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老翁,有子媳各三,但一家相處融洽,終年不見狼煙。一日閑聊時,老翁談起與媳婦的相處之道。他舉例說,一次大媳婦煮點心,先盛一碗給他,並半征詢半內疚道:“剛才我好像放多了鹽,不知您會不會覺得鹹了點?”阿翁吃了一口,即答:“不會!不會!恰到好處呢!”此後的一次,三媳婦煮點心時也給他送去一碗,說:“我一向吃得較為清淡,不知您口感如何?”阿翁喝了一口湯,忙答:“很好很好,正合我的口味。”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
忍讓是通向幸福的鑰匙。家庭中的矛盾、分歧很少有原則性的分歧。這時能以“忍”字為先,裝些糊塗,表示謙讓,矛盾也就煙消雲散了。不然的話,就會激化矛盾。其實,是鹹是淡,好吃難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與人相處時那種和樂的氣氛。請看下麵的故事:
李太太把滿滿一桌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那可全都是李先生愛吃的。然而李先生早忘了今天是他們結婚5周年的紀念日,而遲遲在外不歸。
終於,李太太聽到了鑰匙的開門聲,這時憤怒的李太太真想跳起來把李先生推出去。李先生的全部興奮點都在今晚的足球賽上,那精彩的臨門一腳仿佛是他射進的一般。李太太真想在李先生眉飛色舞的臉上打一拳,然而一個聲音告誡她:“別這樣,親愛的,再忍耐兩分鍾。”
兩分鍾以後的李太太,怒氣不覺降了許多。“丈夫本來就是那種粗心大意的男人,況且這場球賽又是他盼望已久的。”她不停地安慰自己,爾後起身又把飯菜重新熱了一遍,並斟上兩杯紅葡萄酒。興奮依然的李先生驚喜地望著豐盛的飯桌:“親愛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愣了片刻的李先生抱住李太太:“寶貝,真對不起,今晚我不該去看球。”
李太太笑了,她暗自慶幸幾分鍾前自己壓住了火氣,沒大發雷霆。
忍讓,是家庭和諧幸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比如,在家裏誰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你不妨想到,他可能為別的事心裏不痛快,或許他對什麼事誤會了,或許他天生的直筒子脾氣,沾火就爆,過後他會想到自己的不對,或許是因為他年紀小、想事情不周全,等等。這樣就理解了,寬恕了,容忍了,也就不會放到心裏去。這才是真正的忍,忍了之後,也給自己帶來心裏上的坦然、寬闊、清爽、平靜。
試想,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因磕磕碰碰、丁丁點點的小事,不知忍讓,不去克製,便針紮火爆地發脾氣,耍野性,這個家庭還有什麼和諧幸福可言呢?我們每個家庭當中,夫妻吵架,都是因為這些不值一提的事引起的。你細細想一下,是不是應該像李太太那樣忍耐兩分鍾呢?
善待窮親戚
糊塗錦言
親戚間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逢年過節,你來我往互相應酬,不可厚此薄彼,招待親戚都要一樣熱情。婚喪人事,眾多親戚聚會,讓座敬茶,宴請吃飯,入席敬酒,先後順序隻能根據年齡輩份來辦,而不能以貴賤貧富來定。能夠毫不勢利地善待每一個人,才能夠在社會上真正長久受到尊重,有所作為。
親戚之間,無論是自己的親戚,還是愛人的親戚,都應該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不宜在這方麵上注意“門楣”,分“親”和“疏”。有的人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好,對愛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另眼相待。給自己的父母生活費每月幾百元,給愛人的父母卻幾十元,甚至分文不給;自己的兄弟姐妹結婚辦喜事拿彩禮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愛人的兄弟姐妹結婚隻有一二百元。這是很不妥當的。當然,也不能搞絕對平均,但也應說得過去。在親屬之間人為地搞“親”和“疏”,就會造成家庭不和、親屬不滿而鬧出矛盾,出現糾紛。
明朝嘉靖時期,有一位大臣叫張居正,此人為官清廉,秉公辦事,在朝野中權力極大,連嘉靖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張居正在家裏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特別是在對待親戚關係上,不分“親”和“疏”,深得親戚間的敬重。張居正的妻子來自一個貧苦的農家,世代務農。她聰明賢惠,在嫁給張居正後,操持家務,頗有大家風範。張居正與妻子互敬互重,舉案齊眉,對待親戚一視同仁,並不因為他們是農民,而不屑於與他們往來,或者有分“親”和“疏”。有一次,張居正的嶽父病重身亡,盡管當時身為宰相的張居正公務繁忙,而且從禮法地位上說,張居正不必前往憑吊,但張居正卻沒有這樣做,他向嘉靖皇帝請了假,帶領全家人趕回去,盡了孝道。這個舉動,深深感動了所有的親戚,大家都稱張居正不愧是個人人稱頌的“好宰相”。
因此,不分“親”和“疏”也是“門楣之見”不當中應注意的一個方麵,注意到了,在處理親戚關係問題上將會遊刃有餘;忽視了或處理不當,那將會造成親戚之間的關係破裂或疏遠,於己、於親戚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用禮讓化解一切隔閡
糊塗錦言
鄰裏相處的重要一條就是要有寬容心,古人都能做到“讓一讓,三尺巷”,如今的我們就要珍惜以和為貴,切不可“得理不饒人,無理攪三分”。更要知道:你對別人的過錯能夠寬容諒解是一種美德!因為鄰居家庭環境、性格脾氣、社會閱曆、文化素養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對其顯露的缺點或不當之處應加以寬容和謙讓,這樣才能保持鄰居相處長久和睦!
古時候有個叫陳囂的人,與一個叫紀伯的人做鄰居,有一天夜裏,紀伯偷偷地把陳囂家的籬笆拔起來,往後挪了一挪。這事被陳囂發現後,心想,你就是想擴大點地盤唄,我尊重你的願望,滿足你的需要,於是等紀伯回家後,陳自己又把籬笆往後挪了一丈,給紀伯讓出了更大一塊地盤。天亮後,紀伯發現自家的地寬出許多,覺察到陳囂在讓他,很慚愧,不僅把侵占的地還給陳家,還主動向後退讓一丈。這事情讓當地的周太守知道了,非常讚賞陳囂的行為和這行為帶來的互讓效果,抓住這個典型大力宣傳,還命人立碑表彰,並將這個村子改名“義裏”。
由此可見,忍讓常常能帶來互讓;互讓,就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是保持鄰裏、社會生存環境安寧、和諧的心理條件,是一種精神文明。假如陳發現紀夜拔籬笆占地的占小便宜行為不忍、不讓,其後果會怎樣?
遇事能忍讓可以消除煩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又能感動對方,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人心都是肉長的,人心也都是可以烘熱的,你的不氣,你的忍讓,不僅免除了紛爭,很可能換來對方的義舉,事情會得到更圓滿的解決。
楊玢是宋朝尚書,年紀大了便退休居家,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寬敞、舒適,家族人丁興旺。有一天,他在書桌旁,正要拿起《莊子》來讀,他的幾個侄子跑進來,大聲說:“不好了,我們家的舊宅被鄰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饒他!”
楊玢聽後,問:“不要急,慢慢說,他們家侵占了我們家的舊宅地……”“是的。”侄子們回答。
楊玢又問:“他們家的宅子大還是我們家的宅子大?”侄子們不知其意,說:“當然是我們家宅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