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喊護士,護士以為病人出了什麼問題,就迅速趕到了他的床前。病人對護士說:“埃斯特萬,看門人惦記著我的病,送給我這串葡萄,讓我品嚐。由於我什麼都沒有吃,現在我吃了它可能傷胃,我想還是讓你吃,你對我一直很不錯。”護士堅持讓病人吃,但是越堅持,病人越是拒絕。護士感謝病人送給他如此誘人的禮物,不得已便把葡萄帶走,護士邊走邊想,這串葡萄應該送給兢兢業業為大家服務的廚師。於是,護士來到廚房,找到了廚師埃納文圖拉,對他說:“你的心像這串美麗的葡萄一樣高尚,這串葡萄送給你吧。”廚師謝絕了護士的好意,最後把葡萄送給了為大家操勞的修道院院長。
就這樣,這串葡萄在整個修道院裏傳來傳去,最後重新回到了看門人手中。看門人驚奇得不知所措,他覺得不能再讓葡萄兜圈子了。於是他不再遲疑,開始吃起葡萄來。這時,他覺得從來沒有吃過如此甜美的葡萄。人們傳遞的豈隻是一串甜美的葡萄,更是一串人與人心靈的嗬護與關愛!有了這份關愛,不論風雨,也不論幹戈,都將如煙雲逝去。
上帝的獎賞
經濟大蕭條時期,一位富有的麵包師召喚來城裏最窮的20個小孩,對他們說:“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條麵包。”
每天早晨,這些饑餓的孩子蜂擁而上,圍住裝麵包的籃子你推我嚷,因為他們都想拿到最大的一條麵包。等他們拿到了麵包,顧不上向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慌忙跑開了。
隻有格琳琴,這位衣著貧寒的小姑娘,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之外,等其他孩子離去以後,才拿起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條麵包。她從來不會忘記親吻麵包師的手以表示感激,然後才捧著麵包高高興興地跑回家。
有一天,別的孩子走了之後,羞怯的小格琳琴得到一條比原來更小的麵包。但她依然不忘親吻麵包師,並向他表達真誠的謝意。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發現裏麵竟然藏著幾枚嶄新發亮的銀幣。
媽媽驚奇地叫道:“格琳琴,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掉進去的,趕快去,把錢親自交給好心的麵包師!”
當小姑娘把銀幣送回去的時候,麵包師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特意把它們放進去的。我要告訴你一個道理:謙讓的人,上帝會給予他幸福。願你永遠保持一顆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上帝的獎賞。” 謙讓的心,猶如宇宙中的天空,猶如大地上的海洋和山穀——謙讓者因寬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
好爭的人,天將與之相爭;謙讓的人,天將與之相讓。黃色法拉利與藍色寶馬
一天下午,當庫克駕駛著藍色的寶馬回到公寓的地下車庫時,又發現那輛黃色的法拉利停得離他的泊位那麼近。“為什麼老不給我留些地方?”庫克心中憤憤地想。
這天,庫克比那輛黃色的法拉利先回到家。當他正想關掉發動機時,那輛法拉利開了進來,駕車人像以往那樣把她的車緊緊地貼著庫克的車停下。庫克實在無法忍耐,外加他正患感冒頭疼得厲害,況且他還剛收到稅務所的催款單。於是,庫克怒目瞪著黃色法拉利的主人大聲喊道:“瞧你!是不是可以給我留些地方?你離我遠些!”
那位黃色法拉利的主人也瞪圓雙眼回敬庫克:“和誰說話呢?”她邊尖著嗓門大叫邊離開車子,“你以為你是誰,是總統?”說完,對庫克不屑一顧地扭轉身子走了。
庫克咬咬牙心想:“我會讓你嚐嚐我的厲害。”第二天,庫克回家時,黃色的法拉利正好還未回車庫,庫克把車子緊挨著她的泊車位停下,這下她也會因為水泥柱子而打不開車門的。
接下來的幾天,那輛黃色的法拉利每天都先於庫克回到車庫,逼得庫克好苦。
“老這樣下去能行嗎?該怎麼辦呢?”不過庫克立即有了一個好主意。第二天早晨,黃色法拉利的女主人一坐進她的車子,就發現擋風玻璃上放著一個信封。
親愛的黃色法拉利:
很抱歉我家的男主人那天向你家女主人大喊大叫。他並不是有意針對哪個人的,這也不是他慣有的作風,隻是那天他從信箱裏拿到了帶來壞消息的信件,我希望您和您家的女主人能夠原諒他。
您的鄰居藍色寶馬
第三天早晨,當庫克走進車庫,一眼就發現了擋風玻璃上的信封,他迫不及待地抽出信紙。
親愛的藍色寶馬:
我家的女主人這些日子也一直心煩意亂,因為她剛學會駕駛汽車,因此還停不好車子。我家女主人很高興看到您寫的便條,她也會成為你們的好朋友的。
您的鄰居黃色法拉利
從那以後,每當藍色的寶馬和黃色的法拉利再相見時,他們的駕車人都會愉快地微笑著打招呼。生活中,許多人總是抱怨別人的不是,而從不反思自己的言行。以禮待人,即使罪惡深重的人也會扔掉屠刀,改過自新。
自古以來,凡是成就大業的人,無不把反省作為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進行反省。
反省,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隻有經常反省的人才能進步。猶太人習慣於在周六長時間反省,因此他們即使在二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戰後卻立即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善經營的商人。
摔跤的和尚
古時候,在一個深山老林裏,有兩座相距不遠的寺廟。甲廟的和尚經常吵架,人人戒備森嚴,生活痛苦;乙廟的和尚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麵,生活快樂。
甲廟的住持看到乙廟的和尚們天天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心裏非常羨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奧妙所在。於是,有一天他特地來到乙廟,向一位小和尚討教秘方。
住持問:“你們有什麼好方法使廟裏一直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呢?”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
正當甲廟住持感到疑惑不解之時,忽見一和尚匆匆從外麵回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摔了一跤。這時,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真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把地拖得太濕,讓你摔著了。”
站在大門口的和尚見狀也跟著跑過來說:“不,都是我的錯,沒有提醒你大廳裏正在拖地,該小心點。”
摔跤的和尚沒有半句怨言,隻是自責地說:“不,不,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甲廟住持看到這一幕,恍然大悟。終於明白了乙廟和尚和睦相處的奧妙所在。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
自責既是對他人的道歉,也是對自己心靈的解脫,它既可以化暴戾為祥和,也會使人真心相對。逃避責任隻會引起人與人之間無謂的爭吵,隔閡的加深。
一個對自己的行為後果沒有責任心的人,是社會化的一種失敗,因為他很難形成社會的歸屬感,很難適應社會生活。一個人如果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礎正是責任心。責任心是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的催化劑。
永遠在他身邊
凱16歲時,很幸運被一家大商店招為學徒,在婦女用料專櫃幹活,銷售各種各樣的綢料。
一天,一位女顧客走了進來。
他打量著這位顧客。她年輕,有一張活潑可愛的麵龐,雙眼閃爍著探詢式的目光,小嘴像一朵含苞待放嬌豔欲滴的紅玫瑰。
“我要一種做裙子的綢子,每走一步它都要發生響聲。”
“那你最好買塔夫綢,”富有經驗的凱建議道,“我們進了許多五光十色、豔麗多彩的塔夫綢。咦,那顏色很特別嗎?”
“顏色倒無所謂,隻要能聽到響聲就行。”
這可就別出心裁了,然而凱仍很有禮貌地說:“肯定能發出響聲,這正是塔夫綢的特點。”
凱順著她的示意把一些綢料展開給她看。她放下手套,輕輕撫摸著,還把整幅的料子披在身上比試著,來回走動。
“能聽見聲音嗎?”她問凱。
“嗯”,凱肯定地回答道,“聽起來非常清晰。”
她買了10米,付款後就離開了商店。凱目送她離去。忽然,他發現櫃台上有一雙獸皮手套。凱抓起那雙獸皮手套,飛奔著追上了女顧客。
“對不起,您的手套。”凱上前彬彬有禮地說。
“你真是太好了。”她看見他的麵頰變得紅撲撲的,眼睛在冬日的寒風中閃著光。
凱情不自禁地問:“您能告訴我,您為何偏偏要買那種有響聲的料子呢?請原諒我的冒昧。”
“這是用來做結婚禮服的。”她答道,“我未婚夫是一個盲人,他雖然看不見我穿著這件禮服,但他可以聽見。這樣他就會感到,我永遠在他的身邊。”習慣的養成有如紡紗,一開始隻是一條細細的絲線,隨著我們不斷地重複相同的行為,就好像在原來那條絲線上不斷纏上一條又一條絲線,最後它便成了一條粗繩,把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給纏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