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走出孤獨抑鬱的人生(2)(1 / 3)

日常生活中,普通的沮喪可看成是抑鬱症的輕微發作。例如,感到自己沒出息,覺得自己比平時更敏感,更加愛掉眼淚,等等,這類感覺幾乎每人偶爾都會體驗到。抑鬱症的特征包括情緒低落、睡眠不良、喪失自尊心和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伴隨抑鬱症而來的是疲憊不堪,精力不支,避人怕事,性欲減退,性功能衰竭,胃口不佳,體重下降,神經過敏,驚恐不安,脾氣暴躁,全身不適,等等,卻查不出任何疾病。

當然,這許多症狀很少會並發,較常見的是某一種症狀特別突出,譬如,性功能障礙。美國一所重點大學附屬醫院的精神病門診部,原來上門接受各項治療的病人每月幾百人,當該部門新設性功能治療門診後,光這一項前來就診的人數便猛增到大約每月2000人。據調查其中多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

許多人未能意識自己得了抑鬱症,原因還在於他們雖已注意到自己身上有個別抑鬱症的征兆,但未能將其與自己情緒的全麵改變聯係起來。由於他們覺得自己遇到精神壓力時尚未想到跳樓或者吞服過量安眠藥之類的事,所以他們不明白自己和別人一樣正在受到抑鬱症的影響,盡管別人對精神壓力的反應可能是急性的,病勢更嚴重:一連好幾星期飽受沮喪、惶恐之苦;是認真對付呢,還是聽之任之呢?這種左右為難的矛盾心理折磨得他們死去活來。

引起抑鬱症的因素

抑鬱性反應可以暫且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類型,前者來勢凶猛,後者持續時間較長。急性抑鬱症時間短,但病情嚴重、患者能直接體驗到情緒的激變,但一段時間之後通常可以恢複正常。它也有可能拖上幾星期甚至幾個月,一般說來,抑鬱反應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長短與引起抑鬱症的事件的性質成正比。找工作時遇上兩三回閉門羹顯然不會產生過深的抑鬱感。

但離婚之後持續半年或更長時間的抑鬱症卻是常見的。

急性抑鬱反應也可能極其輕微:數小時的傷心,轉瞬即逝的被拋棄感,一兩天的灰心喪氣都不足為奇。但若造成抑鬱的精神壓力十分嚴重或者體驗到抑鬱感的人對精神刺激特別敏感,這時抑鬱感就會加劇。

急性抑鬱症發作有助於宣泄湍急的激烈感情,由於這一功能,在麵臨生活中某種重大轉折如蒙受重大損失時,它便成為一種必要的、求之不得的反應方式。有些不幸事件,如失業、愛人的死亡、孩子患重病等,顯然對大多數人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失戀、離婚也同樣可能引起抑鬱症,特別是遭人拋棄時,抑鬱感尤為強烈。家庭的破裂成為夫妻雙方、特別是孩子產生抑鬱症的常見觸發劑。對重大損失的個人反應程度取決於這個人的性格。有些人由於童年時代的不幸遭遇,譬如他年幼時由於父母離婚或死亡等原因失去了父愛或母愛,其結果是他們在以後更容易受到損失的影響。

除了損失與抑鬱症有密切關係之外,如果在一段不長的時間範圍內接連發生數起緊張事件,幾乎任何人都會因此產生抑鬱反應。精神病理學家歐仁·佩克爾等早已指出這一點。這類事件不見得一概都是不幸的事情。例如某人被提升到重要崗位,派到國內另一處地方任職,在股票市場損失了一大筆錢,又參加了他獨生子的大學畢業典禮,這一切都發生在數月之內,他很可能變得抑鬱起來,這是人對累積的精神壓力一種很自然的反應。他的這一反應可能使別人甚至他本人感到困惑,因為這些變化中多數事件一般被認為是好事。這就是說,一連串重大變動,無論好壞,隻要擠在較短的時間範圍內,就能使大部分人產生抑鬱症。顯而易見這一發現對當今美國社會關係重大,因為在這個社會中某種生活方式或生活價值的崩潰已司空見慣了。人們必須在心理一生物的平麵對壓力作出反應,若反應過於強烈,或過於微弱,都會產生問題。如果一個人麵臨重大的不幸,外表看起來毫無反應,那麼我們有理由懷疑此人必定在掩藏自己的抑鬱感。他這麼做須得冒很大風險,因為抑鬱反應會推遲幾個月後發作,而且容易轉變成難以治愈的慢性抑鬱症。要是一個人缺乏恢複能力或對抑鬱症認識不足,因而不能成功地克服它,那麼急性的也會變成慢性的。

急性抑鬱症使患者有機會認識它,慢性抑鬱症則不同,它必然損害人的能力,並以各種形式給生活帶來重重障礙,而且難以糾正,有時甚至不可逆轉。情緒波動的定式化,就好象神經係統不時發生短路,會反複強化它的破壞能力。慢性抑鬱症的症狀與急性的頗為相似:

缺乏自尊心,高度敏感,失眠,孤僻,經不起指責,難以下決心,辦事拖拉等等。還會產生一種想給自己的抑鬱感尋找正當理由的強烈迫切感。人們在心理上傾向於把勁頭、精力衰退的原因投射到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周圍環境上去。50歲以上的老年人常將緩慢的、悄悄惡化的性格變異看成是步入老年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仿佛無能和喪失隨機應變能力的感覺是衰老的必然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