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計劃的做事

自信更多的還是來源於成功的,而努力往往是取得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但是有些時候,光有努力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掌握正確的做事方法。做一個有計劃的人,不管大事還是小事,提前做計劃、做安排,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而且還可以通過分階段來完成任務,提前感受一下成功的快樂,增加自信。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工作是一種煎熬,而是一種享受。

樹立自己的目標

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樹立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管是長遠的目標也好,還是近期的願望也好,心中有了夢想,我們才會有前進的動力。因為設立目標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在目標的驅動下,不斷地發掘我們的個人潛力,用潛意識中給予自己的力量,克服一切艱難險境,為實現心中的目標而不斷前進。

跳蚤效應:

為自己設限是最大的失敗

心理學家們曾經用“跳蚤”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收集來的跳蚤放在桌子上,然後用手拍桌子,隻見這些跳蚤迅速而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因此按比例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之後,心理學家拿出來一個玻璃罩,把跳蚤全部罩住之後,再拍桌子讓它們跳,這一次跳蚤當然會碰到玻璃罩,然後被重重地摔了回去。反複多次之後,跳蚤改變了原來的起跳高度以適應這新的環境,之後每次跳躍的高度都保持在了這個玻璃罩之下。

接下來,心理學家逐漸改變著玻璃罩的高度,越來越低,而跳蚤似乎也變“聰明”了,根據罩子高度的降低而逐漸降低了自己的起跳高度,以免再次碰到那厚厚的玻璃罩子。最後,玻璃罩幾乎是接近桌麵了,而這些曾經是世界上跳起最高的動物,最終也成為了“爬蚤”。於是,當把玻璃罩拿開的時候,再拍桌子,這些跳蚤也早已不再有任何跳躍。

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跳蚤效應”,那我們不禁會問“跳蚤”後來為何會變成“爬蚤”呢?答案其實很簡單:跳蚤並不是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跳起的高度受到了限製,因此它們變得越來越麻木,以致後來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再也跳不起來了。因為在跳蚤們的心中,“我跳不高”的觀念已經形成,跳躍的欲望和潛能就這樣被自己扼殺了,因此這種現象又被叫做“自我限製”。

在現實生活中,跳蚤效應也隨處可見:學習差的學生總是自己給自己設限,每個新學期的開始就總認為自己笨,肯定學不好地;生活中的弱者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次肯定闖不過去了,肯定特別麻煩,不好解決……但是現實卻往往並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假如他們能夠及時摘掉罩在他們心裏的那個“玻璃罩”,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沒有磨難的人生是不精彩的人生,在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遇上一座高山或是一灘險流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時,就看自己能否迎難而上,如果選擇勇敢地去麵對、去戰勝這些磨難,那麼你就會成為英雄,成為生活的強者。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挫折是鍛煉意誌、增強能力的一個好機會。因此當我們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一定不要輕言放棄,而要學會不斷去嚐試,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以期轉機的出現。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的海岸上籠罩著濃霧。有一位勇敢的女遊泳選手,選擇在這天從太平洋遊向加州海岸,這名女性名叫費羅倫絲 查德威克。今天的挑戰如果成功了,那麼她就會成為第一個遊過這個海峽——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

但是這一天,濃霧非常之大,冰涼的海水凍得她全身發麻。又因為霧大的原因,她幾乎看不見護送自己的船隊。就是在這樣一種少見的惡劣環境中,她堅持著遊過了一個又一個小時,中間有好幾次,鯊魚靠近了她,但都被護送人員開槍嚇跑了,而她繼續在遊。

15個小時過去了,費羅倫絲 查德威克此時再也無法忍受冰冷的海水,同時她也覺得自己真的遊不動了,體力透支太大了,於是就叫人拉她上船。可是,在船上的教練和媽媽都告訴她,再堅持一下,因為海岸已經很近了,叫她不要輕易放棄。可是當她抬頭朝前方望去的時候,看見的隻是無邊的濃霧,根本看不見海岸。

又過去了幾十分鍾後,她最終沒有堅持下來,被人拉上了船。等她漸漸暖和過來的時候,強烈的失敗感頓時襲來,她無奈地對記者說道:“說實話,我這不是給我自己找借口,如果剛才在海裏我能望見陸地的話,我也許就真的堅持下來了。”

費羅倫斯 查德威克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實,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距離加州海岸也隻有半英裏的距離了。後來,她也反複提到,之所以放棄,是因為她看不見海岸,即使別人告訴她已經很近了,可是她已經自己把自己給限製住了,總覺得大家是在鼓勵她,實際上離真正的海岸還很遠。就這樣,她真的失敗了。

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成功而來,為了成功而活的。很多人能夠堅韌地走完自己的整個人生,就是因為時刻充滿了對成功的渴望。如果這種渴望被自我設限摧垮的話,那麼即可以想象,即使再近距離的成功也會離我們遠去。因此,要避免跳蚤效應的消極影響,具體方法如下:

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有許多人,在遭受了屢次打擊與挫折後,原先那種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就會被“自我設限”封殺,進而逐漸喪失了生活的激情和勇氣。

這時,學會自我暗示顯得尤其重要。當麵對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溝壑”時,可以告訴自己“我一定能行的,堅持一下也許就勝利了”,通過這樣的一些心理暗示,不斷為自己加油打氣,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去懼怕那些所謂的困難,更不要被自己所設下的“玻璃罩”打敗,要視它為不存在,任自己自由跳躍,看看自己究竟能夠跳多高,也許奇跡就會在下一秒出現。

別給自己的能力設限

生活中,人們可能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感歎,當一個人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以及巨大的成就時,周圍的人甚至是他自己可能總會覺得,這是較強的個人能力得到的收獲。同樣,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做的不夠好,或者做失敗的時候,在尋找原因的時候,他自己可能也會用能力有限去解釋。

從人們的話語中,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些失敗者或者沒有取得較好成績的人,真的就比那些取得過輝煌成績人的能力有限嗎?相信多數時候一定不是,而是人們自己習慣了為自己的能力設限,進而導致了最終不同的結果。

對於這一現象我們並不陌生,例如,有的人還沒開始做一件事情,便會說自己這不行,那不行,在這種心理驅使下,他做事情的時候,一旦遇到困難,便會認為自己真的沒這個能力。相反,如果這個人即使做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如果他一直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自己就是做這個的料,那麼他也會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去獲取成功。而這無疑進一步地告訴人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小看自己,更不能給自己的能力設限,這樣你才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見異思遷效應:

找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方向

很多人之所以會陷入陰暗的墳墓中,就是因為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如果他們什麼時候能放棄,就什麼時候能離開煩惱和痛苦。通常情況下,聰明的人不會作無謂的犧牲,因為,他有自知之明才有明智的選擇放棄,有很多成功大享是這樣的選擇才走上了成功的捷徑。

法國男孩皮爾從小就喜歡跳舞,夢想著有朝一日能成為出色的舞蹈家,可是,貧寒的家境致使父母無法拿出多餘的錢送他去舞蹈學校。無奈之下,他來到一家縫紉店當學徒工,以此幫助家庭減輕負擔。但是,皮爾非常厭惡這份工作,不僅因為繁重的工作報酬無法支付生活費和學徒費,更重要的是,他的理想根本無法實現。

皮爾覺得與其這樣痛苦的活著,還不如早早了卻暫短的生命,就在他準備自殺的當天晚上,他忽然想到了自己最崇拜的“芭蕾音樂之父”——布德裏。皮爾覺得隻有布德裏,才能理解他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於是,他給布德裏寫了一封信,希望對方收自己為徒。

皮爾很快就收到了布德裏的回信,信中隻字未提收他做學生的事宜,更沒有鼓勵他為藝術獻身的精神,隻是簡短地介紹了自己的人生經曆,“我從小最大的理想是當科學家,因為家庭貧寒無法完成學業,隻好和街頭藝人跑江湖賣藝……”最後,他說道:“人生在世,現實與理想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在理想與現實生活中,首先要選擇生存。隻有好好地活下來,才能讓理想之星閃閃發光。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是不配談藝術的。”

皮爾從布德裏的回信中猛然悟道了,從此之後,他開始努力學習縫紉技術。23歲的皮爾在巴黎開始了自己的服裝事業,很快便有了自己的服裝公司和服裝品牌。他就是著名的皮爾 卡丹。後來,在接受一次采訪時,皮爾 卡丹說:“其實我並不具備舞蹈演員的素質,當舞蹈演員隻不過是少年輕狂的一個夢而已。”

對此,心理學家分析道,在一定的條件下,放棄也是通向成功的捷徑,正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此門不開開別門”。隻要找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方向,才有可能通過努力造就新的輝煌。正像格拉寧所說:“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幹什麼,那麼生活會變得多麼好!因為每個人的能力都要比他自己感覺到的大得多。”

然而,我們時常會讚譽那些功成名就的幸運寵兒,認為隻有學會堅強、執著、永不放棄,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殊不知,人的精神和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在所有方麵都具備可挖掘的潛能,所以很多時候,你必須學會放棄,因為放棄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這是為什麼呢?人的一生總是生活在無休止的追求中,如果你不知道放棄,一味的對不可能實現的目標窮追不舍時,那麼,不但會浪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而且還會因為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而煩惱不堪,痛苦不已。

與其這樣,還不如瀟灑地學會放棄,放掉無謂的固執,冷靜的麵對眼前的現實,最終做出正確無誤的選擇,這樣才能將你引導到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隻有承認挫折的人,才能明智地繞過暗礁,最終理性地抵達陽光的彼岸。

總而言之,敢於放棄是明智的選擇,是一種更為實際、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追求。學會放棄是一種人生哲學,更是一種生存的智慧,可以說,學會了放棄,有助於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成為大贏家,因為方向找對了,就是一個成功的開始,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麼,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要明智地選擇放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