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交小糊塗,梳理人1(1 / 3)

第五章社交小糊塗,梳理人1

脈大智慧

事業的成功,一半取決於人際關係的成功。在複雜的社交場合裏,表現得太過張揚,容易惹來麻煩;表現得太過柔弱,又無法占有一席之地。聰明的人要運用社交手腕得到好人緣,得到別人的肯定,要學會如何與他人以和為貴地相處。糊塗學認為以和為貴的“宗旨”是一種靈活性,既能夠堅持原則,又能夠靈活應用,不失變通的交際智慧。生意場上和氣能生財,交友社交以和為貴,對待事情心平氣和,“和”是一種態度、一種境界,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力量。

自嘲是一種智慧

糊塗錦言

自嘲是一種智慧。生活有時總不那麼令人滿意,如果我們一味地去追求完美,也許會患得患失,少了做人的樂趣。但是,要是我們換一種方式來對待生活,自己給自己一點安慰,以感恩的心情來生活,也許我們會快樂得多。

嘲弄他人是缺德,嘲弄自己卻是美德。一個善於自嘲的人,往往就是一個富有智慧和情趣的人,也是一個勇敢和坦誠的人,更是一個將自己上上下下裏裏外外看得很明白的人。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有一次被盜,家裏值錢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羅斯福的朋友知道後,都安慰他,不要太在意。誰知羅斯福給他的朋友解釋說:“親愛的朋友,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地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好一個慶幸: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按常理講羅斯福應該譴責盜賊的不道德,可是這樣也是於事無補,但羅斯福慶幸,是別人做了一個不光彩角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麵對淒風苦雨的侵襲,於惡劣的環境中,對待生活就應該有一顆感恩而知足的心。心理學家認為,懂得自嘲的人,不但活得快樂,而且自信,心胸開闊。

有一對老夫妻,當年也是新潮一族,且不說衣著打扮時尚摩登,生活方式上也有著自己的個性愛好,比如經常出入舞廳,打打橋牌。於是在左鄰右舍世俗的眼光中,該對男女的舉止行為是極為紮眼。現在還是比較客氣的,把新潮男女歸納為:另類。但那時人們則很鄙夷地把他們這類人統一稱之為“阿飛”,而且是一對“阿飛”!這對“阿飛”倒也不生氣,而且飛也飛不到哪裏,也踏著普通人的生活足跡活著,戀愛完了就成家,成完家後生孩子。給孩子取名時,才做了爸爸的男阿飛則開始自嘲了,對太太講: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既然人人都說我是阿飛,你也是阿飛,這孩子是“阿飛”成雙配對後的結晶,幹脆,兒子就叫“雙飛”吧!太太讚同,最後他們孩子的名字就叫“雙飛”!

自嘲是一種鮮活的態度,它可以使原本很沉重的東西刹那間變得很輕鬆無比,會讓別人砸過來的重拳落在棉花上。“雙飛”的父母在他人嘲笑之語說後聽後不僅自嘲,且將自嘲作為一種符號和痕跡伴隨著生活而不斷延伸,暫不論其他,這份肚量及內功就不可小覷。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自嘲、幽默的人,終究是人際中的潤滑者,他們讓單調呆板的生活增添色彩。他們所得到的並不隻是笑聲,更贏得尊敬和由衷的友誼。一位叫美琪的朋友,被頑皮男同事調侃為“小美冰琪淋”,但她不以為意,還接口道:“對啊!營養豐富、味道好!謝謝你的讚美”。還有一個外號叫“寶哥”的人,非常愛自嘲,是朋友中的開心果,喜歡調侃人,但沒有人會生他的氣,因為他總是把最賤的那個角色留給自己,讓大家覺得很公平,甚至有一種被“明貶暗褒”的感覺呢!自嘲表麵看來雖然自己有點吃虧,但實際上卻輕易地建立親和的形象來,周圍的朋友會覺得你輕鬆、自在,是個“開得起玩笑”的人,因而樂於靠近你。

有時無聲勝有聲

糊塗錦言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凡是能說清楚的便直言剖白,凡是說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往往是那些落一根針都能聽見的寂靜無聲。這個道理在恐嚇中也頗為靈驗。在生活中對某些氣勢洶洶來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動聲色,不理不睬,便會產生比以硬對硬更大的震懾力量,也就是說沉默成為最為強硬的武器。

例如,一個工人的一位農村親戚給他帶來8隻母雞,為了讓這8隻母雞下蛋,就在圍牆的角落上壘了個雞圈。廠長讓人勸其處理母雞、拆除雞圈。因為他沒有執行決定,廠長就派人強行抓雞拆圈。於是這位工人大鬧廠長室,廠長則專注地看一份文件,頭一直就沒有抬起來。待這位工人一陣發火過後,廠長拉開寫字台抽屜,甩出一份處理這件事的決定給這位工人,並告訴他以後再出類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廠區去住。說完就拂袖而去車間了。此時,那工人的氣焰全熄了,低著頭回去了。這位廠長就是憑借無言無聲的力量占據了心理優勢,使對方不戰自敗。

糊塗學認為沉默是金。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無奈,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內在的抗爭,能起到辯解無法起到的作用。

生活中,狹義的沉默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不通過言語,而是綜合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各種因素,或明或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作用也十分明顯。一是沉默可以用來避免衝突升級。二是沉默可以用來作暗示性表態。這裏有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過來,也將馬往同樣一棵樹上拴。農民見了忙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我的馬還沒有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的。”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後也進了小酒店。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可怕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

來一看,商人的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向農民提出了許多問題,可問了半天,農民裝作沒聽見似的,一字不答。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麼判?”商人驚奇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縣官接著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麼?”商人把剛才拴馬時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將驚堂木一拍,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現在他是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也開了口,他告訴縣官,之所以不回答問話,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誰是誰非嗎?

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這其實也是一種很高明的糊塗術。因此,在日常交際中,遇到自身難以說清是非的問題時,不妨也像這位農民一樣,以無言應喧嘩。

良言一句三冬暖

糊塗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