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他饑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個好心的神父救起。神父把他帶回教堂,但他卻在神父睡著後,把神父房間裏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幹壞事。不料,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個正著,這次可謂人贓俱獲。
當警察押著冉阿讓到教堂,讓神父辨認失竊物品時,冉阿讓絕望地想:“完了,這一輩子隻能在監獄裏度過了!”誰知神父卻溫和地對警察說:“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走得太急,還有一件更名貴的銀燭台忘了拿,我這就去取來!”
冉阿讓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警察走後,神父對冉阿讓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新開始吧!”
從此,冉阿讓洗心革麵,重新做人。他搬到一個新地方,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後來,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了大量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人生的道路不平坦,逆境常多於順境。身處逆境,麵對不幸,當事者不僅需要堅強,也迫切需要別人的勸慰。而此時及時送上真誠的安慰,必要時說上幾句謊言,也都如雪中送炭,能給不幸者以溫暖、光明和力量。例如,對於身患絕症的病人,隻能把病情如實告訴其家屬,而對其本人,則應重病輕說。如果謊言喚起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增強了他對病魔鬥爭的意誌,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續得更長久,甚至戰勝死神。
善良的謊言,其用心當然也是善良的,即為了減輕不幸者的精神痛苦,幫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氣。即使此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不會埋怨。即使當時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謊話,通情達理者仍會感到溫暖、寬慰。明知會加重對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實言相告,如不算壞話,也該算是蠢話。
善良的謊言,即便是當事人以後明白了真相也隻會感激的原因,是他掌握了說謊言的三條規則。
第一,真實。謊言是無法真實時的一種真實。當人無法表露自己的真實意圖時,就選擇一種模糊不清的語言來表達真實。例如一位女孩穿著新買的時裝,問朋友是否漂亮,但朋友覺得實在難看時,就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說:“還好。”“還好”是一個什麼概念,是不太好或是還可以?這就是謊言中的真實。它區別於違心而發的奉承和諂媚。
第二,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謊言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許多謊言明顯是與事實不符的。但因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樣能體現人們的善良、愛心和美好。經常有這樣的問題: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將要死去,丈夫為之極感頹喪。他應該讓妻子知道病情嗎?大多數專家認為:丈夫不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她,也不應該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負擔,應該使妻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盡可能快活。當一位丈夫忍受著即將到來的永別時,他那與實情不符的安慰反而會帶給人們以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因為在這裏,謊言包含了無限艱難的克製。
第三,必須。是指許多謊言非說不可。這種必須有時候是出於禮儀。例如,當一個人應邀去參加慶祝活動前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必須把悲傷和惱怒掩蓋起來,帶著笑意投入到歡樂的場合。這種掩蓋是為了禮儀的需要,怎能加以指責?有時候說謊言是為了擺脫令人不快的困境。例如,美國曾經就一項新法案征求意見,有關人員質問羅斯福:“你讚成那條新法案嗎?”羅斯福說:“我的朋友中,有的讚成,有的反對。”工作人員追問羅斯福:“我問的是你。”羅斯福說:“我讚成我的朋友們。”
含糊建議效果好
糊塗錦言
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所謂糊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另一種則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卻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清理,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作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10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定下破格提拔這批官員的決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來紀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作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麼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紀昀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於兩種考慮:其一,雖然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沒明說,此意見倘若被采納,是成是敗,名義上自己都沒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其二,嘉慶皇帝秉性聰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張的特性。不說吧,自己的意見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會不高興。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諱,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張的秉性。紀昀此舉,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在科學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思維,它的基礎是模糊數學。凡反映事物屬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間關係不明朗,難以用傳統的數學方法來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維的特征就是承認思維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邏輯,突破傳統邏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為人們解決模糊事物中間的問題開拓了廣闊天地。
紀昀這條建議的提出,考慮了太多的把握不準的複雜因素,於是他寧願答非所問地模糊它一下,收到了“非模糊”回答不會有的好效果。
當然,模糊之法不可濫用。嚴格地說,模糊參謀法乃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不需要模糊的時候也來模糊它一下,就會弄巧成拙,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模糊參謀不等同於模棱兩可。參謀的看法、見解都應該包含在模糊語言之中,並且有可能被對方正確理解,不至於產生歧義。紀昀的一番話貌似文不對題,含含糊糊,其實他真正讚成什麼,反對什麼是很清楚的,紀昀早已算定他的參謀對象能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