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心理:

自立是新生命的希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

古時候,有一人到寺院求佛,但是他卻看到有一個和佛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也在那裏跪拜。拜佛的這個人感到很驚訝,對方也看到了他臉上的不同,於是說:“沒錯,我就是佛祖,我在拜我自己。”這個求佛的人更加驚訝了,於是佛祖接著說:“因為,求人不如求己。”

這個小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很簡單,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獨立自強,依靠自己去獲得新生。但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依賴心理,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然而有一部分人的依賴心理很強,他們在自信、自立、自主方麵發展不夠成熟,經常過分依賴他人,遇事總是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心,很難獨自一人做出決定或是完成自己的事情,總是依靠著他人為自己做出決策或指明方向。就此,心理學家指出,過分依賴心理是一種極為消極的心理狀態,它會影響一個人獨立人格的完善,阻礙人創造力和自主性的發揮。

大家都知道,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是從剪斷臍帶的那一刻開始的,生命所受到的最大的束縛,便是嬰兒對於臍帶的依賴。由此看來即使是再弱小的嬰兒,要想在這個新世界上立足也得脫離母體,學著獨立。

是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救世主,隻有人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因為自己才是自己的神。當你身陷泥潭的時候,別人向你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是你仍然得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地向上躥動身體,才能真正走出泥潭。所以,不要總是企圖依靠他人,而要做一個獨立、自信、堅強的人。隻有這樣,當你遇上生活的狂風暴雨之時,才能應對自如,才能不再是別人避之不及的“拖油瓶”。隻有拋棄依賴,真正的學會獨立,才能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站得更高。

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的、隻靠自己站著的人。”

美國前總統約翰 肯尼迪,之所以能夠站上這樣高的人生位置,是與他從小的獨立分不開的。童年的肯尼迪,有一次跟隨父親外出遊玩,可是當馬車行至一個拐彎處時,因為速度太快,小肯尼迪被重重地甩了出來,摔在了地上。當馬車停下來後,小肯尼迪以為父親會馬上下來,抱自己上車,可是父親仍然悠閑地坐在車上抽著香煙。

小肯尼迪喊道:“爸爸,快來扶我起來。”

“很疼嗎?”

“是啊,爸爸,我已經起不來了。”小肯尼迪說著眼淚就掉了下來。

“那你也要自己站起來,重新坐到馬車上來。”

也許是看到了父親的堅決,小肯尼迪忍著巨大的疼痛,自己掙紮著站起來,重新上了馬車。馬車再次上路了,父親此時又說道:“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嗎?”

小肯尼迪含著淚水,搖了搖頭。

父親說:“人生就像你剛才跌倒,再重新站起來一樣。就是要不斷地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所以,在任何時候,你都要靠自己,不要總想著去依靠別人。”

就是這樣的親身經曆,使肯尼迪學會了堅強獨立,任何時候都靠自己的實力說話,以至於後來當上了美國總統,入主白宮,贏得了一生榮耀。

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我們的前途究竟是什麼樣的?這永遠取決於我們自己,成功與失敗,也都要靠自己的肩膀來承擔。人生中的風風雨雨,隻有自己親自經曆過了,才會不斷地成長起來。生命的航船,掌舵的永遠是自己,因此人生前進的方向也就永遠地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針對一些依賴心理強的人,心理學家提出了消除這種消極心理的有效方法:

逐步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

縱觀那些對生活積極樂觀,對自己遭遇的各種事情擁有良好心態的人,人們不難發現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出色的獨立能力,而正是這種能力,讓他們有足夠的信心,麵對生活給予的一切好與不好。

這就告訴人們,生活中要善於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因為隻有你有一定的獨立能力,在不如意的窘境,不順心的事情襲來時,你才能從容地看待和麵對,才能鎮靜自若地去處理和解決。所以我們說逐步培養自己的能力是建立積極樂觀心態,獲得新生活希望的有效方法。

奮發自強,不輕言放棄

當今社會,人才競爭十分激烈。要想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站穩腳跟,必須學會獨立。每當遇上棘手的事情時,更要奮發自強,不輕易言棄,及時地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重頭再來,即使再次跌倒了,再重新站起來就可以了,不要在乎別人的說法。隻有擁有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會進一步克服掉依賴心理,逐步走上獨立的道路。

重複定律:

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三人成虎”的典故在我國流傳甚廣,了解這個故事的人,大都認為這則故事告訴了人們“流言”是如何形成的。非但如此,這則故事也反映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定律——重複定律。讓我們再重新回味一下這個小故事:

魏國的大夫龐恭和魏國的太子,即將一起作為人質被押往趙國。可是在臨走之前,龐恭對魏王說:“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您,他在鬧市之中看見了一隻猛虎,您相信嗎?”魏王說:“當然不信。”龐恭接著說:“那假如有兩個人跟您說,他們在鬧市中看見了凶猛的老師,您信嗎?”魏王接著答道:“還是不相信。”龐恭繼續:“那如果要是先後有三個人告訴您,說他們看見了鬧市中的老虎,您是否還是不相信呢?”這時魏王笑著說:“既然這麼多人都看見了老虎,那就肯定是真事了,所以我不得不相信。”

三人成虎的故事很好地為我們解釋了“重複定律”,這個定律在心理學上也叫“實踐定律”,是指任何一種思維和行動,隻要你不斷地進行重複,就會得到不斷地加強。如在你的潛意識中,隻要你能夠不斷地去重複一些原本就不存在的人或事,那麼時間久了之後,這些人或事就會變成真的。

簡單來說,重複定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不斷地去重複。這個不斷重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忍耐的過程。不經過這樣的曆練,是不可能讓自己得以蛻變的。而在這樣一個枯燥反複的過程中,你的心是否能夠承受這種煎熬和磨礪,也就決定了你最後能否取得不凡的成就。

有一天,原子彈之父奧本 海默要在體育館裏做一場演說,因此,慕名前來的人很多。體育館中座無虛席,人們都焦急地等待著奧本 海默的精彩演講。但是,大幕徐徐拉開的時候,人們並沒有看見海默,隻看見了舞台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旁邊還搭起了高大的鐵架。就在人們一片吃驚的議論聲中,海默從後台走了出來,但是他並沒有多說話,隻是讓工作人員在現場的觀眾中,挑選了兩個年輕人走到了鐵架上,海默親自指揮那兩個年輕人,讓他們拿起大鐵錘,去敲空中吊著的那個大鐵球,直到把它蕩起為止。

但是這兩個人年輕人拿著碩大的鐵錘,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都沒能把那顆大鐵球敲動,更別說讓鐵球蕩起來。這時,台下的觀眾已經有些不耐煩了,就想聽聽海默是怎麼解釋的。

可是這時的海默仍然沒有說話,他隻是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出了一把小錘,然後開始認真地敲打起了那個巨大的鐵球,不停地、有節奏地獨自一人在那敲著,不管台下的觀眾怎樣的憤怒、呐喊,他都好像沒有聽見。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直到大概40分鍾以後,坐在前排的觀眾突然尖叫了起來:“球動了。”會場頓時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鐵球上麵,原來那顆巨大的鐵球真的開始小幅度擺動起來了,這時的海默仍然在認真地一小錘一小錘地反複敲打著,最後,巨大的鐵球在他的反複敲打中,居然蕩了起來,越蕩越高,把鐵架子震動得哐哐作響。

可是,海默當場隻說了一句話,同樣鎮驚全場,他說道:“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耐心做到不斷重複這個簡單的動作,那麼,你就隻好去用一生麵對失敗。”

同樣,對於我們人類而言,那些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傑出人物,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完全憑借著天賦來完成的,更多的是憑借自己的執著與堅定,每天堅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情,往往在不經意間,問題就解決了,目標就達成了。

那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持之以恒,進而成就一番事業呢?具體方法如下:

像蝸牛那樣一步一個腳印去獲取成功

能夠到達金字塔的動物據說隻有兩種,一種是蒼鷹,因為它有著傲人的翅膀,而另一種便是蝸牛,這個慢吞吞的家夥,靠的乃是每天的重複,每天都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上爬,從來不為路途中的小風景而逗留,因為它知道隻有塔頂的風景才是最美麗的。學會堅持,學會忍耐,下一個成功的人就會是你。

培養自己的耐性和自律性

要想持之以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很好的耐性。每天都要給自己製訂一個具體而詳細的計劃,然後自動自發地按照每天的計劃,一步一步向前推進,每當自己有退縮的時候,就要及時地進行自我暗示,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也許下一秒就會成功了。這樣不斷去提高自身的自律性,時間長了之後,耐性也會有一個很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