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2
5.用你的“軟弱”來感化對手
對付敵人,當然希望泰山壓頂,一舉全殲。但是,如果敵人過於強大呢?以硬對硬,猶如以卵擊石。俗話說,滴水可以穿石,柔竹能敵強風,不妨來個“纖細陰柔之術”。何為“纖細陰柔之術”?其術“纖”為表,而思慮之“細”在其中,“柔”為表,而行事之“陰曲”在其裏。心細如絲,方能防欺絕奸;行事曲折隱秘,才能出人意料。
如果你與對手存在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奮鬥目標,而隻是因為某些地方與其有著較為強烈的衝突才成為對手時,你就要抓住對方的心理,真誠地向對手示好,以柔克剛,用你的“軟弱”來感化對手,真正取得他的“原諒”。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澠池之會,使趙王親眼看到藺相如英勇機智,膽識過人,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在回到趙國以後,他立即封藺相如為上卿,地位在另一位功臣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很不服氣,氣憤地說道:“我身為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藺相如隻不過是耍嘴皮子的功勞,反而地位比我高。況且他以前是個地位卑微的人,豈不令人羞恥,我怎甘心居他之下!”於是,廉頗揚言,要找個機會羞辱藺相如一番。
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為了避免與廉頗見麵,他盡量不出門,後來索性告病,連朝也不上了。廉頗尋不著藺相如,氣自然也出不了。這一天,他遠遠地看見藺相如的車馬,忙命令隨從驅車到前麵堵截。藺相如發現後,便急忙回車躲避,避免與廉頗正麵衝突,弄出不愉快的事來。這樣的情景出過幾次之後,藺相如的仆人也覺得很丟麵子,就一同來進見藺相如說:“我等遠離親人來侍奉先生,原因是欽慕您的高義。而今先生與廉頗同朝為官,他口出惡言,您卻怕他、躲他,這真是太過分了。這種做法,誰不感到羞恥,更何況是您呢!我們沒什麼德行,就此向您告別。”
藺相如見仆人們真要離去,忙起身阻止,說道:“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眾仆人說:“當然是秦王。”
藺相如接著說:“秦國這樣的虎狼之邦,我尚且不怕,怎麼會懼怕廉老將軍呢?”眾仆人不解,問道:“既然不怕,為什麼躲避他呢?”
藺相如,慢慢坐下身子,說道:“強秦之所以不敢進犯趙國,原因就是由於我和廉將軍在趙國為朝廷效力。我們二人倘若不和,強秦就會乘虛而至。我躲避廉將軍,是為了國家大局,怎能計較一己之憤呢?”眾仆人聽相如說出這番道理,無不心服。不久,這番話也傳到了廉頗那裏,廉頗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一天,藺相如正在家中,廉頗不經通報便闖了進來。藺相如不知廉頗意欲何為,急忙起身迎接。隻見廉頗裸露著上身,背上綁著抽打人用的荊條,快步走到藺相如麵前,雙膝跪倒,說道:“我廉頗胸襟狹窄,得罪先生,特來請罪。任先生責罰,隻是不要不理睬我!”藺相如見狀,大為感動,忙雙手將廉頗扶起。自此以後,二人和好,終成生死之交,也傳為千古佳話。
在以和為貴的商業經營中,以柔克剛的作用也非同凡響。它可以讓對方的心理願望得以滿足,進而對你產生好感,甚而絕對服從。
鮑爾溫交通公司總裁福克蘭年輕的時候,因巧妙處理了一項公司的業務而青雲直上。他當時是一個機車工廠的普通職員,在他的建議下,公司買下了一塊地皮,準備建造一座辦公大樓。但是,這塊土地上的100戶居民卻必須因此而遷移到別的地方。
居民中有一位愛爾蘭老婦人,首先跳出來與機車工廠作對。在她的帶領下,許多人都拒絕搬走。而且這些人抱成一團,決心與機車工廠一拚到底。
福克蘭對工廠領導說:“如果我們建議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費時費錢。我們更不能采用其他強硬的辦法,以硬對硬,驅逐他們,這樣我們將會增加更多的仇人。即使建成大樓,我們也將不得安寧。這件事還是交給我來處理吧!”
顯然,麵對如此局勢,最好采取“以柔克剛”的計策。聰明的福克蘭所選擇的也正是此計。
這一天,他來到了老婦人家門前,看見她坐在石階上。他便故意在這老婦人麵前走來走去,心裏像在盤算著什麼。福克蘭自然引起了她的注意。良久,老婦人開口發問:“年輕人,有什麼煩惱嗎?不妨說出來,我一定能幫助你。”
福克蘭趁機走上前去,他沒有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卻說:“您在這裏無事可做,真是天大的浪費呀!我知道您有很強的領導能力,實在是應該抓緊時間幹成一番大事業的。聽說這裏要建造新大樓,您是不是準備發揮您的超人才能,做一件連法官、總統都難以做成的事:勸說您的鄰居們,讓他們找一個快樂的地方永久居住下去。這樣,大家一定會記得您的好處的呀!”
聽了這些話後,這個強硬頑固的愛爾蘭老婦人在第二天便成了全費城最忙碌的婦人了。她到處尋覓房屋,指揮她的鄰人搬走,並把一切辦得穩穩妥妥。
辦公大樓很快便破土動工了。而工廠在住房搬遷過程中,不僅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所付的代價居然隻有預算的一半。
福克蘭能從老婦人率領鄰居拒搬的行為中尋思到“以柔克剛”之計並果斷地實施,也難怪他會一路升遷直至坐到總裁的寶座上了。
中國曆史上的許多以“柔道”處世,以“柔道”治國的成功事例,早已證明“柔道”比“剛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為利久遠之特點,更是“剛道”所望塵莫及的。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其父劉欽是南頓縣令,在劉秀9歲時病故。此後,劉秀與哥哥劉演便被叔叔收養。兄長劉演有大誌,好養俠客,而劉秀卻好稼穡傭耕。
劉秀思慮謹密,言語不苟,與人相交,也不記小怨,喜怒哀樂從不形於色。在他28歲的時候,因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天災人禍,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尤其是綠林、赤眉兩支起義軍,聲勢浩大。在這種風起雲湧的形勢下,劉秀借南陽一帶穀物歉收,與兄謀劃起義,得眾七八千人。
劉秀起義後,逐漸與當地的其他起義軍會合,一度並入綠林軍。公元23年2月,綠林軍為了號召天下,立劉秀的族兄劉玄為帝,年號更始,綠林軍的勢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以致王莽“一日三驚”。
可是,昆陽之戰後,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裂,劉秀的哥哥劉演被殺。因為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盛,這就遭到另一派起義軍將領的嫉妒,加上劉秀的哥哥當初曾反對立劉玄為帝,正好借此進讒。後來,這些將領借機殺了劉秀的哥哥。
劉秀當時正在父城,聽到哥哥被殺,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場,立即動身來到宛城,見了劉玄,並不多說話,隻講自己的過失。回到住處,逢人吊問,也絕口不提哥哥被殺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飯,與平時一樣,毫無改變。劉玄見他如此,反覺得有些慚愧,從此更加信任劉秀,並拜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
其實,劉秀因為兄長被殺而萬分悲痛,此後數年想起此事還經常流淚歎息。但他知道,當時自己尚無力與平林、新市兩股起義軍的力量抗衡,所以隱忍不發。
後來,劉玄定都洛陽以後,派劉秀以大司馬身份去安撫河北一帶。劉秀以寬柔的“德政”去收攬軍心,很少以刑殺立威。這一點,在收編銅馬起義軍將士時表現得最為突出。當時,銅馬起義軍投降了劉秀,劉秀就“封其渠帥為列侯”,但劉秀的漢軍將士對起義軍很不放心,認為他們曾遭攻打殺掠,恐怕不易歸心。銅馬義軍的將士也擔心不能得到漢軍的信任而被殺害。在這種情況下,劉秀竟令漢軍各自歸營,自己一個人騎馬來到銅馬軍營,幫他們一起操練軍士。銅馬將士議論說:“肖王(劉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們,我們怎能不為他效命呢?”劉秀直到把軍士操練好,才把他們分到各營。銅馬義軍受到劉秀的如此信任,都親切地稱他為“銅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