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2
瓦倫達效應:
越怕失敗越容易失敗
美國心理學家沃斯特曾對227名新兵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他們剛到新兵訓練營時就采訪他們,詢問他們每個人的職業偏好、當兵之前所從事的職業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之後為他們做了兩份最具吸引力的職業測試,讓他們從中任選一項,與此同時,沃斯特還告訴他們,這兩份職業是他們目前惟一有條件獲得的。
最後,沃斯特將這些新兵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間隔,讓每組人員重新評估自己先前所選的職業,第一組間隔了1分鍾,第二組間隔了4分鍾,第三組間隔了15分鍾,第四組間隔了90分鍾。
測試結果表明:第一組新兵對職位評估無變化;第二組多數新兵都對自己先前選中的職位的評估趨於下降,而且有些人覺得放棄的職位更適合自己;第三組新兵對自己選中的職位評價大大提升,而對拒絕的職位的評價則大為降低;第四組新兵對自己所選職位的評估有所降低,對拒絕的職位評價又有所上升。
顯而易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新兵們所表現出的想法總是根據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可能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患得患失的心態在作祟。在心理學中,人們把這種過分關注事情本身的結局,內心充滿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很不幸的是,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失足身亡,事後,他的妻子這樣說道:“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表演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對不可以失敗;而之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是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想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其實,瓦倫達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想成功,從而未專注於事情本身,否則憑借他的經驗和技術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結果的,因為越害怕失去的會越多,要知道,害怕失敗才是最大的失敗;反之,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去關注事情本身,忽視其他相關因素,反而更容易成功。
由此可見,如果做事的目的性太強,其結果往往更加不容易成功,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太想在比賽中進球的腳在顫抖,太想在麵試中求勝的心在顫抖……起因隻是我們過於重視結果,“功利心”太強,最終導致發揮失常。
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會遵循“三思而後行”的處事原則,當然,這種處事原則自然有其益處,但如果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過於重視事情所帶來的後果,或是過於在意別人的閑言碎語,自然很可能會忽略了事情本身。這是因為,如果我們的大腦整天被各種欲望充斥著,那麼,我們的精神就會高度緊繃,身體也會被壓得直不起腰來,在這樣的重荷下,我們又怎能把事情做好呢?
法拉第曾經說過:“拚命去換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會成功,結果往往會成功。”其實這也是成功的奧秘所在。所以說,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不要考慮與此事無關的問題,不要逼迫自己一定要成功,更不能讓功利心與衍生的擔憂,幹擾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古人雲:“淡泊以明誌。”但對於身處物欲社會的我們而言,不可能沒有進取心,也無法做到對利益毫不關注,然而,如果我們過分地刻意追求某一事物,隻會令心中的目標猶如泡沫般轉瞬即逝,從而被得失心所操控,事情自然也不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瓦倫達心態”呢?
遇事平常心,別給自己太多壓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大腦中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係統,例如,如果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味不停地告誡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裏”,那麼,他的大腦就會浮現出“球掉進水裏”的畫麵,其結果,可想而知,往往是事與願違。所以,在生活中麵臨重要的考驗時,要學會以平常心來對待,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以免臨場表現失常!
摒除雜念,專注於事物本身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做事總喜歡瞻前顧後,那麼,就應當將思考轉移到行動之前,首先對整個工作進行全麵考慮和權衡,當這個過程完成並決定去做時,請務必清除一切思想負擔和雜念,全心全意地處理事情,而非被複雜的思想所左右。隻有摒除雜念,全心全意地努力,成功才會向我們招手。
失敗不可怕,走出失敗的陰影
不要妄想瞬間就可以成功,因為世上沒有這麼輕鬆的事等著你。因此,當你麵對失敗時,請告訴自己“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最終我是勝利者”,而絕不能有“我是失敗者”的想法。因為積極的心態能激發出無窮的行動力,有行動就不怕不成功。所以,一定要從過去的失敗陰影中走出來,專心致誌地完成眼前的事,以避免被雜念幹擾,這樣就一定能成功。
比倫定律:
失敗是成功之母
“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嚐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這是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 比倫說過的一句話,後來心理學家將這句話的內涵總結為“比倫定律”,意思是說:無論是誰,從事什麼樣的一份工作,往往都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得到磨練和提高的,這是因為他從錯誤中學到了許多有用的經驗。
有人說:“生活中很多人都懷揣著自己的一個夢想,夢想有一天能夠成功。可是,隻有經過了反複的思考和失敗,才會最終取得成功。”事實上的確如此,曆史上但凡有所成就之人,都非常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如:居裏夫人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實驗,才發現了“鐳”的存在,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同樣也是屢屢遭受失敗的打擊,才發明了電燈,對人類的文明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恰恰印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個道理。
即使是偉人,也經曆過重重失敗。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就更不必因為害怕失敗而猶豫不前、縮手縮腳了。我們應該從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中得到很好的啟示:失敗並不可怕,它也是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更多、更有用的東西,至少可以告訴我們,現在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這樣做是不對的,需另辟蹊徑方可。得到了這樣的啟發之後,我們就可以及時掉轉方向,換一個思路重新開始,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足球界,提起傑裏 卡拉姆,人們一定不會陌生。可就是這樣一位足球界的大家,在最初的時候也同樣經曆過失敗。
在一次比賽中,身為守門員的傑裏 卡拉姆,在比賽時出現多次不應有的疏忽,結果幾次的疏忽,讓球直接射進了球門,很自然地那場比賽他們輸了,他為此很生氣。在比賽結束後,教練也曾訓斥了他,無奈的他,低著頭沮喪地走進了更衣室。
雖然在更衣室裏,教練曾安慰他說:“別泄氣,我之所以批評你,是以我的眼光,認定你將來會成為一個出色的守門員,所以才會那樣做。”但他心理還是覺得自己不應該犯這麼低級的錯誤,無法麵對隊友以及教練,特別是在大家都不斥責他,反而安慰他的時候,他內心深處甚至感到無地自容。
輸掉了比賽,他成了當之無愧的失敗者,但事後他意識到,自己要想幫助球隊贏得勝利,要想證明自己,一味地自責是沒用的。於是,他不停地翻看這場球的錄像,並從中找出失敗的原因,經過總結、分析,以及訓練,在以後的比賽中,他終於贏得了很多場比賽,也終於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最終,傑裏 卡拉姆成為球隊50年來最令人難忘的明星之王。
從傑裏 卡拉姆的成功裏,我們可以說他懂得堅持,也不得不說他有足夠的勇敢和聰明,但在諸多要素中,我們同時也不能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失敗帶給他的觸動和奮發。因為正是失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正是失敗給了他想證明自己的動力,也正是失敗,讓他有了啟迪成功的渴望,所以最終他真的獲取了成功。
但同時我們還要明白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成功並不是失敗的簡單累積,而是對失敗的一個總結與超越。假如認識不到這一點的話,就會走進“失敗越多離成功越近”的誤區。因此,我們要對失敗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弄清楚這次失敗的原因何在,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還是一開始整個方向就出現問題了?經過仔細、反複的思量,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以便應用到我們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去,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應用“比倫定律”,把失敗變成一種機會呢?具體方法如下:
有堅定的意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世間萬物的美好,皆來自於艱苦的磨練。因此,我們的成功也不例外,同樣需要曆盡艱辛之後才能獲得。當遭遇失敗的時候,不要心灰意冷、垂頭喪氣,而是學會堅定自己的意誌,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懷著這樣的信念,鼓足勇氣來麵對眼前的失敗,隻單單有了這樣的氣勢,就會壓倒“失敗”,從心理上來戰勝失敗的陰影。
保持清醒的頭腦
任何一個成功的人士,都不是靠著幾分運氣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他們大都懂得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從失敗的事件中總結經驗教訓。因此,對於我們來講,遭遇到失敗的打擊時,不要一味地消沉、痛苦下去,而要及時去振作精神,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冷靜地去重新審視眼前的失敗,也許就會有新的收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