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走出孤獨抑鬱的人生(3)(3 / 3)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精神神經性焦慮症狀——大部分人都多少有一些,諸如輕度恐懼症,那麼當他感到抑鬱時,他的反應就可能是恐懼感驟然加劇。

抑鬱是對精神壓力的反應,它本身也成了一種精神壓力,必須按每個人各自的行為方式處理。對某些人來說,高效率地發揮個人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通常與抑鬱聯係在一起的遲鈍與壓抑對他們的威脅特別嚴重。另一些人在壓力下則更吃得下飯,因此內心感到抑鬱時,體重反而明顯增加,而不是減輕。他們指望用食物填飽自己來緩和內心的空虛。對某些人來說,直接的、軀體上的緊張是認識精神狀態變化的主要方式。

試圖減輕因為掩蓋抑鬱而產生的緊張與焦慮,這樣的努力往往失敗,無論這種嚐試以何種形式出現,度假、離婚、換職業,都收效甚微。因為其真正的精神狀態變化始終未能得到認識和解決。因為抑鬱能以眾多形式體現,一般的人也許連自己體驗到的究竟是什麼感覺也弄不明白。

就抑鬱症而言,這是個關鍵問題。許多人常常很隨便地使用“抑鬱”這個詞,說自己心中如何如何抑鬱,實際上並非如此。而另外許多人由於對抑鬱感產生反應的方式掩蓋了抑鬱本身,或者沒有接觸過自己的內心感情,雖然嘴裏不承認自己感到抑鬱,但事實上他們正是得了抑鬱症。

抑鬱是對人體係統的一種震蕩,各人對此有各自獨特的反應方式,有時通過外部行為來表達,這一事實使認識抑鬱更複雜。

烈酒與某些藥品提供了最常見的辦法,可將內心衝突表現為行為衝突,這其實也是對尚未覺察的內心抑鬱的一種反應方式。因為酒能增強交際愛好(抑鬱症患者常常不得不與自己想退出社交圈的傾向作鬥爭),能使感情麻木,減少顧忌,允許怒氣發泄(這一點抑鬱症患者覺得難以處理),並能進一步遏製認為自己出了毛病的念頭,這是能壓抑住抑鬱之痛苦感覺的一種有效一時的辦法。

但是這一招有利也有弊。酒精實際上是一種中樞神經係統的抑製藥物,它最終會加劇內心深處的抑鬱。一個酒徒往往這樣抱怨:“我不中用了,真想去死。”接著又喝上一杯,想讓自己好受些,結果卻不可避免地更加難受。對什麼東西一旦養成習慣就意味著依賴。

也可能依賴某種行為,如男女群居,作為對付精神壓力的方式。上癮是另一碼事。有酒癮的人會產生一種生態平衡的變化,其性質目前並不完全清楚——因此,他的身體需要不斷地使用酒精,以此來得到舒適,並滿足某些肉體方麵的需求。酒瘤是酒精與中樞神經係統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旦發生,便不可逆轉。許多酗酒的人並未上痛,但是對上痛的人來說,喝上一杯足以啟動急欲飲酒的深層化學過程。

人們對抑鬱作出反應的種種不同方式,會使抑鬱本身偽裝起來,推遲患者接受這一事實。行為上的偽裝最易使人上當,最可能促成陷阱。我們當代的社會是以多元的價值觀念係統、人格與地域的高度可變性為特征的。因此,將抑鬱表現為行為模式的傾向比任何時候都強烈。這種行為偶爾可能表現為赤裸裸的反社會行為,但是它最終總是傷害那些隻求在運動中逃避抑鬱的人。

抑鬱——成功的犧牲品

抑鬱症常被稱為“成功病”。當一位醫生開業成功,生意人成了公司的執行副總裁,發明者在專利官司中勝訴,通常就在這節骨眼上,他們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抑鬱洶湧而人。

彼得氏法則認為:許多人晉升的崗位超越了他們的能力範圍,這之後,他們便穩定不變地維持在“不能勝任”這一水平上。對這個觀點還另有一種看法:提升本身能導致抑鬱,而這抑鬱常被當作能力衰退。當一個人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時,他患抑鬱症的風險驟然上升。

成功時常帶來重大變化——社會、經濟以至地位的變化,加上更大的責任與外界壓力。

許多人因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負罪感,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配獲得自己取得的成就,這樣一來便開始倒退,使成功的事業逐漸衰敗,最後完全毀掉。對所有人來說,生活中一個重大目標的實現,會激發起對個人價值與方向的重新評價。

在一個“向上爬”的社會中,以事業成功所提供的外部證據來證明人們本身的價值,這是不可缺少的需要,這與自尊心密切相關。無論我們的目標是爬到公司更高層,更多的收入,完成一篇論文或一部書,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或在一場政治角逐中取勝,在所有這一切成就之中,自尊心都能得到增強;一旦功敗垂成,則自責心理赫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