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樣是與人交談,有的說話方式會令對方反感,有的說話方式卻會令對方不由自主地產生妥協之心、親近之情。如演講時說“你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問題”,便增加了聽眾與演講者的距離,使得聽眾無法與你產生共鳴。如果改為“我們最好再做更深一層的討論”就會縮短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使氣氛立刻活躍起來,達到共鳴的效果。因此,若想說服別人,不妨多使用“我們”的表達方式。

事實上,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話,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我”在英文裏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語彙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3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亨利·福特二世在描述那些令人厭煩的行為時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傳播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下麵的幾點具體建議可供參考:

盡量用“我們”代替“我”。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我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

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們自然容易接受。

必須用“我”字時,應選擇平緩的語調。

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是在吹噓自己。

心理學關鍵詞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多餘的防線,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5.心理置換,將心比心

所謂將心比心,就是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幫助對方分析情況,權衡利弊得失,講清利害關係,使其同意你的主張和觀點。關鍵要抓住根本利害關係,且不說對國家、對社會的利害如何,就是隻從個人實實在在的得失考慮,也應該趨利避害,以勸服他接受你的說服為上策。一個人處在某種利害關係之中,對某個問題看不清,盲目行動,甚至危害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隻要一經點破,即會恍然大悟,接受勸告,改變原來的主張。說服要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利益,誠心誠意地替對方著想,然後有的放矢地進行說教,這樣對方才容易被說服。

某企業因經營不善要倒閉,工人即將麵臨失業,不但拿不到遣散費,連欠發的工資也兌現不了。

工人們聚集在領導辦公室的門口抗議,要求領導拿出解決的辦法來,他們的情緒非常激動。

領導說:“工廠就在你們眼前,你們都看到了。現在把工廠拍賣,也恐怕沒有人買。就算能賣掉,也換不了幾個錢。如果先還上銀行貸款,大家還是分文拿不到。”

怎麼辦?把領導綁起來?把廠裏的產品搶回家?把機器、廠房砸爛還是燒掉,讓公安局抓去坐牢?還是冷靜善後處理呢?

聰明的領導在一連串的問話後,接著說:“工廠是大家的,人人都是老板。現在我們組成專案委員會,把工廠按比例分給大家,大家都是股東,都是老板。少拿點薪水,努力工作,撐幾個月看看。賺了,是大家的。賠了,再關門也不遲。你們想想,現在把工廠砸了,什麼也拿不到,不如自己當老板,繼續做做看。”

領導在詳細地分析了利害關係後,工人想了想,覺得廠長說得有道理,於是聽從了領導的勸說,紛紛集資入股重新幹了起來。大家都把工廠的工作當作自己的事來做,特別賣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工廠居然起死回生,扭虧為盈,不但還上了債務,工人還分到了紅利。

用語言作假設,可達到將心比心的目的;也可用自己的行為現身說法,讓對方充分體驗別人的心理,進而對他的言行作出調整,同樣可達到將心比心的目的。

某商店有位營業員很會做生意,他的營業額比一般營業員都高。有人問他:“是不是因為能說會道,所以生意興隆?”他回答說:“不是,我的秘密武器是當顧客是自己人。”

有一天,某位顧客站在櫃台前東瞧瞧,西看看,還不時用手摸摸擺在櫃台上的布料,卻不肯買貨。憑經驗,營業員判斷這位顧客是想買塊麵料,於是趕忙迎上前去說:“您是想買這塊料子嗎?這塊料子很不錯,但是您要看仔細,這塊布染色深淺不一。我要是您,就不買這一塊,而買那一塊。”

說著,營業員又從櫃台裏抽出一匹帶隱條的布料,在燈光下展開,接著說:“您像是機關裏的幹部,年齡和我差不多。穿這樣料子的衣服會更好些,美觀大方。要論價錢,這種料子比您剛才看到的那種每米多3元多錢,做一身衣裳才多7元多,您仔細看看,認真盤算盤算,哪個合算。”

顧客見這位營業員如此熱情,居然幫自己選布料,挑毛病,於是不再猶豫,買下了營業員推薦的料子。

這位營業員之所以能成功地做成這筆生意,就是因為運用將心比心術。站在買者的立場上替顧客精打細算,現身說法,使對方戒備心理、防禦心理大大降低,而且產生了一致的認同感,故而說服了對手,做成了生意。將心比心術,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謀劃和考慮,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困難。這種說服方法容易使對方接受,達成統一認識。

顯然,為了說服別人,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依循一定的步驟。

說服他人應按照什麼樣的程序來進行呢?大致有以下4個步驟:

(1)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為了讓對方同意自己的觀點,首先應吸引勸說對象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設定的話題上。利用“這樣的事,你覺得怎樣”、“這對你來說,是絕對有用的”之類的話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願意並且有興趣往下聽。

(2)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

具體說明你所想表達的話題。比如“如此一來,不就大有改善了?”之類的話,更進一步深入話題,好讓對方能夠充分理解。

明白、清楚的表達是成功說服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對方能否輕輕鬆鬆傾聽你的想法與計劃,取決於你如何巧妙運用你的語言技巧。

為了讓你的描述更加生動,少不了要引用一些比喻、舉例來加深聽者的印象。適當貼切地引用比喻和實例,能使人產生具體的印象,能讓抽象晦澀的道理變得簡單易懂,甚至使你的主題變成更明確或為人熟知的事物。如此一來,就能順利地讓對方在腦海裏產生鮮明的印象。

說話速度的快慢、聲音的大小、語調的高低、停頓的長短、口齒的清晰度等,都不能忽視。除了語言外,你還必須以適當的表情、肢體語言來輔助。

感情深處征服對方。通過你說服對方的內容,了解對方對此話題究竟是否喜好、是否滿足,再順勢動之以情或誘之以利,告訴他:“倘若遵照我說的去做,絕對省時省錢,美觀大方,又有銷路……”不斷刺激他的欲望,直到他躍躍欲試為止。

說服前必須能夠準確地揣摩出對方的心理,才能夠打動人心。例如:他在想什麼?他慣用的行為模式為何?現在他想要做什麼等。一般而言,人的思維行動都是由意識控製的。即使他人和外界如何地建議或強迫,也不見得能使其改變。

想要以口才服人的你,必須意識到說服的主角不是你而是對方。也就是說,說服的目的是借對方之力為己服務,而非壓倒對方。因此,一定要從感情深處征服對方。

提示具體做法。在前麵的準備工作做好之後,就可以告訴對方該如何付諸行動了。你必須讓對方明了,他應該做什麼、做到何種程度最好等。到了這一步,對方往往就會很痛快地按照你的指示去做。

心理學關鍵詞

說服的最佳結局是雙方達成共同認識,而啟發對方進行心理位置互換,讓對方設身處地地體驗別人心理,主動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就是將心比心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