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對實名製實施效果的反思。從實施效果來看,網絡實名製對保護青少年有一定積極意義。如在最大的搜索服務網站NAVER輸入一些成人詞彙時,需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以進行成人認證,這樣就可以避免青少年從搜索引擎中獲得淫穢電影和小說等信息。但是韓國互聯網實名製的實施也同樣帶來不少的問題。首先,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凸顯。2011年7月,韓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網站用戶信息外泄案件。韓國SK通訊旗下的韓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Nate和社交網站“賽我網”遭到黑客攻擊,約3500萬名用戶的信息外泄。該案件發生後,不少民間組織和專家稱,互聯網實名製是使網站遭到黑客攻擊的根本原因,並主張廢除互聯網實名製。他們稱,韓國網站以互聯網實名製為由,注冊時收集並保管用戶的諸多個人信息,從而導致動輒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案件。其次,實名製導致網民的網絡參與積極性下降。2010年4月,首爾大學《對互聯網實名製的實證研究》報告稱,該製度實施後,誹謗跟帖數量從13.9%減少到12.2%,減少了僅1.7個百分點。更值得一提的是,以IP地址為基準,網絡論壇的平均參與者從2585人減少到737人。可見,互聯網實名製導致的“自我審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網上的溝通。第三,由於網民實名製涉及到對公民的言論自由和通信自由進行限製的敏感問題,其合法性爭議也一直未能平息。2010年1月,韓國民間團體“參與連帶”向韓“憲法裁判所”提出了對互聯網實名製的憲法訴願,並稱該製度侵害互聯網用戶的匿名表達自由、互聯網言論自由以及隱私權。起訴者認為,匿名表達作為思想傳播的有效方式,為公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這正是即使匿名有些弊端,大多數國家仍保護匿名表達自由的理由。憲法裁判所對此已進行了一次公開辯論,但迄今為止還沒做出決定。[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2011年10月20日文章《韓國互聯網實名製的教訓》。]
二、各國手機實名製的實施情況
所謂手機實名製,即要求移動通信運營商對用戶的有效身份進行登記,加強用戶的實名製管理,實行手機號碼的實名登記製度。隨著3G等移動互聯網及數額成熟以及手機等智能網絡終端的快速發展,目前手機已經成為互聯網接入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手機實名製也是網絡接入實名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手機付費製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簽約用戶,即後付費用戶,如中國移動的全球通用戶;一種是預付費用戶,如中國移動的神州行用戶。對於後付費用戶,大多數國家已經實施實名製,而對於預付費用戶,各國的做法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沒有強製要求實名登記。
從目前的情況看,日本、韓國、西班牙、德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已全麵推行手機實名製,美國雖未明確要求推行手機實名製,但實名程度較高,英國、希臘等國正在醞釀推行手機實名製。
日本《防止移動電話不正當使用法》規定,移動運營商在與用戶簽訂合同時,要核查其身份證明。用戶是自然人的,必須提供準確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等信息;用戶是法人的,需要提供法人的名稱、總部及辦公地點。法律明確規定,禁止簽約者在用戶本人特定事項中填寫虛假信息,違者將受到處罰。運營商負有如實填寫用戶記錄和保存該記錄的義務。挪威《電子通信法》要求對預付費用戶身份進行登記。德國《電信法》要求移動運營商登記用戶姓名、地址等身份信息,監管機構有權獲得這些信息。此外,澳大利亞、匈牙利等國也有類似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