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1

你是偽裝高手嗎

人們普遍有一種心理,對比自己強大或與自己勢均力敵的人懷有警惕心,對於比自己弱的對手則會放鬆警惕。因此,在很多時候,故意示弱可麻痹對手,鬆懈對方的戒備心理,最終戰勝對方。

1.表現出委屈的卑下姿態

人不大容易改變自己條件的強弱,但卻可以借助示強或者示弱的方式來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位置。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他本人既不會溜須拍馬,做官從政;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他整天隻顧研讀兵書,最後,連一天兩頓飯也沒有著落。他隻好背上祖傳寶劍,沿街討飯。

有個財大氣粗的屠夫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叉開,擺好姿勢。

眾人一哄圍上,想看韓信的笑話。

韓信認真地打量著屠夫,竟然彎腰趴在地上,從屠夫褲襠下麵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然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為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抵償無知狂徒之身。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之短長而毀棄自己的長遠前程。

這樣的忍耐,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奴,而是委小屈求大全。一旦時機到了,他就能如同水底潛龍衝騰而起,施展才幹,創建功業。

越國國君勾踐被吳國夫差打敗以後,勾踐作為亡國之君,不得不遵從吳王夫差的條件,懷著滿腔的羞愧,帶著送給吳王的宮廷美女及金銀財寶,帶著自己的王妃,去吳國做囚徒。

勾踐一心想著複國報仇,不過,他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夙願,除了忍之外,還要以卑微博取夫差的同情和憐憫。於是,他掩藏起自己的仇怨,養馬放牧,除糞灑掃,辛勤勞作,沒有一絲怨恨之色。

一日,吳王夫差登上姑蘇台,遠遠望見勾踐和夫人端坐在馬糞堆旁,心裏便有了同情和憐憫之心。

他對太宰伯喜說“在這種窮厄的境地還能堅持,真不容易,我很敬佩他們。”

伯喜說:“不但可敬,更是可憐啊!”

夫差說:“太宰所言極是,我有些不忍心看了。倘使他們能改過自新,就赦免他們,讓他們回國吧!”

一日,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有病,請求探視。此時恰逢吳王要大便,勾踐便說:“臣在東海,曾跟醫師學習過,觀察人的糞便,就能知道人的病情。”

一會兒,吳王大便完畢,將桶拿到門外,勾踐揭開桶蓋,手取其糞,跪在地上嚐了嚐。左右都掩著鼻子。勾踐又走到室內,跪下叩頭說:“囚臣敬賀大王,您的病一至三日就痊愈了。”

吳王夫差問:“你怎麼知道的?”

勾踐說:“臣聽醫師說,夫糞者,穀味也,順時氣則生,逆時氣則死。今囚臣嚐大王之糞,味苦且酸,正應春夏發生之氣,所以知之。”

夫差大受感動,說:“你真仁義啊!比我兒子侍候得還好。”

不久,夫差就送勾踐回國了,這才有了後來的滅吳之舉。

勾踐何以贏得吳王的同情和憐憫?那就是卑下的姿態。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總有可能與這樣或那樣的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對立。發生對立的情況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對方地位高於你,你冒犯了他,讓他感覺你的大不敬,心生怒氣;另一種是對方地位低於你,你高高在上,讓他感覺你的優越性,心生妒忌。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根源就在於對方在你的麵前感受不到優越性。

向對方示弱,讓對方表現得比你優越,是人際關係學中很關鍵的學問。

在很多時候,卑下的姿態才能消除對方的敵意,贏得認可、友誼或同情。

對立者地位比你高,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得到諒解、同情甚至憐憫。

對立者地位比你低,你表現出卑下的姿態,容易消除敵意,得到認可甚至讚賞。

林肯就曾以這種方式消除了一個暴徒的怨氣,從槍口下逃生。

有一次,一個暴徒拿著手槍對著林肯說:“我曾下過決心,如果有一天遇到比我還醜的男人,我一定當場把他打死。”

沒想到林肯不慌不忙地向那個暴徒承認,自己是一個醜男人,並對他說:“你如果想打,就打吧!”

結果,這個暴徒的氣消了,自動離開了。

林肯依靠什麼消除了暴徒的反感,脫離了危險?那就是他謙卑的態度。

麵對他人的侮辱,一般人都會以牙還牙,惡語相加。而林肯則截然相反,他不僅沒有威脅辱罵暴徒,反而坦然地承認自己是一個醜男人,以示卑下。就在他承認的瞬間,暴徒對林肯反感的所有理由都消失了。

試想,如果林肯在暴徒麵前趾高氣揚,結果會怎麼樣,隻怕會引起暴徒更大的反感,林肯也就沒命了。

正如前麵所說,對方產生反感時,其潛在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優越得到認可。而一旦他發現對方比自己差時,便不再反感,甚至會取而代之以同情、憐憫。

也就是說,當你麵對一個反感你的人,不妨大膽示弱,放棄自己的優越性,讓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這樣,對方的怨氣沒了,反感沒了,你也就被接受了,成了最後的贏家。

心理學關鍵詞

對方產生反感時,其潛在心理就是希望自己的優越得到認可。而一旦他發現對方比自己差時,便不再反感,甚至會取而代之以同情、憐憫。

2.激發對方的同情心

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其柔軟的地方,再強勢的人也有他人不易察覺的弱點,這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人作為群居動物根深蒂固的習性。另一方麵,一個人的同情心在得到滿足的同時,這個人的自尊心也同樣能夠得到滿足。所以說,如果能夠調動對方的同情心,直擊其心靈最薄弱的環節,那麼再難解決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比如,某廠的銷售員小何到東北推銷產品,很快同某廠簽訂了20萬元的供貨合同。貨到後,貨款卻遲遲不回來。半年後,廠長責令他到該廠討債。

他來到該廠,廠長訴起了苦,表示暫時不能付款。要不來錢,這位銷售員就在該廠泡起了“蘑菇”,成了一名“編外職工”,天天到廠裏來“上班”。幾天下來,他在該廠混熟了,也摸清了他們的底細。原來,這家工廠並不是沒有錢,而是錢少債多,擔心給了幾家會引起更多的債主來上門討債。

不久,他發現廠區內高高掛起的廣播喇叭,每天中午都播出該市經濟廣播電台的一檔點歌節目,該廠的幹部職工大多是這個節目的忠實聽眾。

中秋節這天,這位銷售員沒來“上班”,人們都以為他回家過節去了。中午,廠裏的人照例邊吃邊聽起了廣播,從廣播中傳出的是這位銷售員那有趣的“河北腔”。人人都放下手裏的筷子,想聽聽他要說什麼。正在吃飯的廠長也停住了,他擔心小何在廣播中亂說,損害他們廠的聲譽。

這位銷售員在廣播中動情地說:“今天是中秋節,每逢佳節倍思親,作為離家在外的‘遊子’,我也想家。但我並不孤獨,我來到這裏,得到了貴廠幹部職工的很多幫助。在這裏,我為你們點播一首《隻要你過得比我好》,以表達我對你們的祝福。”

《隻要你過得比我好》的歌聲在廠區內回蕩,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人……第二天,到了上班時間,他又準時地出現在某廠,他一下成了新聞人物,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都上前同他打招呼。很快,有人告訴他廠長有請。走進廠長辦公室,廠長含笑上前握住他的手,連說對不起,讓他在外邊過節。隨後,廠長告訴他,正巧廠裏收回一筆錢,他首先考慮的就是還他的貨款。

同情弱者是人生的特質之一,也是對方堡壘的薄弱之處。因此,說話辦事時,一定要利用人性弱點的一麵。高明的說話辦事者必然會用“真摯”的感情、“熱忱”的態度去求得別人的諒解。人總是會“心軟”的,再冷酷無情的人也有被打動的時候,關鍵在於“情”和“意”能否到位,能否切中對方的要害。

波斯帝國的太子被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俘虜,倭馬亞王下令要將他斬首。昔日英姿颯爽、威武不凡的太子成了階下囚,早已沒有了什麼威風。他請求倭馬亞王說:“主宰一切的陛下,我現在口渴難當。您當以仁慈之心,讓您的俘虜喝足了水再處斬也不遲啊。”倭馬亞王答應了他的要求,讓侍衛端給他一碗水。

太子接過這碗水,卻不敢喝下去,他顫顫巍巍地說:“陛下,我擔心我正在喝這碗水時,會有人舉刀殺死我。”

國王說:“放心吧,不會這樣的。”於是,太子請求國王保證。

國王莊重地說。“我以真主的名義發誓,在你喝下這碗水之前,沒有人敢傷害你。”

太子一聽,立即將那碗水潑到地上。倭馬亞王大怒,但身為國王,他已發下誓言,不會在太子喝下這碗水之前傷害他。現在,水已被太子潑到地上,太子再也喝不到這碗水了,倭馬亞王也就永遠不能傷害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