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輯堅持自己的信念2(2 / 3)

山匪慶幸自己從商人那裏搶來了火把,於是他將火把點著,借著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給他的行走帶來了方便,他能探清腳下的石塊,能看清周圍的石壁,因而他不會碰壁,不會被石塊絆倒。但是,他走來走去,就是走不出這個洞。最終,他力竭而死。

商人失去了火把,沒有照明工具,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得十分艱辛,他不時碰壁,不時被石塊絆倒,跌得鼻青臉腫。但是,正因為他置身於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洞口透進來的微光,他迎著這縷微光摸索爬行,最終逃離了山洞。

磨鏡片的人

很久以前,在荷蘭的一個小鎮,有一位隻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他的本職工作就是為鎮政府守大門,而且在這個門衛崗位上一呆就是60多年,他一生中很少出過小鎮,也沒有換做其他的工作。

這位青年業餘時間一不下棋打牌,二不去泡酒吧聊天,而是選擇了打磨鏡片的愛好。雖然又費時又費工,可他卻樂此不疲。就這樣不停地磨呀磨呀,一直磨了60年。其中的艱辛、枯燥和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沒有決心和毅力,堅持下去談何容易。

由於他的專注細致和鍥而不舍,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地的專業技師。憑借自己研磨的鏡片,他研製出了顯微鏡,終於揭開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微生物世界的“麵紗”。結果名聲大震,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英國女王訪問荷蘭時,還專程到小鎮拜訪過他。

創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是誰呢?他就是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

白色的金盞花

一個園藝所貼出一則重金征求純白金盞花的啟事,在當地一時引起轟動,高額的獎金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但在千姿百態的自然界中,金盞花除了金色的就是棕色的,能培植出白色的,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許多人一陣熱血沸騰之後,就把那則啟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一晃就是20年,一天,那家園藝所意外地收到了一封熱情的應征信和一粒純白金盞花的種子。當天,這件事就不脛而走,引起軒然大波。

寄種子的原來是一個年邁古稀的老人。老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愛花人。當她20年前偶然看到那則啟事後,便怦然心動。她不顧八個兒女的一致反對,義無返顧地幹了下去。她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種子,精心侍弄。一年之後,金盞花開了,她從那些金色的、棕色的花中挑選了一朵顏色最淡的,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種子。次年,她又把它種下去,然後,再從這些花中挑選出顏色更淡的種子栽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終於,在20年後的一天,她在那片花園中看到一朵金盞花,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並非類似白色,而是如銀如雪的白。於是,一個連專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一個不懂遺傳學的老人長期的努力下,最終迎刃而解。成功沒有捷徑,唯有堅持。如果麵對困難輕言放棄,自然得不到成功的垂青。要知道,沒有經過困苦的磨礪,就不可能成為強者,隻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

異想天開

丹尼爾·盧迪是一位非常富於鼓動性的演說家。

盧迪在伊利諾伊州喬列特長大,從小就耳聞聖瑪麗大學的神奇傳說,夢想有一天去那兒的綠茵場踢足球。朋友們勸他說,他的學習成績不夠好,又不是公認的體育好手,休要異想天開了。因此,盧迪拋棄了自己的夢想,到一家發電廠當工人。

不久,一位朋友上班時死於事故,盧迪震駭不已,突然認識到人生如此短暫,以致你很可能沒機會追求自己的夢。

1972年,他在23歲時讀印第安納州聖十字初級大學。盧迪在該校很快修夠了學分,終於轉入聖瑪麗大學,並成為幫助校隊準備比賽的“童子軍隊”的一員。

盧迪的夢想很快要成真了,但他卻未被準許穿上比賽球衣。翌年,在盧迪多次要求後,教授告訴他可以在該賽的最後一場穿上球衣。在那場比賽期間,他身著球衣在聖瑪麗校隊的替補隊員席就座。看台上的一個學生呐喊道:“我們要盧迪!”其他學生很快一起叫喊起來。在比賽結束前27秒鍾時,27歲的盧迪終於被派到場上,進行最後一次拚搶。隊員們幫助他成功地搶到那個球。

17年後,盧迪在聖瑪麗大學體育館外的停車場。一個電影攝製組正在那兒,為一部有關他的生平的電影拍外景。

有為有不為

有位青年人,非常刻苦,可事業上卻沒什麼起色。他找到昆蟲學家法布爾說:“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事業上,結果卻收獲很少。”

法布爾同情、讚許地說:“看來你是一個獻身科學的有誌青年。”

這位青年說:“是啊,我愛文學,我也愛科學,同時,對音樂和美術的興趣也很濃,為此,我把全部時間都用上了。”

這時,法布爾微笑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塊凸透鏡,做了一個“小實驗”:當凸透鏡將太陽光集中在紙上一個點的時候,很快就將這張紙點燃了。

接著,法布爾對青年說:“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個點上試試看,就像這塊凸透鏡一樣!”

當心已死

一位年輕人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一位智者從此經過,好奇地問:“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年輕人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體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身體,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年輕人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嘛?”年輕人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年輕人驚詫了。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嗎?”不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自暴自棄,不要對生活失去勇氣,平凡的我們也有特有的美麗。社會大廈何其雄偉,即使隻做了塊磚片瓦,我們的存在也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因為活著就是幸福。

有1%的希望,就要堅持

本田宗一郎1974年在密執安獲得博士學位時發表了一段演講詞:

“許多人夢想成功,對我來說,成功隻有在多次失敗後和對失敗進行反省才能取得。事實上,成功隻代表著你的工作的1%,而99%意味著失敗。有1%的希望,就要堅持!”

本田宗一郎於1906年11月出生在日本荒僻的兵庫縣的一個貧窮家庭。他家離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的家不遠。盛田出生在一個擁有一個網球場的優裕家庭,而本田卻是一個在路邊修理自行車的窮鐵匠的兒子。這種早期環境證明,在本田最初試製摩托車的日子裏對他很有好處。他父親對他解決機械問題的培養在本田早期的訓練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由於家庭貧窮,9個孩子中有 5個因營養不良而早夭。

本田是個窮學生,經常逃課,他憎惡正規的教育。但他偏愛試驗,富有啟發性的試錯方法學得最好。他一直喜歡機器和機械裝置,當兒時第一次看到汽車時,他陶醉了,正如他自傳中的一段所展示的那樣:

“忘掉了一切,我跟在車後跑,……我很激動,……我認為正是那時,雖然我僅是個孩子,總有一天我將自己製造汽車的思想產生了。”

那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將不僅僅擁有這樣一部機器,而且將成為生產它們的工業巨頭之一。

本田注定比其他人更能改變摩托車和汽車工業。在20世紀50年代早期,本田公司終於擠進了擁擠的摩托車行業。在5年內打敗了250個競爭對手,使他實現了兒時的製造更先進的汽車的夢想。

本田承認他犯有錯誤,正如他在密歇根技術大學接受博士學位的演講中表明的那樣:

回首我的工作,我感到我除了錯誤、一係列失敗、一係列後悔外什麼也沒有做。但是有一點使我很自豪,雖然我接二連三地犯錯誤,但這些錯誤和失敗都不是同一原因造成的。成功者不過是爬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麵對挫折的態度,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是堅持,還是退縮,便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許多天資聰穎、頗具才能者之所以失敗,就在於關鍵時刻他們放棄了,以致功虧一簣。堅強而有毅力的人絕不輕言放棄。

絕不失望

在當代美國著名小說家普拉格曼的頒獎典禮上,一位記者向他提問:“你畢生成功最關鍵的轉折點在何時何地?”

普拉格曼向記者講起了自己的一段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