方麵提倡勤儉節約,有條件地提高享樂水平。

這種非傳統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實行低度消耗資源的生產 體係、適度消費的生活體係,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保證 社會效益與社會公平分配;不斷創新,充分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建 立與世界市場的緊密聯係,使貿易與非貿易的國際經濟體係更加開放;合理開 發利用資源,防止汙染,保護生態平衡。該發展模式的資源消耗和生活消費特 點是,在21世紀上半葉,人均各類主要資源消費水平大體保持目前的水平或略 有提高,並在上述消費數量的約束下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在積累與消費水平 的長期選擇上,保持較高的積累與適度的消費。

麵對中國人口不斷增長的現實與未來,21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第二次起 飛的發展戰略應當是“保證生存與持續發展”並存,即在進程推進中保證整個 民族的生存條件和生存空間,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人賴以滿足其需 要的生存基礎與發展能力構成破壞和障礙。它的含義是:以滿足全體人民的基 本需求為目的,包括吃、穿、住、行等基本生存權利;以迅速發展經濟,提高 人均收人水平為手段,加快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的調整,不斷提高 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走集約化經營的發展道路;以爭取人口增長、經濟發展與可以保證人民生存和維持發展的資源、生態環境基礎之間長期的平衡和互 相適應為條件,把滿足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目標結合起來,實現自然、經濟、 社會的全麵協調。

這一戰略的具體目標和基本任務是:為今後50年的經濟持續增長,以致 為至少15億人口提供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經濟、社會條件,即包括吃、 穿、住、行等基本需求,也包括教育、娛樂、文化等基本享受;在今後二三十 年內,為大約3億新增勞動力人口提供和創造就業機會和工作崗位;為8億左右 勞動者創造良好的生產和經營環境,以保證社會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社會經濟效 益不斷提高;為大約3億老年人口提供基本贍養資金和社會保障,並保證他們生 活水平不至於下降而且逐步得到改善;為7億-8億城市人口提供商品、副食品、 住房、社會生活和基礎服務設施,以避免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和過分擁擠;為 消除2億多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養,普及教育提供各類設 施。

仍然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如果不能有效把控製人口規模、合理使用資源、 保持生態平衡包括在21世紀的發展戰略目標之內,任何經濟增長都不會得到持 續發展。因此,未來中國經濟第二次起飛的發展戰略,必須在追求國內生產總 值增長戰略的同時,追求以保證生存與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整個民族的生存 戰略。這種發展對遏止人口猛增、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是十分必要 的,因為中國經濟增長追求的不僅僅是短短幾年的繁榮,而是尋求中華民族未 來經濟的永續發展。這樣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適度人口目標。2020年,總人口下限為14億,上限為14.6億;在2030 年左右,實現零點人口增長,最大規模不超過15億;在2050年以後,實行人口 超低速負增長;到2100年,總人口規模大體在12億-14億為宜;此後趨於最終的 人口穩定。

——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戰略。資源基本自給,有進有出的基本平衡;發 展節能產業、無汙染的新能源產業(如水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 等);發展廢物處理、資源再利用產業;發展環境谘詢、環境科技、環境信息 服務產業;發展生態和環保旅遊產業;發展綠色食品、綠色藥品等新興生物技 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