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走出孤獨抑鬱的人生(1)(1 / 3)

抑鬱症的特征

承認自己感到抑鬱是件十分困難的事,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觸。精神病專家斯坦利·列瑟在研究中發現,從某個事件發生並引起一個人的抑鬱,到他承認自己體驗到抑鬱之間,平均有一段長達三年之久的時間差。因為把抑鬱發作輕描淡寫地說成是一生的一部分似乎是很容易的。

抑鬱情結常被強壓或堵塞,因為大多數人都想將愉悅感盡可能多保持一點時間。因此,由於抑鬱是痛苦的,所以往往遭到否認。

情緒消沉會造成抑鬱患者思維及行動的速度普遍下降,這一變化常常受到誤解。事實上抑鬱是一種強烈的積極過程,因此是痛苦的。即使抑鬱症患者躲避社交,並體驗程度不同的主動性喪失,這種反應是抑鬱的後果,而不是它的原因。在表麵底下,有時在人們真正的知覺之外,是動蕩翻騰的恐懼夾雜著苦惱。隻要問幾個恰當的問題,說幾句恰當的話語,就能開啟它的閘門。難怪疲憊是常見的抑鬱症狀,神經係統保持高度警惕往往令人精疲力竭。對抑鬱症患者而言,他最最不需要的,是刺激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如安非他明。

有時內心的煎熬實在無法忍受,患者便產生一種自發的傾向,從隨手可以買到的藥品中尋求片刻緩解,這些“良藥”包括興奮劑、麻醉劑或者烈酒。有些人則通過“反抑鬱”的行為,諸如揮霍無度、男女群交、強迫自己加班加點來逃避抑鬱。但這些形式最終隻會加劇抑鬱衝突。抑鬱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壓力,患者必須對此作出反應。他們的反應形式五花八門,從無聊、厭倦到驚惶失措。

對付抑鬱最常見的辦法也許是朦朧地意識到它的存在,設法敷衍,不願正視它,一本正經地文飾它,並否認它的征兆。“我晚上睡不著,清晨四五點鍾就醒了。因為這樣我才感到累,做工作也提不起興趣。要是睡得著的話,我就會好起來的。抑鬱症?才不是呢!”

大多數人不會辨認抑鬱症,因為他們不能確認它的症狀是什麼樣的。有的重大的變化跟抑鬱症有關,但這些變化不見得在每個病例中都全部出現。沒有哪兩個人的行為或情緒變化會在同一時間甚至以同一方式發生。

首先,抑鬱症一般與睡眠障礙有關。大部分抑鬱症患者會注意到睡眠習慣被打亂,也許他們得花更長時間才能入睡,也可能一夜中醒來次數增多,睡眠更淺。也許他們在平時起身之前就早已毫無睡意了。入睡之前和早晨醒來之後那段漫長的不眠時刻是在問題與壓力的煎熬中度過的。他們往往晚上害怕上床,找出種種借口熬夜,雖然自己並未意識到這點。他們也同樣害怕展示在麵前的白天。因此,任何有較嚴重或長期睡眠不足的人,都應考慮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抑鬱症的第二個重要特征是性衝動與性功能降低。由於我們的文化對性交的技能特別重視,這一點尤其傷腦筋。這樣的變化可能意味著引起抑鬱症的衝突本質上與性有關。通常它反映精力的普遍下降,或者是將精力花去對付情緒消沉了。性興趣淡漠時,總是應當考慮抑鬱症問題。

與性衝動衰退密切相關的是食欲不振,進食時的正常享受感消失了。這繼而導致體重大幅度減輕。一個人往往直到他發現自己衣服過於寬大,或者稱體重時自己瘦了5——10磅時,方才意識到自己比平時吃得少了。

最後,還有患者對抑鬱症的主觀體驗,即患者感知自己感情的方式,如:“我身體內部到處都疼”,“我常想哭,但哭不出來”,“我太會掉眼淚,簡直控製不住”,“我就是實在實在地不快活”,“以前喜愛的事現在一點兒興趣也沒有了”,“我怕得要命”,“我煩死了”,“我下了決心”,“我無法有效地集中精力”,“我隻感到絕望”。

許多人體驗到的抑鬱情緒是缺乏自信。情緒與自尊心之間有密切聯係。那些感到自己是“沒出息”、“沒價值”、“無能”、“不配”等等的人,事實上都得了抑鬱症。

如果人們意識到是哪些問題誘發了抑鬱症,往往會對此苦思冥想起來。“母親五個月前死了,我無法將她從心中抹去”,“我在工作中確實感到自己被下屬和上司團團圍困起來”

,“這樣的婚姻沒指望”,“離婚後我寂寞死了”,“幹嘛我們不能交流思想?”

抑鬱症患者常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感覺,一種中圈套的感覺。自己進入了死胡同卻看不到出路,想不出解決辦法,心情從冷漠直到絕望。

失眠、性衝動衰退、食欲不振、喪失自尊心、情緒變化——從厭倦到毫不掩飾的絕望——這就是抑鬱症的基本症狀。仿佛正常時人體內的生物能流從體內流向自己周圍環境,如今被堵住了,同時內心的不安與苦惱卻在神經係統內部不住地翻騰。內心被本身的精神壓力死死纏住,表麵上卻呈現以自我為中心,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明顯地對他人的危難漠不關心——不難理解為什麼一開始抑鬱症患者往往會引起同情,但繼而便是不耐煩、憤慨,最後則徹頭徹尾地被一起工作、生活、但卻不了解他正在經受內心煎熬的人棄之不顧——這恰恰是抑鬱症患者最懼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