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職場小糊塗,事業進2(1 / 3)

第三章職場小糊塗,事業進2

忠言逆耳順著講

糊塗錦言

一個真正的聰明下屬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時,一定能夠選擇恰當的言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對企業負責。也隻有這樣才能對企業有正麵作用。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重複多了,人們難免會形成錯覺,即規勸別人的話必須難聽,不難聽的話不配稱“忠言”。不過,忠言如果順耳不是更好嗎?

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揚言要殺掉敢於觸犯龍顏的魏征,長孫皇後聽後十分著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勸說李世民,李世民不僅不容易接受,反而會使事情弄得更糟。會說話的長孫皇後取順耳之言規勸李世民。她說:“自古以來主賢臣直,隻有君主賢明,當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話就講。今魏征敢於直言勸諫,全賴聖上賢明。”李世民聞後龍顏大悅,打消了殺魏征的念頭。長孫皇後就是善於運用了忠言順耳的糊塗智慧才救了魏征。在職場中作為下屬掌握這一智慧先稱讚其成績,再委婉指出其不足,既照顧了領導的麵子,也使領導易於接受。

王處長是一位剛剛提拔上來的新手。一次生活會上,他要求大家提提意見,大家礙於麵子,沒有人敢伸這個頭。最後,處裏的“元老”劉文革說了:“王處長到處裏後,可謂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處裏的工作現在已有了頭緒。人比以往更團結,成績也是有目共睹。隻是最近大家手頭有點兒緊張,希望王處長能替大夥解決解決。”王處長聽到,意識到該給大家搞些生活福利,采取了一些措施。

劉文革可以說是提意見的高手,他先肯定王處長上任後的成績,使領導心裏美滋滋的,然後再輕描淡寫地提出大夥的意見,反映出他對下屬關心不夠,體貼不夠。這種方式,容易使領導意識到自己成績是主要的,是值得大家交口稱讚的,而不足隻是次要的。既不得罪他,又激起了他改進不足的積極性。

一名員工能夠發現問題,是智慧;能提出問題,是勇氣。但是許多人在提出問題時,表現出的卻是蠻勇,不分時間、地點、場合,不講方式,結果是隻有百害而無一益,舊問題沒有解決,反而增添新問題。所以,要從自己的行為上來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不要口無遮攔,信口就來,不選擇語言的表述方式和技巧。要知道,自己的言行是要產生客觀效果的,而用負麵的語言和負麵的行為表述出來,隻會產生負麵的效果。

推行韜光養晦政策

糊塗錦言

所謂的韜光養晦,也可以說成是才華內斂,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正如越王勾踐,如果他沒有為長遠打算,他就不會韜光養晦而“臥薪嚐膽”了。

所謂“韜光養晦”政策,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不在於這種提法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上。這才是糊塗學的奧妙之處。

所以就算是人家知道你要韜光養晦,可怎麼個“韜光”、怎麼個“養晦”還是不清楚的,這樣便達到了我們的目的。越王勾踐的韜光養晦策略不是絕口不提這四個字,而是讓一切看起來自然合理,不做超常的事。然後在這個“為”與“不為”上盡心竭力做足了功夫,遂成其功。

無論在職場或是商場裏,還是要韜晦一些比較好。太急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實力,盼望盡快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刮目相看,表現得急於求成是很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會給人自高自大的印象,更主要的是會使你過早地成為人們的競爭對手,倘若你沒有厚積薄發的底牌,一旦成為強弩之末,那隻有被人嗤之以鼻,逐出場外。有這樣的一個事例:

王某過去有一個非常嚴厲的上司,隻要下屬有一點點小過失,就會被他罵個狗血噴頭。

一次,這位上司終於離開了公司,王某歡天喜地。新來的李經理和和氣氣,大大小小的工作都不厭其煩地拿來與大家商討。起先,王某很慶幸來了個這麼民主的上司,可沒過多久,新的煩惱就接踵而來。

首先大量工作毫無意義地重複返工。過去的經理雖然武斷,但在他手下工作隻要按他的吩咐盡心做好便是,不必過多操心。而現在的李經理一遇到工作就馬上先要“聽聽大家的意見”,而且幾乎每個手下的意見都能影響他的決定,特沒主見,弄得大家經常加班,效率卻很低。其次是收入的直線下降。自從新經理上任後,由於部門業績大不如前,部門的收入連連下滑,原先每月可以拿到3500元獎金的王某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拿到過2000元了。

最後是心理上的折磨也日漸濃鬱。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對新經理的能力紛紛表示懷疑,有些同事甚至在私下裏多次跟王某說:“論資曆,論水平,論才幹,他哪裏比得上你?偏偏讓這種人來當我們的領導!”

於是,在那次好友的聚會上,王某把自己心中的不快一股腦兒地倒了出來。朋友七嘴八舌地給他出了不少主意:有的說,跟他較勁,看看誰有實力!也有的說,找上層領導反映,撬掉他!還有的甚至建議,幹脆辭職,不伺候這種“低能兒”了!

最後,王某還是聽取了父親的建議。父親說:“不管你的上司如何低能,你都應該盡力輔佐他,在努力工作中尋找新的機遇。”於是,王某及時調整了心態。他時刻告誡自己,不要老把眼光盯在上司不足的方麵,要全麵地認識自己的上司,他肯定有過人的地方,不然為什麼能力平平的他卻能得到眼前的位置呢?

從那以後,王某就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輔佐上司。本來王某的上司也早聽說了他的才能,心裏早已有所警惕。但是看到王某如此真心誠意地輔佐自己,不僅漸漸消除了戒備,而且從心底裏對王某充滿了感激和信任。

在工作中,王某當然沒有放棄尋找和創造新的機遇。在不給上司造成壓力的前提下,王某盡力抓住一切機遇展現自己的才華與能力。與不如自己的上司搞好關係,盡力為他做好工作,無非是為了韜光養晦,蓄勢待發。

果然,過了沒多久,王某就引起了公司上層領導的關注。當他們向王某的上司了解情況的時候,得到的是積極的評價和大力的推薦,於是王某理所當然得到了晉升。

古人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善於保存自己,急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周易·係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於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

用真誠去打動別人

糊塗錦言

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經過努力得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時,去除防備、猜疑的心理,代之以真誠同別人交往,那麼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果。

一則寓言說:有隻小豬,向神請求做他的門徒,神欣然答應。剛好有一頭小牛由泥沼裏爬出來,渾身都是泥濘,神對小豬說:“去幫他洗洗身子吧!”小豬驚訝的說:“我是神的門徒,怎麼能去侍候那髒兮兮的小牛呢!”神說:“你不去侍候別人,別人怎會知道,你是我的門徒呢!”

原來要得到別人尊敬很簡單,隻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人與人之間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聖經上說:你想要別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別人。隻要你付出了真情,朋友才會以真情待你,雙方的關係才能得以持續、穩固、健康地發展。

真誠是為人的根本。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為人真誠。如果你是一個真誠的人,人們就會了解你、相信你,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人們都知道你不會掩飾、不會推托,都知道你說的是實話,都樂於同你接近,因此也就容易獲得好人緣。

與同事相處,以誠為貴。與人打交道時,你存在防備、猜疑的心理,不能敞開自己的胸懷,講真話、實話,總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令人懷疑,是無法搞好人際關係的。

當同事需要你時,你要盡心盡力予以援手;當他無意中冒犯了你時,你要抱著寬容大度的心情,真心真意原諒他;他有求於你時,要毫不猶豫地幫助他。或者,你會問:“為什麼我要待他這麼好?”答案很簡單,因為他是你的同事,你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跟他在一起,你能否從工作中獲得快樂與滿足,是否敬業樂業,同事們是很重要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