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主客觀條件不相符時

人生苦短,韶華難留。一旦選準目標,就要鍥而不舍地努力,以求“金石可鏤”;反之,倘若目標不合適,即主客觀條件不允許,那麼,與其這樣蹉跎歲月,徒勞無功,莫不如明智地選擇放棄。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見異思遷”的效果要遠遠好於“鍥而不舍”,否則的話,可能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大展宏圖。其實,班超投筆從戎,魯迅棄醫學文……許多偉人都是“改換門庭”後而大放異彩。由此可見,如果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把握時機,放棄既是理性的表現,又是豁達之舉。

盡最大努力依舊無法成功時

眾所周知,任何人都不應該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目標,因為成功往往孕育在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中,然而,在特定的環境和情況下,倘若你已經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依舊沒有取得成功時,不妨認真地思量一番:是不是選定的目標和方向,不能與自己的才能相匹配。如果是的話,就需要勇敢的選擇放棄,開辟新的天地,俗話說的好“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向上爬定理:

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專家勞倫斯 丁 彼得,曾潛心研究了組織中人員晉升的有關現象,經過長期的反複研究分析得出:在社會上的各種組織裏麵,職員們總是趨向於晉升到自己不能勝任的一個職位上。於是彼得提出了心理學上有名的“向上爬定理”,也叫“彼得效應”。

在常年的研究中,彼得發現:在各種層級組織中,每個人都會迎來自己的晉升機會,直到無法勝任這個職位。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斷出,每個工作職位終將被一個無法勝任它的人來占據。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一名在學術上很有造詣的老教授,因為在自己研究的相關學術上取得了異常卓越的成績,因而被榮升為大學校長。可是在真正走上校長這個工作崗位後,他才發現校長接觸的工作內容與自己先前的工作內容完全不相關,以前在學術上運用的工作方法,也完全不適用於校長的工作。本來想踏踏實實地進行新的學術研究,可是卻發現辦公室裏堆積了太多的公文、文件需要自己批改,另外就是老教授還覺得這裏的環境氛圍也不適合自己,經常會有一些非常瑣碎的事情甚至不相幹的人來打擾自己,時間長了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處理。為此,老教授非常地頭疼,不止一次的反複質問自己難道是真的不適合這份新的工作嗎?時間久了,老教授才發現自己一心期待的這個校長的職位,真的不太適合自己。

一位十分優秀的作家,因為自己的一部成名之作,有機會被上級領導提升為主管文化的官員,同樣,因為工作方式的不同,作家感覺這份工作自己勝任不了。因為先前的身份單純,隻是拿筆寫字的一名普通作家,自己隻管安心寫自己喜歡的文字,不用過多地關心其他的事情。可是現在卻不一樣了,文化主管的工作令他頭痛萬分,不是今天要開會,就是明天要接見上級領導,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先前那份寧靜再也找不回來了。現在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樣安靜地寫東西了,因為心裏被其他工作上的事情占據了很多。

由此可見,某些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很容易做出一番成績,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在其他相關領域中也能出類拔萃——搞學術的老教授勝任不了校長,喜歡創作的作家也當不了文化官員。時間久了,對於這些人來說,極有可能會因為自己不能適應這個新的工作崗位,而逐漸失去工作的熱情與興趣,自信心也會受影響,從而最終影響到工作質量和效率,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

由此可見,一味地往上爬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為之奮鬥的唯一目標。如果一個人在一個自己不能勝任的崗位上硬撐的話,那樣一方麵無益於個人的發展,一方麵,時間長了之後,會使自己身心俱疲,讓自己的生活失去原有的樂趣。與其這樣的話,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夠勝任的領域和工作,好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一種快樂的人生。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走出“向上爬”定理的漩渦呢?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著手:

在工作中找準自己的定位

有些時候,能夠真正理解、看清自己的人,往往就是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優缺點都相當熟悉,知道自己的特長在哪裏,同時也深知自己的缺陷在哪裏。所以,當自己的麵前有一個不錯的晉升機會時,千萬不能被驚喜衝昏了頭,而要看這個全新的工作崗位是否真地適合自己,自己能真正勝任這份工作的能力又有幾分。

學會舍得

根據自己的個性及目前的工作狀況,客觀地對自己進行一番評價,看看自己適合這份新工作的優點及實力究竟有幾分,如果感覺自己勝任的把握不大,還不如明智放棄的好。先人早就為我們闡明了“舍得”的真正含義:有所舍棄,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與其在一個自己根本無法勝任的職位上煎熬,還不如放下這個沉重的擔子,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無盡的潛力,這樣才能發現人生的快樂之所在。

甜檸檬心理:

欣賞自己,找到自身優勢

檸檬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它屬於柑橘類的一種水果,聞起來芳香撲鼻,可是當你剝開皮吃的時候,會覺得味道酸酸的且還略帶苦澀。但是如果換一種吃法的話,味道就會大不相同,那就是把檸檬做成檸檬汁,味道鮮美可口。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甜檸檬心理”。心理學家進一步解釋說:假如把檸檬比作個人的話,它味道酸苦的一麵就好比是個人身上的缺點,而榨成檸檬汁後,味道鮮美可口,這一點就好像是個人身上的優點。因此,每個人都如檸檬一樣,既有著自己的缺點,也有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優點。甜檸檬心理告訴我們,要勇於正視自身,優點也好,缺點也罷,都要學會接納自己,懂得發揮自己的長處。

“甜檸檬”心理,作為一種心理戰術,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寶之一。芝加哥某大學校長也非常認同“甜檸檬”心理,他曾經說過:“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個酸檸檬,不要急著吃掉它,因為它是酸的,你要學會將其榨成汁,則會非常可口。”但是校長同時提到,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比如有個朋友現場給了你一個檸檬,麵對好心的朋友必須吃下它,此時有的人就會想,這酸酸苦苦的檸檬,我不想吃。可是一個聰明之人,他卻不會這樣想,他在內心思考的卻是如何能找到做檸檬汁的工具。

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會吃“檸檬”的聰明人,即使在前進的道路上遇上了讓人無望的苦澀難題,我們仍然要勇敢地去接納這一事實,依據自身的優勢,相信自己,換一個方式再重新審視這個難題,也許就會發現一個解決它的好辦法。這樣我們的生活也會像這“檸檬汁”一樣,甜甜的,讓人樂在其中。

段雲球因為自己的一部著作《當身體還剩下1/4時》,被人們譽為中國版的保爾。他不屈不撓的堅強意誌,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段雲球在7歲的時候,因為一次意外,被火車奪取了雙腿和右手,整個身體就剩下了四分之一。當時搶救他的醫生說:“即使這個孩子的性命被保住了,可是他以後的生活怎麼過啊?”可是上天偏要給他一個繼續生活的機會,他被搶救過來了。從此,也就開始了他“四分之一”的生活。

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對於我們一個正常人來說誰也接受不了,但這個7歲的孩子卻比任何一個四肢健全的人都要堅強。身體雖然殘廢了、不健全了,可是他的內心卻因此異常地強大了起來,他沒有被這樣的人生不幸擊垮,反而創造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人生輝煌。

沒有雙腿,他用凳子來代替雙腿,學會了一步一步“走路”,沒有右手,他用左手學會了穿衣、吃飯、自理。可是,上完四年級以後,因為身體上的原因,他不得不退學回家。就在自己家裏,他卻通過自學,將小學到中學的課程全部學完,用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斷地挑戰著自己,充實著自己。

父母的漸漸老去,使他明白了自己也要掙錢養家了。他十分喜歡寫作,因此利用自己的這個優勢,在隨後的日子裏,僅用了5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敲打出了一部長達20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當身體還剩下1/4時》。隨後在很短的時間裏,這部小說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因此就有了中國版的保爾。張海迪為他的這部書題詞:“願你更加頑強勇敢,鍛造更加堅韌的生命品質。”

一個身殘誌堅的孩子,用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勇敢地走過了人生的坎坷之路。段雲球的人生是苦澀的,因為他沒有健全的四肢,隻有一支左胳膊;可是他卻用自己這四分之一的身體,創造出了甜蜜的生活瓊漿,使他再也感覺不到自己生命中的那份苦澀。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短處與優點往往是並存的。因此,一個成功之人,往往會接納自己的缺點,去發揮自己的優點,懂得把劣勢轉化為優勢,這樣就會把酸檸檬變成了一個甜檸檬。

心理專家也給出了我們幾點好的建議方法,教會我們如何去欣賞自己,發揮自身優勢:

正視並接納自己的缺點

生活中時刻充滿了挑戰,每個人身上也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缺點與毛病,當所有的這些都無法逃避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正視它、接納它,尤其是麵對著自身無法改變的缺點的時候,更要學會接納自己。其實缺點本身並不可怕,隻要自己有一個正確的看法,缺點也許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在麵對現實的時候,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就能把自己的缺點縮小,這樣就能輕裝上陣,輕鬆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

縮小缺點,找到自身優勢

把自己的缺點縮小的同時,我們還要去充分發掘自身的優勢所在,學會揚長避短。利用優勢去解決困難,度過難關。不要懼怕生活中的各種不幸,往往在麵對不幸的過程中,會不斷地使我們的優點得到鍛煉與發揮,進而從經驗當中不斷地去充實自己,增強自己的實力,不斷挖掘並培養新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