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皮效應:

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斷地超越自我

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都與我們的心理學知識密切相連,如“蛻皮效應”,就是來源於爬行動物和節肢動物,因為它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隻有舊表皮不斷脫落,才能長出新表皮來,才能夠一次比一次長大一些。

心理學家指出,蛻皮效應可以總結為:每個人每個階段的成長,也都是伴隨著一些“蛻皮”的痛苦經曆的,所以,要想不斷地取得進步與成長,就要敢於接受挑戰,敢於不斷超越自我,這樣才能蛻變得更加完美。

心理專家為了更好地去詮釋這個效應,曾經組織一群學生做過這樣一個小測驗:

老師取來一個100毫升高的瓶子,然後在瓶子裏不斷地填充大塊石頭,直到塞不進去為止,這時,他問學生:“瓶子滿了嗎?”學生們直接說到:“滿了”。聽到這樣的回答,老師接著往瓶子裏填充沙石,直到把石塊之間的縫隙填滿,接著又問學生同樣的問題,其中有的學生說好像是沒滿。他笑了,接著又往瓶中填沙子,於是沙子又將沙石之間的縫隙填滿,他再次重複了一遍他的問題,學生們這次異口同聲的說沒滿。最後,老師又取出了一瓶水倒進了瓶子裏,直到將瓶口倒滿。

美國著名的自行車運動員蘭斯 阿姆斯特朗,他的運動生涯就好像是一隻蝴蝶的蛻變一樣,經曆了層層的自我超越,才取得了日後耀人的光芒。

早在1995年的時候,阿姆斯特朗曾經因為一位好友的不幸去世,對自行車運動一度產生放棄的想法。這位人生中的好友卡薩特在完成一個非常艱苦的爬坡之後,下坡的過程中與另外一群運動員撞到了一起,導致臉部和頭部嚴重受傷,最終不治身亡。好友的突然去世令阿姆斯特朗悲痛萬分,好長時間都沒有走出悲傷的陰影,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再去接受訓練。

阿姆斯特朗經過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又重出江湖,在自行車賽道上又開始了新的征程。可是,外界有關他服用禁藥的傳言越來越多,但是在每站賽後的藥檢中,這樣的傳言也不攻自破了。因為在他的尿檢中,合成類的膽固醇隻有十億分之零點二,而根據國際自行車聯合會公布的藥檢規定,如果選手的尿檢中含有十億分之十以上的合成膽固醇的時候,才能判定該選手服用了違禁藥物。

阿姆斯特朗經過一步步的磨練,退掉了身上舊有的性格品質,不斷地在磨練中尋求新的目標,因此,即使麵這著這些令人痛苦的人生經曆,可他仍舊選擇了勇往直前,取得了一枚又一枚的自行車冠軍獎牌。

人生的蛻變是永無止境的,24歲那年,阿姆斯特朗患上了睾丸癌,醫生甚至表示他隻有30%的存活率。這次,他仍然選擇的是堅強麵對,由於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兩年之後,奇跡再次產生了,阿姆斯特朗的癌症不但痊愈,而且還重返了賽場。

在後來的自傳裏,阿姆斯特朗有這樣一句話發人深省:“患上癌症,可能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因為經曆了痛苦,就能使你變得更加堅強,而自行車運動需要的正是一種堅強。”

阿姆斯特朗不正如一隻蛻變的蝴蝶嗎?由最初的小毛毛蟲,經過一次次的痛苦蛻變,最終成為了一隻翩翩起舞的漂亮蝴蝶。阿姆斯特朗不僅僅是經曆了身體上的蛻變,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心,經過這樣的人生大起大落,他的內心一次比一次堅強,一次比一次勇敢。每個人的極限都是無止境的,隻要你敢於接受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敢於不斷地去超越自我,不滿於現狀,樂觀去麵對生活對你的一次次打擊,終有一天,你也會由一隻毫不起眼的毛毛蟲蛻變為一隻美麗動人的蝴蝶。

人的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自己,最難的就是自我超越。事實上,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過程,往往是一個蛻變成長的過程,也是向更高的的高度起跳的過程。

蛻變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方法得當,就能夠盡快地摘取到成功的果實。

主動參與社會競爭

競爭可以為我們提供寶貴且豐富的人生經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無論你現在多麼的優秀,多麼的出色,可是在你之外,仍舊有一大批比你更優秀的人存在。所以,為了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敢於走出自己的狹小圈子,去參與社會競爭。在競爭中,不但可以使你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而且也可以增加你的抗挫折能力,讓自己逐漸成熟、強大起來。

不斷地給自己“打氣”

人生的價值在於自我肯定,隻有學點為自己“打氣”的藝術,才能鼓勵自己不斷前行。這是因為自我肯定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動力,能夠促使我們不斷地樹立目標,從而戰勝挫折、失敗等負麵情緒的困擾。

布裏丹毛驢效應: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法國哲學家布裏丹養了一頭小毛驢,為了讓小毛驢健康成長,他每天都向附近的農民買一捆草料喂他。有一天,送草料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敬仰,多送給了他一捆草料。這下可難為壞了這頭小毛驢。

小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以及距離他完全相等的幹草之間,無所適從。雖然小毛驢享有選擇的自由,但是由於兩堆草料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辨別優劣,於是,小毛驢隻好猶豫不決,左顧右盼,始終無法抉擇。

就這樣,小毛驢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草料的數量,一會兒考慮草料的質量,一會兒分析草料的顏色,一會兒分析草料的新鮮度,猶豫不決,來來回回,最終被活活餓死了。

也許,有人會笑話這隻可憐的小毛驢,麵對食物還被餓死。在心理學中,我們將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決的現象稱作“布裏丹毛驢效應”。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通常要麵臨著種種抉擇,而有些抉擇對人生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抉擇是最佳的,所以在思量的過程中,常常會反複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為此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然而,有許多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有時候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去反複考慮,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如果我們總是猶豫不決,難免會落得小毛驢的下場。

身為部門經理的王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個月本部門來了一名公司管理層的親戚,由於是這名管理層親自送到他所在部門的,所以他隻能點頭答應對方,同意在他的部門上班。可現在這名員工才在公司工作了一個月,不僅出現遲到、早退等現象,有時即使是老同事們安排他工作,他也不積極地配合。一次,甚至生氣地摔門而去。

這讓身為部門經理的王先生感到左右為難,辭退對方吧,覺得和管理層的人不好交代,不辭退對方,自己又不好和本部門的人交代。一連幾周王先生都因這件事情,不能安心工作,每天的心情更是糟糕透頂,甚至回到家都不能好好的安心休息,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效率。

王先生的狀態,之所以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關鍵就在於他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該當機立斷的時候不當機立斷,該辭退對方的時候不能果斷地勇敢地辭退對方,總是遲疑、拖拉、猶豫不決……最終導致自己心情不好,身心疲憊,生活工作一團糟。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像王先生這類人通常對生活、對工作缺乏一種主動、積極、自覺的態度,在選擇行動目的時,不太懂得它的重要意義,也不清楚可能的後果,所以經常迷失在患得患失的空想中,結果呢?那些機會就如風馳電掣般從你身邊溜走,導致有些人隻能將夢想葬送在汪洋的大海之中。

通常而言,有所作為的人絕對不會猶豫不決,將寶貴的時間花費在漫長的思量過程中,自討煩惱。這類人會將人生看作是奮鬥的目標,去做一些對社會有利,對自己發展有利的事情,因而不怕苦難,不怕困難,不畏困厄,在遇到兩難或是緊急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合理,且不失時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從而順利、堅決地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避免布裏丹毛驢效應的出現,使自己不再徘徊、遲疑、矛盾,從而有力地抓住屬於自己的機會呢?具體方法如下:

敢於取舍,有舍才有得

在抉擇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選擇是最優方案,所以總會再三比較,權衡利弊,這樣就很容易出現僵局,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既覺得這個好,又認為那個也不差。這樣一來,就非常容易錯失良機。所以,在關鍵時刻,我們要勇於做出取舍,在保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而是要結合現實,正確做出取舍。

拓展自己的知識麵,積累社會經驗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決策水平和他的知識麵及積累的社會經驗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知識麵寬廣,而且社會經驗比較豐富的話,遇事就不會緊張慌亂,而是會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事情做出正確的抉擇;反之,他的決策水平和能力就會比較差,非常容易聽信他人的意見。所在,我們應該在課餘時間多學習一些文化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麵。

善於觀察,多向周圍人學習

古語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當你不知道如何處理一件事情時,不妨觀察一下周圍的人是如何解決此類事情的,關鍵是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同時也要仔細分析他人做法的弊端,以便取長補短,進而總結出自己的做法,這樣下次你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就不會不知道何去何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