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偉大複興之路探幽2
崛起的中國應有接納世界的胸懷
21世紀中國偉大複興不能無視世界輿論。世界最想要了解的是中國複興的 中國意識,中國將計劃采用哪些價值觀,相應地會采取哪些政策來關照與周邊 國家、地區乃至世界的關係,又采取怎樣的政策來發揮這種世界領導者的重要 作用。當然,所有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在決策過程中,在同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 中具有更大責任。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並因此意識到政治決策的責任,這是中 國想要在未來持續今天這種史無前例的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美國總統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顧問布熱津斯基 提出,除了中國周邊各國正以警惕的目光注視著中國的崛起之外,中國經濟外 交勢力的擴張是否與美國的全球利益正在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已成為當今世界 唯一霸主——美國的嚴重擔心。
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組織2010年的國際會議議題從多維視角思考中國的崛起 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即:第一,中國是否真的像其說的那樣和平崛起?第二, 中國崛起的障礙和危險是什麼?第三,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是否有具有可持續 性?第四,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什麼?第五,中國崛起對美國的挑戰又是什麼?
卡內基總裁傑西卡·馬秀絲(Jessica Mathews)在該次會議開幕式上指出: “‘和平崛起’是抓住中國發展現實的一個總結性術語,代表著美國政策麵臨 的挑戰。中國在所有國際事務領域,尤其在亞洲,正在並將發揮著越來越重 要的作用。中國自視為具有影響力的、合作型的、自信的大國,而不是閉關鎖 國的並富有侵略性的國家。同時,中國崛起也麵臨著嚴重的國內挑戰,治理惡化、社會不穩定、經濟轉型尚未完成和環境惡化等困境和挑戰。這也是我們為 什麼在會議主題上使用‘問號’的原因之所在。”
傑西卡·馬秀絲進一步指出,我們要探究的是,未來20年內,中國能否 真的成為世界領先的國家?中國能否實現真正的經濟市場化轉型?中國的貿易 是否會保持持續增長,成為世界貿易第一大國?中國能否克服國內問題,確保 其可持續的增長?中國的國內政治是如何影響其總體崛起的?中國如何利用其 增進的經濟和外交實力來影響美國利益?美國會因此擔心失去自己的霸權地位 嗎?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中國21世紀通往強國之路崛起麵臨的核心問題,也 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深切關心的重中之重。
中國應有接納世界的胸懷,包括接納來自世界各國或地區的疑慮,尤其是 要考慮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一一歐美方麵的意見,因為中國和平崛起在21世紀 相當長的時間將直麵棘手的“美國因素”和“歐洲因素”。
成熟的中國應該清醒地知道自己的限度,因為一個國家一旦自認為成功 了,往往麵臨著對國家自我膨脹的誘惑,可能虛驕之氣徒長,甚至不知道自己 是誰了。毋庸置疑,一個國家發展的實際情況如何,這是國家形象的客觀基 礎。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有時候,外部對國家形象的印象並不一定與這一客 觀基礎完全相符合。
中國在走向偉大複興之路上要真正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就必須 在全世界樹立一個良好形象。良好的國際形象有利於增強人民的信心和愛國主 義感情,有利於鞏固國家政權和社會製度的價值基礎,有利於發展與世界各國 的友好關係,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對外交流等。但根據以往情況來看, 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中國在外部世界形象推介和宣傳工作方麵是比較薄弱 的。中國的國家形象戰略,應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的、有機的、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需要更深人、更細致、更易操作性的策略和方 法。要針對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不同文明、文化、民族特點,采取不同的策 略。無論製定國內還是國際政策,中國都要考慮國際影響和外部世界所能理解 的程度,給世界一個愛好和平與自由、講信義、負責任、民主人道、仁愛寬厚的形象。
在中國的對外交往中,需要更有效、更全麵、更係統地借助文化這一載 體。這在對外交往中,官方和民間,都需要加以有效利用。這也包括需要開展 “文化外交”“民間外交”“慶典外交”等多種形式,開拓塑造中國形象的多 樣平台和渠道。
理性地對待國際輿論,尤其是批評性輿論。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講 “國有浄鄰”的道理值得國人三思。對待外國輿論要有大國胸襟。人總是傾向 於喜歡聽順耳之音,卻不愛聽逆耳之言。國家也一樣。一個國家要了解世界, 就不能光憑自己的好惡去取舍外界信息,不能以為說好話的就是國際友人,批 評的就是仇敵或者是別有用心者。
中國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狂熱與冒進。需要認識到,中國的快速發 展總是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中國威脅,任何沾沾自喜、狂妄自大都可能引發他國 的恐懼,使中國自陷孤立。
要讓世界切實相信中國和平發展、永不稱霸的承諾。中國或許在經濟總量 上可以超美,但人均GDP遠不可能與美相提並論,而這才是最真實的衡量實力 的標準。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仍將在軍事實力、科技創新和國際領導力上繼 續保持世界第一,中國由大國到強國仍要走很長的路。即便中國強大了,也永 遠不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新霸主。要讓世界認識中國合作共贏的理念,把對中 國崛起的擔心和恐懼化為共同發展的機遇,以談判妥善化解衝突,以互利合作 共促雙贏,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創造條件。
總體來看,塑造中國的國家形象不是五年十年能夠解決的,這是一個長期 的過程,需要一個長期的、係統的戰略。
需要一個更富有遠見卓識的中美關係
如果說把中國崛起視為一個可持續的現代化進程,那麼她對現存全球治理 格局產生的影響就不是局部的、一次性的,而是全麵的、結構性的變化。也就 是說,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裏,冷戰後形成的美國獨霸的全球經濟、政治 和軍事的均衡,將逐步演變為一個具有中國因素的“新均衡”。為此,美國對 自己實力下降、地位動搖的焦慮明顯上升,在對外關係中特別是對崛起中的中 國的包容度的下降是可以理解的。自從冷戰結束後的20年以來,中美兩國各個 層次的外交往來似乎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缺乏感覺”。從軍事上來看,兩國彼 此的感覺就更具衝突性,五角大樓和美國軍方已越來越把中國視為和當年蘇聯 一樣的對手。我們如果把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再來看美國官方最新出台的新軍 事戰略,恐怕就沒有人會對中美關係的未來表示樂觀。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中美兩國難道真的要進人地緣政治對抗的時代?
“新冷戰”真的要成為如美蘇當年一樣的宿命嗎?對中國來講,中國無意與美 國相爭,美國依然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的外部主要決定性因素,決定中國崛起 的成本和代價,所以尋求相互合作依然是中國的上策,避免衝突是中策,鬥而 不破是下策,和美國軍事抗爭是下下策。同時我們應當看到,無論是經濟還是 軍事上都居高臨下的美國,在遏製和圍堵中國方麵卻存在著諸多製約因素:一 是美國自身實力的不斷衰退,二是中美走向全麵對抗和戰爭不可能是美國一方 受益而中國一方受損,而是兩敗俱傷。因而以更理性、務實、睿智看待中美雙 方製度、觀念、價值上的差異,處理分歧和矛盾,化解危機,就顯得十分必 要,並將這種關係置於全球治理“新均衡”框架中。
“新均衡”的產生不是一個自發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尋求的過程。各方, 特別是中美兩國,都要站在全球高度上重新審視和界定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國際 角色,進一步拓寬和加深雙方的共同利益和責任。“新均衡”也既基於兩國的 雙邊關係又超越了兩國的雙邊關係,既要彼此尊重對方的國家核心利益,妥善 處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又要立足於全球,聯合和協調其他主要國家將關 係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納人到這個機製的議程中來。為此,美國應因勢利 導,轉換角色,從獨霸、單邊轉向主導、包容、合作;中國則應努力實現經 濟、社會、政治的轉型,在國際事務中隨自身實力的增強進行與之相符合的身 份轉換,並在國際事務中有所作為。所以中美都必須審時度勢,謀定而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