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2
6.學會換位思考
善解人意,顧名思義就是很能體諒人,很能體貼人,善於換位思考。
人的善解人意是對自己在意的人或者事,因為用心,因為在意,而去設身處地地考慮。
和珅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並且常出奇招。從這個角度說,和珅可謂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師!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喜歡吟詩作賦,和珅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詩作,並對其用典、詩(詞)風、喜用的詞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閑暇時還有所唱和,令乾隆皇帝對和珅另眼相待。而像和珅這樣一個滿人,能在詩賦上有所建樹,確實不容易。清朝大文學家袁枚就曾詩誇和珅曰:“少小溫詩禮,通侯及冠軍。彎弓朱雁落,健筆李摩雲。”
在乾隆的母後去世時,和珅的表現最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親國戚、官宦臣下那樣一味地勸皇上節哀,或說一些不關痛癢的話,和珅隻是默默地陪著乾隆跪泣落淚,不思寢食,幾天下來人就搞得麵無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與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隻有和珅一人!因此,他也深受乾隆皇帝寵信。
還有一次乾隆出遊,途中忽命停轎卻不言為何,別人都很著急。和珅聞知後,立即找到一個瓦盆遞進轎中,結果甚合上意,溺畢繼續起駕。一路上,人們都佩服和珅腦子靈,取悅龍心有術。另據史書:“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進之。”乾隆是一個非常詼諧的人,喜歡與臣下開玩笑。據此,和珅經常給乾隆講一些市井的俚語笑話,令皇帝龍心大悅。這可不是一般軍機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種種,都是和珅的過人之處。他對乾隆皇帝的脾氣、愛好、生活習慣、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為乾隆之所為,這與一般的曲意奉迎、阿諛獻媚有所不同。和珅的許多奉迎行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礎,都是將心比心的結果,因而沒有後人理解的那麼低俗和赤裸裸,而是匠心巧具。
和珅之善解上意,實達九段高手之境界!而晚年的乾隆,最欣賞和珅的一點就是他“巧於迎合,而工於顯勤”這一點。
俗話說,“善心即天堂”。隻有懷抱善心的人,才能愛人,欣賞人,寬容人。他們深知,人字的結構是互相支撐,必須懂得相互接納、相互合作、相互融洽。尊重他人的優勢和才華,也寬容他人的脾氣和個性。對別人,欣賞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計較他的缺點,或者說與自己不完全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時候,就試著去諒解;不能諒解,就平靜地去接受。有人說:“人生最可貴的當兒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很具有這種“放人一碼”的涵養功夫。
而缺少善心者,其“責人也重以周”,既很少去看他人的優勢和才華,更不願寬容他人的脾氣和個性,卻更多地去尋找他人的缺點和不足,做不對他人的理解,諒解更不易做到,他怎麼會善解人意?
1915年的時候,小洛克菲勒還是科羅拉多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當時,發生了美國工業史上最激烈的罷工,並且長達兩年之久。憤怒的礦工要求科羅拉多燃料鋼鐵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負責管理這家公司。由於群情激憤,公司的財產遭受破壞,軍隊前來鎮壓,因而造成流血事件,不少罷工工人被射殺。
那樣的情況,可說是民怨沸騰。小洛克菲勒後來卻贏得了罷工者的信服,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幾個星期結交朋友,並向罷工者代表發表談話。那次的談話可稱之不朽,它不但平息了眾怒,還為他自己贏得了不少讚賞。演說的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我一生當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這家大公司的員工代表見麵,還有公司行政人員和管理人員。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很高興站在這裏,有生之年都不會忘記這次聚會。假如這次聚會提早兩個星期舉行,那麼對你們來說,我隻是個陌生人,我當時也隻認得少數幾張麵孔。上個星期以來,我有機會拜訪整個附近南區礦場的營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談過。我拜訪過你們的家庭,與你們的家人見麵,因而現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說是朋友了。基於這份互助的友誼,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討論我們的共同利益。
由於這個會議是由資方和勞工代表所組成,承蒙你們的好意,我得以坐在這裏。雖然我並非股東或勞工,但我深感與你們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資方和勞工。”
多麼出色的一番演講,這可能是化敵為友的一種最佳的藝術表現形式。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種方法,與礦工們爭得麵紅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話罵他們,或用話暗示錯在他們,用各種理由證明礦工的不是,你想結果如何?隻會招惹更多的怨憤的暴行。
人生在世,與人為伍,許多人常歎善解我者難求。那麼,你就學著去善解他人吧。在你善解他人時,他人也將善解你。
善解人意,還在善於體察他人的心境,給人以及時雨一樣的幫助,用溫馨、祥和、慰藉來融入人生,溝通心靈。比如,對窘迫的人講一句解圍的話,對頹喪的人講一句鼓勵的話,對迷途的人講一句提醒的話,對自卑的人講一句振作的話,對苦痛的人講一句安慰的話……這些非物質化的精神興奮劑,既不用花什麼金錢,也不要耗多少精力,而對需要幫助的人來說,又何啻於旱天的甘霖、雪中的炭火?
心理學關鍵詞
善解人意,要善於體察他人的心境,給人以及時雨一樣的幫助,用溫馨、祥和、慰藉來融入人生,溝通心靈。
7.送禮送到心坎裏
中華民族向來是禮儀之幫,因而“禮”文化也源遠流長。即使在今天,禮尚往來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那或輕或重、或多或少的禮物中,我們既可以體味到人情的溫馨,又可以享受友誼的歡樂。但是,有時也會因為方法不當、時機不對、禮品不妥而事與願違,導致人情未結、芥蒂又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送禮給那些對你來說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人,怎麼個送法,或什麼時候送去,這裏麵大有學問。
一次,孫力開車去看朋友,心想離開朋友家的時候再把禮物從車上拿下來。於是,他空著兩手就進了朋友的家,大家寒暄一番。時近中午,朋友並沒有留他的意思。孫力起身告辭,說:“我買了一些東西,放在車上,我去拿下來。”朋友一聽,馬上說:“今天中午怎麼能走呢?就在我這裏了。”朋友的妻子也立刻轉身去了廚房。
那次以後,孫力算明白了一個道理,拜訪朋友,采用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禮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隻要有禮在,保準辦事一路通行。
在別人給你幫過忙之後,再將禮物送去,對方一定會認為你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從未拜托人家幫忙,並將禮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禮者的想法就會大不一樣。他肯定會記著你,一旦有事相求就會竭盡全力幫你。
禮要送在用不著朋友的時候,才能盡顯威力。送禮要送在平時,要知道,好的人際關係才是求人成功的基礎。
“無事不登三寶殿”,當你有事的時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幫上忙,往往會犯大禮不解近憂的錯誤。即使你想提上大包小包的東西,人家也未必會給你這個方便。朋友維係關係,功在平時。這樣,朋友之間才可能有求必應。常常有這樣的說法:“你瞧這人,用得著的時候才想起我。”說的就是平時不送禮,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禮。
有一個經理,退休前,每到年底,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可退休以後,往年訪客不斷,這時卻寥寥無幾了,更沒有人給他送禮了。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他任職期間,他並不很重視這位職員,可來拜訪的竟是這個人,不覺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過了兩三年,這位經理被原來的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重用提拔這個職員。因為他在經理失勢的時候登門拜訪並送上了自己的禮物和心意。因此,在經理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讓他產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機會,我一定得好好回報他”的想法。
常言說得好,“情願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意思是說,當別人處於困境當中,你伸出援助之手,不啻於冰雪天給饑寒交迫的人送去一簍炭,及時而又必須,會使受禮人終身難忘。而如果別人什麼都不缺,你送的東西,其有效價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送禮之所以稱為藝術,關鍵是一個“送”字。這是整個禮物饋贈的最後一環,送得好,方法得當,會皆大歡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禮者不願接受,或嚴辭拒絕,或婉言推卻,或事後退回,都令送禮者十分尷尬。所以,隻有巧妙掌握送禮的技巧,才能把整個送禮過程劃上一個漂亮的句號。
清朝中堂大人李鴻章夫人50歲生辰快到了,滿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樂乎,都準備前往祝壽。消息傳到合肥知縣那裏,知縣也想前去送禮,因為李鴻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寵臣。可是仔細一想,知縣又發愁了:我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禮?少了,等於不送;多了,又送不起。思來想去拿不定主意,於是請來師爺商量。師爺說:“這事容易,一兩銀子也不用,還保你的禮品最為注目,保準中堂大人喜歡,列於他人禮品之上。”
知縣聽說一兩銀子也不用了,自然高興。可一想天下哪有這般好事,便問:“送什麼東西”?
師爺回答:“也就是一幅普通的壽聯。”
知縣聽完直搖頭,表示難以相信。師爺連忙說:“不要懷疑,送禮之後,包你從此飛黃騰達。不過,這壽聯必須由我來寫,你親自送上,請中堂大人過目,不能疏忽。”知縣滿口答應。
第二天,知縣帶著師爺寫好的壽聯上了路。他晝夜兼程,趕到京城。等著祝壽之日,他通報姓名來到李鴻章麵前,朝他一跪說:“卑職合肥知縣,受人之托,前來給夫人祝壽!”
李鴻章隨口應了一聲,叫他站起來。知縣忙拿出壽聯,將上聯先打開。李鴻章一看,上麵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