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經商小糊塗,和氣生1
財大智慧
人無信不立!以誠待人、講求信譽是一個人為人處事之道、安身立命之本。同樣,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堅守誠信原則是商家贏得市場的不二法門。誠實守信的商人,人們對他有信任感,塌實感,信譽有佳,願意與之交往,自然人緣好,財氣旺。現代市場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商業道德的競爭,誰對顧客更講商業道德,更講誠信,誰就能贏得顧客、贏得市場,而最終有利於商家自身的發展壯大。因此,誠信對商人來說,就像是水對魚那麼重要,是成就大事業的基礎,能帶給你一生的財富。
信譽是最好的承諾
糊塗錦言
誠信,對個人、對公司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有了這麵標榜美德、標榜信譽的旗幟,就能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對於一個企業,一家公司而言,誠信更是它們的生存之本。
據報道,一架由東京直飛倫敦的波音747客機有353個座位,20名機組人員,飛行一趟需成本1000萬元,然而在一次航班中,該機僅載一名女乘客。何故該航空公司如此不惜血本?原來這架大型客機由於技術故障需延遲20個小時起飛,當時幾乎所有的乘客都改變了計劃,轉乘其他客機,隻有山本莉子留了下來,英國航空公司按民航慣例,寧可損失巨額成本費用,為這一名乘客照常起飛,贏得信譽。
良好的經營信譽,是奠定事業成功的基礎。企業經營,信譽為最。隻有講信譽、求質量,才有可能招徠大批顧客的信任,從而擴大企業的影響,求得進一步發展。
1917年4月6日,艾哈邁德·奧斯曼出生在埃及伊斯梅利亞城的一個貧苦家庭。他幼年喪父,受舅父影響,幼年時即想當一名建築承包商。1940年,奧斯曼大學畢業,身無分文。卻想實現多年來的夢想—當承包商。為了籌集資金學習承包業務,他先到舅父那兒當幫手。他在工作中,注意積累工作經驗,常常到施工現場了解提高功效、節省材料的方法。1942年,奧斯曼離開舅父,開始實現他的承包商之夢。
奧斯曼根據在其舅父承包行的工作經驗,確立了“謀事以誠,平等相待,以信譽為重”的經營原則,他第一次承包的是設計一個小店的鋪麵,合同金隻有3埃鎊,但他煞費苦心,毫不馬虎,設計出來的鋪麵使店主十分滿意。正是靠“誠”,他的承包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初已獲純利54萬元。
此後,海灣地區勘探和開發大量的石油,各王室相繼加快國內建設步伐,精明的奧斯曼很快把眼光投向海灣地區,在沙特阿拉伯承包工程。他以低價投標、高質量、講信譽的標準來完成承包合同,並注意吸收西方國家公司的先進經驗。這樣,奧斯曼公司的工程承包很令沙特王室滿意,影響不斷擴大。幾年後,奧斯曼公司在科威特、約旦、蘇丹、利比亞等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分公司,奧斯曼成為中東地區著名的大建築承包商。
奧斯曼更是以“誠”、“信”的原則樹立自己公司在國內的信譽。1960年,奧斯曼公司承包了世界上著名的阿斯旺高壩工程。氣溫高、設備陳舊、地質構造複雜給建築帶來了重重困難。為了按期完成任務、保證工程質量,奧斯曼組織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嚴格培訓。同時,他大膽引進西方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陳舊的前蘇聯設備。他還注意充分調動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產積極性。通過種種努力,奧斯曼公司完成了人們認為不可思議的阿斯旺高壩工程第一期高壩合壟工程,為高壩的最終建成立了汗馬功勞。阿斯旺高壩工程不僅反映了奧斯曼公司的信譽,而且反映了埃及人民的智慧。
奧斯曼公司正是由於重信譽、講質量,此後還參與了埃及許多大工程的單獨承包,公司影響進一步擴大。到1981年,奧斯曼公司的資本已達40億元,奧斯曼本人成為馳名中東地區的大實業家,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來的夙願。
奧斯曼以“誠”、“信”為本,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始終堅持這一經營原則,因而成為億萬富翁。他的經營謀略,不能不說是一個經營妙方。
英國管理學家羅傑·福爾克說過:“世界上最容易損害一個人威信的莫過於被人發現在進行欺騙。”在全世界的商界中,猶太商人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他們一旦簽訂了契約就一定執行,即使有再大的困難和風險也要自己承擔。他們認為契約是神聖不可破壞的,所以在猶太商人中,根本就不會有“違反合約”這句話。因此,各國商人在同猶太商人作交易時,對對方的履約有著最大的信心,而對自己的履約也往往有著最嚴絡的要求,哪怕他在其他方麵有背信棄義的習慣。我國的一些老字號企業,如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貴州的茅台酒等何以能夠長盛不衰?其關鍵就在於他們始終講求信譽,貨真價實。正因為如此,才能得到顧客長期的信賴,並為自己贏得了用價值無法衡量的美譽。
仁義經商,以誠為本
糊塗錦言
聰明難,糊塗更難,要糊塗,首先你要夠聰明。例如,在經商過程中商人言利,天經地義的;不過,商人如果在謀利的同時也講義,則會取得更大的成果。曆史和現實一再證明:義與利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雖說現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代,但堅持把“義”與“利”統一起來放在首位的企業家仍然占了絕大多數。例如,方正集團負責人張兆東雖然說“企業掙不到錢一切都是瞎掰”,然而他在賺錢求利的商業動機中一直堅持義利並重,“利”要符合“義”的規範。在張兆東眼中,這個“義”不僅指商業經營中的正當手段,還包括一種誠信、善意、積極為對方著想的經商態度。中國曆史上有許多“仁中取利,義中求財,義利雙收”的成功商人。他們常常被譽為“仁義之商”的楷模。
一個成功的商人必是視信譽為生命、一言九鼎、一諾千金的人。胡雪岩就深知“誠信至利,欺詐招害”的道理,在經商中堅持做到:
以質取“信”。在胡慶餘堂創辦之初,就親自立下了“戒欺”匾,上書:“凡百貨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製務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懸掛店堂內側,時時告誡員工。胡慶餘堂製藥所涉及的藥材不下3000餘種,全為在全國藥材產區自設機構收購的藥材上品,倘有假冒藥材進店,概棄之。
以服務取“信”。一流的企業還應有一流的服務,對此胡雪岩也是十分較真的。他要求員工不但服務應熱情、周到、誠實,還應精通業務。一次一湖州香客買了一盒“胡氏避瘟丹”,看後微露慍色,欲換之,不巧已售罄。胡雪岩再三致歉後即命三日後趕製出來,並給予免費在店膳宿。還有一在蕭山縣署當差的敖姓四川人,持 500 兩銀子,走遍杭城錢莊,都說銀質劣不予兌換,抱著最後一試來到阜康錢莊,胡看後笑曰:“這是上等紋銀,有何可疑?”敖生返署後讚不絕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聲名洋溢,一時達官顯貴都以存資阜康為榮,是年錢莊積資三千餘萬兩銀子。更為稱奇的一件事是一位即將上前線的駐浙綠營兵羅尚全,慕名登門存 10000 兩銀子,聲稱不要計息、不要收據、3 年後來取,但不幸陣亡了。胡雪岩得知後,在毫無憑據情況下,主動連本帶息付予羅的家人 15000 千兩銀子。
此外,胡雪岩還主張商人應當“重義不輕利”,講究“仁義”是他的商業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核心,以此取得民心,誠服員工。他有一句名言謂之“一碗飯,大家吃,花花轎兒人抬人”,這就是商事中的互惠雙贏原理。他常主動給藥農貸款,麵對洋商刁難蠶農壓價收購蠶絲時,敢冒風險以較高價購入。在人家有急難時敢於挺身相助,尤其在成為巨富後,更熱心於賑善扶危、興辦公益事業。在清軍攻克杭城後,餓殍遍地,饑民滿街,他不但收葬殘骸上萬具,還捐米萬石,施粥施藥。那些年,旱澇災頻發,他先後捐助直隸、漢口、江蘇、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災民錢、物以及藥材總折價達20餘萬兩白銀,還在杭城興義渡,開義塾,由此博得了一個“胡善人”的美名。
現在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經商如果太精於世故往往適得其反的,“過,猶不及也!”可是天下有些商人卻不能悟透其中的玄機關節,隻想用最經濟、最便宜的方式獲取最完美、最廣泛的結果。因此,他們便挖空心思,不擇手段,他們認為隻有自己才會想到這樣的好辦法,好路道。可惜,他們卻錯了,誰也不是傻瓜,小花招小聰明小伎倆遲早都會大白於天下。到時,任何商人都會為自己的所謂聰明付出代價。明明有規則,有些人以為自己可以打“擦邊球”,可以在守規矩與犯規矩之間求得大利益。可是等擦出火花、引火燒身的時候,他才知道“遠離禁區,永不違規”的人才是天下最聰明的人。
別把金錢放在首位
糊塗錦言
追求盈利是商人的動力,但為了賺取更長久的利益,商人們必須克製貪欲,如果說求利之心人皆有之,那麼生意人的過度貪婪就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商人們不妨本著吃虧是福的糊塗精神,放棄貪欲,反而可以獲得更大的成就。
商人對錢的看法往往十分一致,但對於某些胸懷廣大的商人來說卻有所不同。這些商人盡管在商業經營中十分精明,但在對待金錢的問題上卻十分“糊塗”。這種“糊塗”表現在他們對金錢並不是看得過重,在自我的錢與社會的錢之間,他們更偏向於社會大於自我的原則。他們長期以來懷著這樣一種想法,錢來自社會,應該用於社會。因此,無論自己在生意場上是否順利,他都將對社會的責任放在重要的位置。
香港著名商人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一個發了財的人,不應該隻顧自己的揮霍,也不應該當守財奴,更沒有必要把財產遺留給子孫!而應該為社會多做一些公益事業。把多餘的錢分給那些殘疾及貧困的人。特別是要用在教育和醫療方麵……”
1992年8月16日,李嘉誠先生與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會晤。他對鄧樸方說:“我和兩個孩子經過考慮,再捐一億港元,也作為一個種子,通過各方麵的共同努力,5年內把內地490多萬白內障患者全部治好。我掙錢,你為殘疾人辦事。”我國華東地區大雨成災時,李嘉誠以長江實業集團四大公司的名義捐款5000萬港元賑濟華東災區。他說:“過去,對公益事業,我一般以私人名義去做。這次,以公司的名義,則別有深一層的意義。作為以中國股東為主的香港公司,應該用最快的時間對祖國的緊急呼籲做出反應。中國人要比外國人更快、更自覺地做這件事情!我希望借這一快速反應,能起到一點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