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情感小糊塗,家庭和1(3 / 3)

女兒說:“那很容易,我會收集好多好多畫片的。”

誰知,宋先生卻說:“‘收’容易,‘藏’就不容易了。”

女兒有些納悶了:“怎麼不容易?”

宋先生說:“‘藏’就是會分門別類,就是要學會條理化。”

然後,宋先生就給女兒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藏書條理化的“資料十進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就是把所有的資料由粗到細分成類、綱、項、目四個層次,每一層次以0~9為記號分成10等份。於是,全部資料便可分得更有條理了。

在宋先生的指導下,他的女兒把自己的圖書分門別類地整理了一下,而且把經常要使用的書放在比較醒目的地方,把暫時不看的書放在其他地方。這樣,她就做到心中有數,在尋找圖書的時候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在宋先生的指導下女兒學會了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生活中,父母應該隨時留心觀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麼,然後再做什麼。通過觀察,如果發現孩子這方麵能力差,應立即給他指出來,並告訴他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按步驟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許多事情要做,必須先安排好順序。如星期天,父母給孩子提出哪幾件事是必須要做的,然後讓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讓他用畫將要做的事及先後順序表示出來。一次次地強化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同時,想要孩子有條有理,還要適當地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則。放手讓孩子學著做事,自己的小房間自己管理,從房間的布置到被子的疊放,全讓孩子做主。如果孩子的房間亂糟糟,客人來了,他也會不好意思的。當孩子意識到拖拉習慣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臉麵時,自然也就會有所收斂。

糊塗一下,給孩子留些麵子

糊塗錦言

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允許孩子犯一些錯誤,給他一個學習長大的空間。並且,無論發生什麼,你都沒有必要要求孩子立即承認錯誤,因為這需要相當程度的成熟和自信,而你的孩子尚未具備這些能力。需要花些時間明白自己的錯誤,進而開口說“對不起,我錯了”,這對大人都並不容易,何況對於孩子。

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家長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將來吧。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呢?不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這也許就是家長對孩子最一般的期望吧。不過,大部分家長在表現這種心情的方法上存在著不小的問題。很多家長經常用這種期望來衡量孩子的表現,這樣那樣地加以幹預。他們覺得批評和提醒是家長的義務,所以總是去注意孩子的缺點和不擅長的地方。這些其實都是很愚蠢的想法。孩子對這些非常反感。

小明的媽媽就很會體貼孩子的感受,她懂得什麼時候要給兒子保留麵子:

一個星期一的下午,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明走進家門,一回來就嚷嚷餓,自己徑直吃起了餅幹。

媽媽問:“你今天有作業嗎?”

“一點也沒有!”小明含糊不清地回答,嘴裏塞滿了餅幹。

“你星期一總是沒有作業,”媽媽驚訝地說,“這怎麼可能?”

“我們就是沒有嘛!”小明堅持說,但媽媽發現小明的臉色不太自然、略顯緊張地看著她,“老師沒有留作業,”他又咬了一口餅幹,“我不覺得老師留了作業。”

這時候,媽媽很想徹底檢查小明的書包來證明自己的懷疑,或是戳穿小明的謊言。但是,她忍住了,媽媽打算給兒子留一點麵子。

“嗯,聽起來你好像說不太準,為什麼不打個電話問問同學呢?是不是真的沒有作業?這隻要一點點時間,省得你明天去學校會有麻煩。”

小明沒有吭聲,也沒有去打電話,這並不是因為他懶得打電話,而是因為他已經一再告訴媽媽沒有作業了,他在猶豫:應不應該改變自己的說法或是承認自己的錯誤。

“是不是當時你正在思考什麼問題,沒有注意到老師布置的作業?”媽媽自然地說,“這種情況經常會碰到。”

小明走到電話旁,拿起了電話。

“喔,真的嗎?你告訴我吧?”小明在電話這頭有些含糊地問。

媽媽走開了,假裝忙著做事,擦擦櫃子,整理一下書架,她似乎並沒有注意小明與同學的對話。

小明放下電話,一邊走回自己的房間一邊嘟囔:“真有作業!我還以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媽媽聽見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樣子今天你沒有時間好好玩了,不過,周末我們可以想想到哪裏去好好玩一次。”媽媽又真誠地補了一句,“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我就在隔壁。”

家長不要讓孩子在別人麵前丟臉,你要做的是讓他改正錯誤,督促他的反省並且讓他保持明確的目的性。打個比方來說吧,水對樹木來說是很有營養的東西,但是不管它多有營養,如果不顧時間和場合,一直連續不斷地給樹木澆水的話,再壯實的樹木也隻能腐爛掉。人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活中,孩子對家長的提醒和批評本身沒有一點反抗的心理,或者說,他們非常想改正被指出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們也想保持自己作為一個人的麵子和虛榮心。

糊塗學認為這時應設法給孩子一些空間或借口,好像在告訴孩子:“我認為你是有能力的,但是,有些時候你可能需要幫忙。雖然你的想法和我的不太一樣,但這並沒有關係,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不過大多數情況下你應該學習怎麼做才對。”傳遞給孩子的這些信息,有助於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幫助他們意識到犯錯誤或是失敗並不表示一個人不好,不管是做錯了一次還是幾次,他都能夠繼續積極地進步。

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走

糊塗錦言

生活中,該孩子完成的任務,就讓孩子去麵對,路是他們自己的,放開手,讓孩子自己走吧。摔一兩跤不要緊,隻有今天學會了走,明天才能在人生的路上健步如飛。

有媒體報道說,開學第一天,某小學一男生提出想走十分鍾路和同學結伴到學校,其父不同意,非要他坐小車上學。到了學校門口,小車停下,父親目送兒子入校,直到背影消失才開車離去。生活中類似現象的報道常見諸報端,什麼孩子值日啦,什麼學校有遠足活動時,家長們前呼後擁,多方配合……這種現象反映了一些家長不願讓孩子吃苦的共同心態。我們時常感歎如今的孩子充滿嬌驕二氣,沒有應付困難的能力,沒有承擔困難的心理素質,更沒有“跌倒一百次還要一百零一次站起”的抗挫折精神。原因就在於家長的這種保姆式的做法。

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對子女過分關心,一切包辦,不敢讓他們獨自去麵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但生活自有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風風雨雨的人生路上,每個孩子都要遇到困難和挫折。如果父母大事小事都越俎代皰,那麼孩子怎能磨煉出堅強意誌,怎能培養出百折不撓的抗挫折精神?

陳先生中年得子,高興萬分,對孩子是捧在手裏怕摔著,含在嘴裏怕化了。一步也不讓孩子自己走。孩子走一步,他就牽一步,而且總是老兩口子牽著。自然,兩口子都覺得這樣子最好不過了,自然,兩口子總是笑嘻嘻的。

再後來,他不讓孩子亂跑,怕被風吹涼,怕被太陽曬黑。他們不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帶壞了,怕被傳染上疾病。他們不讓孩子唱,他們不讓孩子跳……

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幹什麼,不用說也可想而知。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如果說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經受先輩們所經曆過的種種苦難的話,那麼生活中的某些困難是孩子難得的鍛煉機會。這些幼苗隻有在風吹雨打中才能知道什麼是困難,什麼叫逆境。鼓勵他們戰勝困難,他們才能提高生存能力,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幾次風雨,幾回挫折,隻會增強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他們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如果我們硬要去剝奪孩子們這樣的鍛煉機會和權利,甘願讓他們做溫室裏的弱苗,那無疑是在粉碎自己“望子成龍”的願望。

對孩子多讚揚少批評

糊塗錦言

人們愛聽讚揚的話,是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的需要,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正因為如此,家長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時要多用鼓勵少用批評,盡可能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充分的肯定、激勵和讚揚,使孩子在心理上獲得自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年齡限製、能力局限,當他們努力學做一些事情,以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表揚時,雖然出於良好的動機,往往卻把事情做壞了。這時要學會用讚揚來代替批評。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的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善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實踐證實,當批評減少而多多鼓勵和誇獎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不好的事會減少。

李偉的女兒娟娟剛好6歲,很懂事,知道體貼人。一天,李偉下班後疲憊地朝沙發上一靠,一點也不想動,懂事的娟娟走過來說了聲“我給爸爸倒水喝”,便走進裏屋去了。突然“砰”地一聲,裏屋傳出暖水瓶被打碎的聲音。李偉急忙跑過去一看,還好,小娟娟安然無恙,隻是被嚇呆了,等著爸爸的“評語”。李偉沒有嗬斥孩子,而是溫和地抱起小娟娟安慰道:“好閨女,幸虧沒燙著。你現在還力氣小,咋能拿動這麼重的暖瓶呢,但我閨女真孝順,知道給爸爸倒水喝,等你長大後肯定是個大孝女。”娟娟聽到爸爸沒有批評自己做壞了事,反而誇讚她孝順,高興地說:“爸爸,等我長大後,一定好好孝順你。”

李偉處理這件事正是立足於了解孩子的弱點,繞開來讚揚了女兒的孝心,同時,也說明了孩子把事情做壞的原因,巧妙地解決了這件事,父女關係更加融洽了。若是孩子做錯了事,不問是非,一陣痛打或嗬斥,顯然是一種拙劣的方式。

台灣著名作家席慕容的《心中的彩虹》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到了三年級,席慕容仍然是不受歡迎的遲鈍學生,常常會逃學、說謊。有一次成績單發下來她是第三十五名,她在廁所裏用紙條貼上再用墨水塗改成第五名。她父親在客廳裏等著姐妹們交出成績單,兩個姐姐總是第一名、第二名,而當她兩手發抖地交出成績單時,她心裏很清楚在場的人都知道她在做偽,奇怪的是大家都很“糊塗”。兩個姐姐都“糊塗”地站在旁邊不言不語,父親“糊塗”地用很平和地口吻說:“老師怎麼把成績單搞得這麼髒?你明天問一下老師再告訴我,好嗎?”席慕容後來回憶說,她非常感激姐姐和父親的“糊塗”,讓她在第二天晚上心甘情願地向父親坦白了一切。

“糊塗”其實是一種教育藝術,它能折射出一個人的涵養和智慧。為師者,應該多借鑒一些“糊塗”藝術。席慕容的父親,如果不可理喻孩子的“虛偽造假”,勃然大怒,當眾痛快淋漓地將女兒訓斥一回;要麼是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疏導一番,或許也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甚至孩子痛苦淋漓的申訴,信誓旦旦的表白,確能給人立竿見影的奇效。但終究是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終究摘獲不了教育的甜美果實。席慕容的父親深知“被人尊重和信任的願望是人類天性最深刻的衝動”。不難推想,席慕容的健康成長,乃至在文學方麵的造詣,當然是離不開父親對她自尊心善始善終的護佑。“糊塗”給的是孩子驚醒的藥方、自省的平台、反省的窗口。席慕容父親的“糊塗”,給女兒的是關愛和自信。父親懂得,因為孩子的“過失”而遭受到訓斥,孩子的興趣可能一次次被抑製,意誌可能被一次次磨平,激情可能一次次被澆滅。教育應該讓孩子能感受到生命的尊嚴,讓孩子能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使孩子對未來充滿幻想,對生活充滿熱愛。絕對不應該帶給孩子慘敗的記錄,帶給他們苦痛的經曆,帶給人生灰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