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壽”
李鴻章心想:夫人二月過生日,他寫了“三月庚辰之前”,還算聰明。正想著,知縣又“嘩啦”一聲打開了下聯,李鴻章一見,忙雙膝跪地。原來下聯寫著:
“兩宮太後以下一品夫人”
李鴻章見“兩宮”字樣,不由地跪了下來,“兩宮”是指當時的慈安、慈禧。於是,他命家人擺香案,將此聯掛在《麻姑上壽圖》兩邊。
這副壽聯,深得李鴻章的賞識。這位知縣自然也因此而官運亨通,飛黃騰達了。
一件付出你大量心血、表明你誠心的禮品,會使人產生意外的感激之情,其效果即使是最昂貴的珠寶也無法比擬。
送禮送到心坎裏,說到底也就是對症下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投其所好。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中國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很多事情靠公事公辦往往辦不成。因此,溝通就成了辦事的必要環節。要想有個良好的溝通,就應該有所行動,而送禮正是這種行動的最佳表現。同樣的辦事,有的人送禮就能把事情辦成,有的人送禮就沒有什麼效果。由此可見,送禮也是一個學問。
心理學關鍵詞
送禮送到心坎裏,說到底也就是對症下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投其所好。送禮要送得合適,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對方喜歡。
8.激發共鳴,拉近心理距離
與人相處,要談得有味,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必須確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人認為,素昧平生,初次見麵,何來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其實不然。生活在同一時代、同一國土,隻要善於尋找,何愁沒有共同語言?一位小學教師和一名泥瓦匠,兩者似乎沒有投機之處。但是,如果這個泥瓦匠是一位小學生的家長,那麼,兩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見,交流看法。如果這個小學教師正要蓋房或修房,那麼,兩者可就如何購買建築材料、選擇修造方案溝通信息、切磋探討。隻要雙方留意、試探,就不難發現彼此有對某一問題的相同觀點、某一方麵共同的興趣愛好、某一類大家關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識者麵前感到拘謹難堪,隻是沒有發掘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而已。
人常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社會上的各種人具有不同的年齡、性別、性格、脾氣等,他們各有不同的思想認識。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做人的分寸也就要根據各種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語言習慣來做不同的處理。這就是“對症下藥,激發共鳴”,可以為行走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你坐在火車上,已經坐了很久了,而前麵還有很長很長的路程。你想與他人講話,卻不知如何開口。這時,你就要盡力使你的談話顯得趣味十足。
假如坐在你旁邊的一位是一個很沒趣的人,而你非常想和他聊天解悶。於是,你便搭訕道: “對不起打擾了,你有火柴嗎?”
可是他一句話也不講,隻是點點頭,從口袋裏掏出了一盒火柴遞給你。你點了一支煙,在還給他火柴時說了聲“謝謝”,他又點了點頭,然後把火柴放進了口袋裏。
你繼續說:“真是一條又長又討厭的旅程,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
“是的,真討厭。”
他同意著,而且語調中包含著不耐煩的意味。
“若看看一路上的高山,倒會使人高興起來。再過一兩個月去爬山,那一定更有趣。”
“唔,唔!”他含糊地答應著。
他顯然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這時,你再也沒有勇氣說下去了。
假若一個話題令他感興趣,那麼無論他是如何沉默的一個人,他也會發表一些言論的。因此,你在談話的停滯之中,思考了一番後,又重新開始了。
“剛才車上放的歌曲真動聽。”你說,“北京將要舉辦一次別開生麵的演唱會。聽說是某歌星個人演唱會!”
坐在你身旁的那位乘客坐起來了。
“你覺得她的歌唱得怎麼樣?”他問。
你回答:“唱得很好,我很喜歡聽。”
“你喜歡聽她的哪首歌?”他急著問。
由此可見,他的確是個文藝愛好者,並對這位歌星敬慕非常。於是,你可以說:“我很喜歡聽她演唱的某某歌。她不僅歌兒唱得好,人也好!”
這位乘客聽了這話便興高采烈、滔滔不絕地談了起來。
毫無疑問,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見麵,雙方免不了都要存有警戒心甚至敵意。這種心理狀態會毫不留情地束縛住雙方。在人際交往中,尤其是初次交往,盡量讓對方放鬆心情,消除他本身的心理障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在初交時,如果不能打開對方的心扉,一切努力都會變成泡影。要衝破對方的“警戒”線,隻有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可以信任的。那麼,怎麼才能讓對方信任你,也就是說怎樣把你對對方的尊重和信任的態度準確地傳達給他呢?
基本的辦法便是以同情共感的態度來了解對方的煩惱與要求。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共鳴”,也叫“移情”。
一個陌生人在你麵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與他交談。你隻要主動、熱情地通過話語,同他聊天,努力探尋與他交談的共同點,贏得對方的好感,就能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交往,是從交談開始的,交談是交朋友、拉近距離、在思想上溝通的有效手段。許多事就是在不經意的交談中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產生一種共鳴,達成一種共識,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同。交談是交流、引發共鳴、交上朋友的最好方法。
心理學關鍵詞
許多事就是在不經意的交談中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產生一種共鳴,達成一種共識,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同。交談是交流、引發共鳴、交上朋友的最好方法。
9.抓住領導的心理進行交談
在同領導談話時,要想把話說到點子上,必須抓住對方的心理。如果不知對方心理所想所需,是無法說到點子上的。就像一個神槍手,如果蒙上他的眼睛,再讓他去找一個目標,那麼,他隻能憑感覺去打,這是難以擊中目標的。
兩位推銷員來到油刷廠,他們都是來自河南災區,推銷豬毛油刷的。
一個進門後說:“我們是生產刷子的,我們那兒受了災,來看看你們能買幾把不?”作為一個無線電廠,用油刷量是甚微的。廠長搖搖頭。他又說:“我們的產品是省優質產品,價格合理,實行三包。”廠長詳細地跟他解釋了不需要的原因,他再沒說什麼,走了。另一個就不同了。他坐下後,用試探的口氣問:“無線電廠用刷子不多吧?”廠長告訴他:“太少了。”他掏出一封證明信,深情地說:“我們地區受了災,政府給撥了救濟款,但也要求生產自救。我們根據本地條件,組織大家生產豬毛刷子,看您能用點不?”廠長也和他講了實際情況。但他又進一步說:“我想你們的用量也不會大,可是,老少一百多口人不能光靠吃國家救濟,我們也有兩隻手啊!用自己的勞動增加點收入,也能給國家減輕些負擔,您說對不?您哪怕就買一把,也是對我們的支援,對災區的心意,我們從心裏感謝您呀!”廠長被他感動了。在洽談價格時,他又說:“我們知道現在東西要結實、好用、便宜……大家說,要想找碗飯吃,刷子做得不能孬了。價錢嘛,隻要有一分利,我們也幹。”最後,廠長與他簽訂了十幾把刷子的合同。
同樣推銷一種東西,一個有所收獲,另一個卻兩手空空。原因何在呢?原因就在說話技巧上。第一個隻是泛泛一說,平平淡淡,不明不白,給人們以產品賣出去與否無所謂的感覺,他隻能空手而回。第二個,他先以詢問的方式探明買方的底細,同時用弦外之音表明自己業務的熟練,引起買方對他的重視。在得知“用量很少”之後,他並不灰心喪氣,緊跟著講了自己的困難狀況,以喚起對方的同情。其目的就是要買方給予協助,這也為以後的談話打下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當他知道對方不想訂貨時,還不甘心,進一步擺明給予他廠一定支持後,對國家、對集體的好處和意義。這樣,他以負責的態度、誠懇的語言、深切的感情去感染對方,使人從內心願意幫他一把。在協商質量和價格時,他避開容易產生爭議的直接交涉方式,用大家的話“刷子做得不能孬了”和“有一分利,我們也幹”的迂回方式,使買主感到放心。這樣一來,他這次的收獲雖然不大,但畢竟還是有的。照此下去,積少成多,獲益也就大了。
能人動動嘴,說的話恰到好處,充滿真誠,感動了人心。而有些人跑來跑去,卻總跑不到點子上,結果白出力流汗,事情也沒成功。
有時候,人在最軟弱、最需要安慰時,幾句貼心的話就會使彼此的感情更加融洽。日後請人幫忙時,可以少些曲折。
李林在學校裏麵和教務處主任關係不是很親密。有一次,主任由於胃出血住院急診。李林聽到後,便買了一些營養品,去醫院看望主任。
看著病床上躺著的主任,李林誠懇地對其夫人說:“您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學不能回來,而您又這麼大年紀,像這樣日夜照看,身體怕支撐不下來。我年輕力壯,身體又好。如果您需要我來替您照看一下主任的話,您盡管說,不要太客氣了,再說現在也不是講客氣的時候。”幾句掏心窩子的話一說,立即把他和主任的關係拉近了許多。這以後,主任對李林的態度特別親熱,老遠見到李林就打招呼,工作上也非常照顧。
而事情也巧,主任出院後的一周,由於學校裏要選一個年輕點的人出國深造,然後回校再執教,挑起學校的重擔。這件事經過千挑萬選,最後確定在李林和張鍵之間產生,而大權卻握在主任手裏。
張鍵平時和主任關係不是很深,此刻為了能得到這次機會,對主任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平時端茶送水,休息時便拎著禮物去和主任溝通一下感情。真是“平時不燒香,用時猛上香”。對這種人,神佛是看不慣的,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