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章2

5.做老二,不做老大

人都喜歡做老大,不喜歡做老二。因此,中國人有句俗諺: “寧為雞首,不為鳳。”其實,做老二的人沒什麼不好的。

中國台灣企業的經營管理概念中,有一種叫“老二哲學”的說法,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而隻是緊緊跟在排名第一的後麵做老二,瞄準機會再衝刺第一。也就是說,事實上沒有一家企業願意永遠甘居第二,老二隻是個過渡。創業者在創業之初,要學會做“老二”。

幾年前有一篇商業人物的專訪,受訪者是一位電腦業的老板。這位老板提到他的企業與另一家孰大孰小的問題,他說他不想去跟那一家比,也不必去跟他比,他強調他采取的是“老二政策”。他說,當“老大”不容易,因為不論研發、行銷、人員、設備,都要比別人強。為了怕被別的公司趕過去,便不斷地擴充、投資。換句話說,要花很多力氣來維持老大的地位!他說,這樣太辛苦了,而且一沒弄好,不但“老大”當不成,甚至連想當“老二”都不可得。這隻是他個人的想法,因為並不是當“老大”就一定會很辛苦,因為就有人當得輕鬆愉快。由此可見,當“老大”或“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觀念問題。

不過,這位老板所說的卻也是事實。當“老大”的,要費很多力氣來維持“老大”的地位!不隻從事企業經驗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像主管就是該部門的“老大”,該老大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帶領手下,也要和上級長官搞好關係,以免位子不保;有功時,主管當然功勞第一,但有過時,主管當然也是首當其衝。但當副主管的就沒這麼多麻煩,表麵上看來他不如主管風光神氣,但因為上有主管遮風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所以,很多人寧可當副手而不願當主管,而也有當副手時沒事,一當主管就生病的,可見當“老大”的難處。

這麼說,並不是不要你去當“老大”。如果你有當老大的本事,也有當“老大”的興趣和機會,那麼就去當吧!但如果你自認能力有限,個性懶散,那麼就算有機會,也不要去當“老大”,因為當得好則好,沒當好一下子變成“老三”、“老四”,不但對自己是個打擊,在現實的社會裏,更會造成這樣的批評:“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聽說很慘”……這些批評對你都是不利的。中國人一向扶旺不扶衰,你一從“老大”位子摔下來,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有。於是,本來還可當“老二”的,卻連要當“老三”、“老四”都有問題了。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如果你事事都想極力表現自己,爭做“老大”,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小範畢業於上海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之後到一家國營大型企業擔任銷售助理一職,試用期6個月。

小範畢業以後和這家國有企業簽訂了試用期合同,銷售助理這個職位讓他覺得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在業務方麵,小範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業務談判連老總都對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個月試用期結束時,公司人事部門卻委婉地告訴他:“‘五一’長假結束後,你不用來公司報到了。”

“現在想想,可能是我表現太好了,有些人際關係的問題沒有注意,反而丟了工作。”丟掉工作後的小範向朋友說起這件事時隻能這樣苦笑。當時,通過層層麵試進入單位,小範自然想好好表現,但是過猶不及。事後才知道,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他的能力沒有任何疑義,但對於他的綜合表現給予了4個字——“鋒芒太露”。過於希望嶄露頭角,不注意處理人際關係,對於前輩同事也不夠尊重,這些都是小範的致命傷。更讓領導和同事難以接受的是,對於他們的一些錯誤,以及單位某些製度上的不健全,小範都會毫無保留地提出,絲毫不注意對方的情麵。

對於自己的意外出局,小範無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對社會關係怎樣處理還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卻適得其反。“就拿那次談判來說,我確實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後來覺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實,我隻不過是個銷售助理,很多事情還是應該讓銷售經理來處理和決定,可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後來老總表揚了我,反而讓我們經理臉上難看了。”雖然滿肚子委屈,但小範也無可奈何,隻得接受這個事實。

經營企業也是如此,“龍頭老大”的位子一旦不保,就會給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於是兵敗如山倒,力挽狂瀾?恐怕沒有那麼容易!“老大”之路,真是一條不歸路啊!所以,當“老二”的確也有其實際的地方,這也就是許多人寧當“老二”不當“老大”的原因。其實,當“老二”還有其他的好處:靜看“老大”如何構築、鞏固、維持他的地位,他的成功與失敗,都可作為你的經驗和指標。可趁此機會培養自己的實力,以迎接當“老大”的機會(假如你有當“老大”意願的話)。因為誌不在“老大”,所以就不會太急切,造成得失心太重,不會勉強自己去做力有不逮的事情,反而能保全自己,也會降低失敗的幾率。因此,做事或經營企業,從“老二”、“老三”做起都沒關係,就是先不要當“老大”!有一段童謠是這樣子的:“老大屁股大,褲子穿不下。”當“老大”,麻煩真的很多哩!如能好好地當“老二”,當主客觀形勢形成,自然就會變成“老大”,這個時候的老大,才是真正的“老大”。

會做“老二”並非真的是甘居人後,而是可以從做“老二”中嚐到更多的甜頭,從而使自己的創業在一開始就可以借“蹭車”獲得利潤。或許是暫時不願做“出頭鳥”,或許是想掛在後麵搭個便車,但最終是沒有一家會甘居第二的,“老二”也隻是一個過渡。創業者在創業之初,一定要學會做“老二”。

做人也好,經營企業也好,不要一心隻想做“老大”,槍打出頭鳥。所以,不妨低調一些,做一下“老二”,也許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心理學關鍵詞

人都喜歡做“老大”,不喜歡做“老二”,因此,中國人有句俗諺:“寧為雞首,不為鳳尾。”其實,做老二的人沒什麼不好的。

6.維護好領導的麵子

中國人酷愛麵子,視尊嚴為珍寶,有“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的說法,這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而在日常工作中,領導麵子更是傷不得。他們很在乎下屬的態度,往往以此作為考驗下屬對自己尊重不尊重、懂不懂禮節的一個重要標準。

衝撞領導,是最傷領導麵子的,最能招致領導的記恨,使他對你充滿怨恨和怒火。這樣一來,你就可能麵臨著被解職的危險。所以,一定要給領導留足麵子。

曆史上就有很多人因為不識時務而倒黴的,也有一些忠心耿耿的人因衝撞領導而備受冷落。現實工作中,一些人有意或無意給領導丟麵子,損害領導的尊嚴,刺傷領導的自尊心,因而經常被穿小鞋、遭受整治。

陳勝年輕時家境貧寒,靠打長工種地為生。他誌向遠大,卻命運多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如千裏馬困於槽櫪之間,鬱鬱不得誌。某一天,他扔下手中的農具,走到壟上歇息,茫然回顧,備感悵然,順口說道:“如果我們中間有誰富貴了,千萬不要忘了別人。”雇工夥伴們覺得好笑,陳勝歎息道:“哎!燕雀又怎能知道鴻鵠的誌向呢!”後來,陳勝首行發難,奮起反秦,天下應聲而起。陳勝軍隊日益壯大,於是自立為王。他的那些雇工朋友們聽說了,都想得點便宜,就冒著戰火來投奔他。到了宮門前,一齊敲打宮門,口中喊道:“我們要見陳勝!”門衛見這些人衣衫襤褸,麵目黧黑,又直呼大王的名字,把他們都綁了起來。後來,陳勝整衣出門,讓他們同車回宮。宮中一班官吏,左看右看不順眼,但又礙著是陳勝故人,隻好大酒大肉給他們大吃大喝一通。有些喝醉了的拍案狂呼起來:“陳勝啊陳勝,真想不到你還有今日。”於是,你一言我一語地將陳勝當年的可笑往事都扯了出來。宮中有人將這些有損王威的言論報告給了陳勝。最後,陳勝下令一律斬首。

領導的尊嚴感最強。行使權力、發布命令,使事情向著自己所預想的目標發展,會給他帶來這種強烈的感覺。而尊嚴是一個人最敏銳,也是最脆弱的感覺,因為它總是同一個人最本質的某些東西相聯係的,侵犯尊嚴便等於是對人的汙辱和蔑視。這在自認為理所當然地享有受人尊重的權力的領導的眼裏,是絕對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諒解的。

三國時,曹操認為,劉備、孫權乃自己統一天下之大障礙,所以決定發兵討伐,掃平江南。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卻是迂腐得很。他以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虎踞龍盤為名,稱曹操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了,仰天長歎:“以最不仁義去討伐最仁義者,怎麼能不敗呢?”結果被人聽去,報告了曹操。曹操又是大怒,誅殺了他的全家。

據說,早就有人對孔融說過:“你這人剛直得有些過分了,這是你自取禍患的根源。”

孔融的才學不可謂不高,但他未領會主公的意圖和決心,出言不遜,特別是以“至不仁”來形容曹操,大大傷害了他的麵子,怎麼能不使曹操心懷懊惱,必欲殺之而後快呢?

所以,下屬在與上級說話時,切勿激動,而是要時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對的,也要注意態度、方式方法和時機問題,不要衝撞對方,以免傷了領導的麵子,引發上級的怒火,使他怨恨於你。

對抗會使領導失去理智。領導覺得尊嚴受損,權威受到挑戰,在麵子上感到相當狼狽難堪。這會使他把事態看得十分嚴重,一時也不會考慮什麼是非曲直,隻是一味地報複下級。在此種情形下,領導一般都會十分激動,甚至是頭腦發昏,惱羞成怒,失去冷靜的判斷。你就成了他的第一號敵人,成為他勢必要打垮的對手,過激行動常常會因此而發生。即使是當時比較克製,事後也會越想越氣惱,找機會報複你。抗上者死,這是曆代剛直迂腐的謀士常常遭遇的悲劇。現代的我們不得不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