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的醫生對於各種精神病未加區別,而是將他們統統貼上同一個標簽:憂鬱症。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臨床醫生才更加嚴密地區別各種形式的精神病。從被稱為憂鬱症的精神病中,瑞士精神病專家歐仁·布呂勒區別出他命名為精神分裂症的一類病人。他是按照某些症狀與跡象的存在與否為依據給精神分裂症下定義的。其中包括邏輯思維過程的嚴重幹擾;智力過程與感情過程的分離,這樣病人會以一種外部表現為淡漠的表情來思考令人不安的悲痛事情;一種沉涸於自身對現實的看法的孤獨癬,使患者具有一種能根據自己的妄想來確定自己世界的能力,以及體驗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方式上不可調和的感情矛盾。這樣定義的精神分裂症實際上和分裂人格這種通俗概念完全無關。
精神分裂症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簡單型,通常在青春期開始,很多人在十年之內發展成一種感情缺損與精神衰頹狀態。青春期癡呆症,即通俗概念中的白癡,其特征是幻覺與不得體的行為,如無明顯理由的大笑、癡笑、做鬼臉。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往往發病較晚,大約在二十幾歲,其特征是一種定義含糊的但通常是強烈的被迫害妄想,一般與聽覺方麵的幻覺有關。最後一種是緊張型,其分類特征是不語、不動,患者會一連幾天或幾星期采取一種塑像一般的姿勢,作為退縮進自己孤獨世界的方式,由於失望和憤慨而拒絕接受外界的現實。偶爾這種退避可能會被一陣陣有破壞性的激動行為所打斷,這種行為稱為“興奮”。
在被稱為躁狂抑鬱反應的嚴重亢奮和抑鬱狀態中,患者的情緒與思維過程存在著密切聯係,這種聯係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是不存在的。
少數對於非常嚴重的狂喜與抑鬱狀態、必須進行理劑與電休克療法的病人,診斷是極其重要的。但是並不是所有嚴重的抑鬱症都包含在躁狂——抑鬱反應之中。精神病理學家繼承了克賴普林開拓性的研究,想進一步弄清抑鬱症究竟有幾種類型。有的把情緒失常分成兩類。一類是外因誘發型,在這類抑鬱症中,可以辨認出患者生活中誘發抑鬱反應的外部事件。另一類是內因誘發型,在這一類中查不出上述外部條件的變化。據說前者的根源是生理生物的,而後者則是生物化學的。無論這種說法正確與否,有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顯,那就是這種刻板的劃分很少有什麼實用價值,隻會給心理學派與器官學派的精神病理學家之間的衝突火上加油,因此這樣的劃分現在用得越來越少了。
還有一些其他分類的嚐試,有的以發病的生活時期以及與之相隨的生活中的變化來劃分抑鬱症類型,從而有了諸如退化抑鬱症與衰老期抑鬱症等專門名稱。同樣,這種區分也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如果說真起到什麼作用的話,那就是錯誤地假設:抑鬱症首先是伴隨著停經、男性更年期和衰老進程的中老年人的反應。
但是事實證明有些分類的方式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為治療提供了重要線索——例如妄想型抑鬱症。任何抑鬱症患者都格外神經過敏,很容易產生被冷落的感覺。如果伴隨這種神經過敏而產生的信任缺乏嚴重到一定地步,患者就會成為偏執狂,甚至妄想狂。
隨著治療中生物化學方法的迅速崛起,診斷,加上對於抑鬱症的心態與症狀的仔細評價,都在精神病理學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使醫生得以在恰當的時候對恰當的病人更精確地選擇恰當的療法,特別是當醫生使用抗抑鬱藥、試圖加速精神治療的進程,或者使用電休克療法、設法解除抑鬱症患者的緊張狀態時,診斷尤為重要。
使用電休克治療比較簡單。在一間特殊的治療室裏,給病人注射麻醉肌肉放鬆劑。當病人一旦入睡,他便接受了通過一邊一個貼在太陽穴上的兩個電極的足量電流,來誘發驚厥,醫學上稱它為癲病大發作,因為這和癲痛驚厥十分相似。但是軀體的活動即使有也很微弱,因為與麻醉劑一起注射的肌肉放鬆劑阻止了這些軀體活動。不到三分鍾的驚厥之後,病人會睡上一個多小時。當他蘇醒過來時,他通常對治療本身什麼也回憶不起來。
令人費解的是電休克治療的療效並不取決於驚厥的實際生理表現,就連是否使用電流也不相幹。吸入劑——一些能夠產生驚厥的氣體——有同樣療效。這種療法誘發了細胞內和細胞膜上礦物質與生物胺代謝平衡方麵的有關變動,對於降低中樞神經係統的癲癇發作閾起了某種作用。
本來醫生可以與病人一起探索與抑鬱症直接有關的心理環境因素,但是由於電休克治療能消除症狀,這方麵的積極性受到挫傷。這常常會在將來情緒失常複發時,使病人解除武裝。對許多病人來說,這種療法本身聽起來“十分野蠻”,雖然電休克治療的並發症甚至比起做常規闌尾切除手術可能引起的並發症還要少,程序也輕。許多精神分析學派的精神病專家暗示,這種治療在生物方麵無作用,隻是使患者經受一次懲罰性的體驗,這樣他的負罪意識可以得到補償,他的受虐需要暫時得到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