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六 章 2
瓦拉赫效應:
找準自己的最佳智能點
奧托 瓦拉赫——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的成才之路告訴了我們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要找準自己的最佳智能點。
上初中的時候,瓦拉赫的父母幫他選擇了文學的道路,一個和化學毫不相關的專業,父母希望他將來能夠成為一名作家,可是一個學期後,老師給出的結論是:“……難於造就成文學之才。”父母於是又讓瓦拉赫去學習油畫,然而,他再次讓父母失望了,他的油畫全班倒數第一。麵對這樣一個學生,老師們大都束手無策,紛紛認為他是個笨學生,無論學什麼都學不好。就在大家對他失望萬分之時,他的化學老師卻站出來說:“我覺得這孩子做事一絲不苟,具有很好的做化學實驗的品質,讓他改學化學吧。”
就這樣,拉瓦赫來到了化學的王國,他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這位文學世界不可造就之才,後來竟被化學界公認為“前途無量”的高材生。
拉瓦赫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每個孩子也好,成人也罷,都有著屬於自己得天獨厚的資質,隻要我們善於發現能夠發揮自己潛質的方向,加之合理有效的學習,就勢必會取得好的成績,於是後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拉瓦赫效應”。
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天才”與“笨蛋”的區別。任何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特長,也許我們隻不過尚未發現自己的潛質而已。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事實研究發現:一個人隻能從自己的優勢而非劣勢中取得成功,一個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最佳智能點,並使其充分發揮的時候,就會取得驚人的成績。
大劉大學時,學的專業是市場營銷,而他的興趣點以及特長也在此。所以,畢業後他義無反顧地應聘到一家公司,負責公司的市場拓展和開發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他在公司僅工作了一年,就得到了公司管理層的重用,並且憑借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很快成為公司的骨幹之一,單位同事和領導都對他另眼相看。
一年後公司管理層認為他是一個出色的人才,於是便把他提升到總經辦,負責全公司的管理工作。大劉知道後很高興,他認為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雖然在市場的開發和拓展上,但能夠坐上管理層的工作無疑擁有更大的發展,更多的提升空間,於是,他高高興興地開始了管理層的工作。
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事情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順利。自己不僅被巨大的工作壓力壓得筋疲力盡,而且漸漸地下屬也有些不喜歡他,領導更是開始懷疑起了他的工作能力……無奈之下,他隻能辭掉這份工作,繼續做自己原本擅長的市場開發。
從這個片段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劉在後期的工作中,之所以遇到各種問題,並且不能很好地勝任此項工作,並不是他不夠努力,也並不是他的工作態度不夠認真,而是他本身的最佳智能點和特長就不在此,他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必然隻能讓自己陷入尷尬的窘境。而這正是拉瓦赫效應所折射出的觀點。
瓦拉赫效應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世間總有一條路適合你”。一個人在這個領域做得不好,並不代表他在其他的領域也做得不出色。當我們不小心鑽進了一條“死胡同”的時候,要及時地掉轉方向,這條路行不通,那就立馬去尋求下一個出口。不要在這個“死胡同”裏過多地浪費時間,懂得及時回頭,掉轉方向去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要善於發現自我,勇於開發自我,就一定能夠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中取得成績。
瓦拉赫效應產生的意義是積極的,那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正確運用它呢?具體方法如下:
客觀地認識自己
感受自我是伴隨著自我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一種表現,它有助於更加透徹地自己了解自己。比如:選擇一個閑暇的下午,靜靜地一個人待在家,桌邊放一杯綠茶,放鬆自己的心情,然後開始一個人的思考。思考自己最近經曆過的事情,哪些事情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特長,而哪些又是自己極其欠缺的一方麵。在這些參差不齊的優缺點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去發揮自己的特長,用自己的長處來彌補一些短處……
經常找機會來進行自我感受,就會越來越客觀而全麵地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之後,才會懂得如何去發揮自己的特長而成就一番事業。
發展、完善自我
世間萬物時時刻刻都在發展變化著,我們人類也不例外,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這就需要不斷地去發展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就是根據時代潮流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充實自己,積極地挑戰自己,從而為自己找準最佳的智能點。全麵發展、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都將更加有利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
紫格尼克效應:
告別完美主義,消除精神壓力
生活中,總有一些完美主義者,期待著任何事情都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即使有些時候個人的能力有限,或是客觀的條件不具備,可他們仍要固執地不忍放手,懷抱最後一絲希望,祈禱結局能如己所願。心理專家將這種力圖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的心理傾向,叫做“自圓心理”。
這種“自圓心理”,又叫“茲格尼克效應”,具體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已經完成的工作或是事情很容易忘記,因為自己心中的“完成欲”已經得到了滿足,而對那些沒有完成的事情終日耿耿於懷,總希望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就好像是有人讓你在紙上畫一個圓,在即將交接處留出一小塊空白。等你再回頭去看這個並不完美的圓時,肯定會有衝動把這段沒有連接上的地方補上,你認為隻有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圓圈。
這種自圓心理猶如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激勵人們不斷地去完善某件殘缺的事情,將事情最終完成,可是另一方麵,自圓心理容易讓人走進“死胡同”。因為害怕這種不良結局的出現,於是找到各種理由,就是想把事情完成,給自己一個交代,可是卻沒有考慮到現實中的各種客觀因素,以至於自己陷得太深,不能自拔。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著:
周剛在一家大型文化傳媒公司上班,因為業績突出,被提拔為部門主管。這大大提高了周剛的自信,做工作更加追求事事完備。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公司遭遇了經濟危機,近來公司的效益一直在走下坡路,有些員工已經提前被老板解雇,還有一些已經主動辭退,另謀出路了,但是周剛卻一直沒有動靜。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也很是為他擔心,都勸他也及早辭職,換家公司。因為依周剛各方麵的實力來講,換一份更好的工作,問題不是很大。
每當遇上有人勸說他及早離開這家公司,周剛卻總是說:“我的部門年輕人多,經驗不夠,我放心不下,趁著現在還是想多帶帶他們,讓他們盡快熟悉業務,而且最近我手頭上還有幾個正在洽談中的訂單沒有簽,等合同簽訂完了再走也不晚。”就這樣,周剛一直沒走,雖然走掉的同事有的找到了不錯的新工作,即使羨慕,但固執的他還是堅持留在了這家公司。
周剛說的也是實話,因為手頭上有幾個大單子,一直沒有簽下來,這讓他心存不甘。這幾筆大生意,他已經跟進了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多的心思,所以他一心想把單子能夠簽下來,看到這樣的結局,他才能夠心安。這樣,再去提出辭職的話,在公司裏工作的這兩年就會事事圓滿了,到那時候再走也不晚。
可是他偏偏沒有看清眼前的嚴峻形勢,一方麵經濟危機的原因,另一方麵,先前他部門的幾個得力職員已經都辭職了,這樣兩方麵的因素加在一起,周剛手上的這幾個大單子,已經很難簽下來了。即使他每天拚命打電話,找朋友幫忙,可是事情還是不隨人願。這一直沒有著落的合同,現在把周剛困擾得每天都睡不好覺,神經緊張,茶飯不思。就這樣,沒撐多久,合同還是沒有簽下來,周剛自己的身體卻垮掉了,住進了醫院。
由此可見,周剛屬於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在這樣一種心理的驅動下,做事考慮不周,不但把自己的大把時間浪費掉了,而且還把自己的健康也搭進去了,結果得不償失。
“茲格尼克效應”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完全不必過分地去苛求自己,一定要把事情盡善盡美才罷休。仍然像畫圓圈一樣,畫圓了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已經盡力了,圓還是沒有畫得很好話,我們也大可不必心懷不安,更不要回頭再去看它。因為有些時候,付出與收獲並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及時抽身而退,把時間與精力放在自己能夠做得更好的事情上,這樣同樣也是很有意義的。
所以,在有些時候,要讓自己學會告別完美主義,消除自己精神上的壓力,這樣才會在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做得更好。因為有時候殘缺也是另一種美,就像沒有雙臂的維納斯一樣,同樣可以贏得世人的讚美。
消除“自圓心理”的方法很多,不妨試試下麵的兩點:
認清自己的內在潛力
“量力而行”講的是我們要根據個人的能力來做事情,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做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就要及時抽身而退,不要為了追求完美,高估自己的潛在能力而盲目堅持,這實際上是一種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將事情劃分輕重緩急來完成
把自己手頭上的事情分出輕重緩急,比如可以分為:最重要的,次重要的,不重要的。然後再一件一件地去完成,這樣的話,即使有些不能完成,但是卻一定會有一件能夠完成得很好,這樣我們的心理就比較容易平衡了。心理平衡之後,就容易放下精神上的壓力與負擔。
手表定理:
太多選擇會讓自己無所適從
手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了,帶上它,我們便可以隨時隨地地把握準確的時間,在相應的時間段裏去完成相應的事情。可是如果你同時擁有兩塊手表,且顯示的時間各不相同,那此時的你應該怎麼辦呢?這種現象反映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定理——手表定理,它的起源與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相關:
在森林中,住著一群猴子,他們每天的生活簡單而快樂。可是,有一天,一群遊客的到來打破了它們原本平靜的生活。在這群猴子當中,有一隻小猴子無意之中撿到了遊客落下的一塊手表,聰明的小猴子不久之後便明白了這塊圓東西的奧秘,原來它是可以指示時間的。後來,這個消息便傳開了,所有的猴子都向那隻小猴子來詢問時間,於是小猴子成為了明星,因為它掌握著這個猴群的作息時間,也因此當選了猴王。
後來,這隻小猴子又撿到了另外兩塊手表,其中一隻還可以放音樂。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當了猴王的小猴子卻犯難了,每塊手表顯示的時間都不一樣,這樣每次大家來詢問時間的時候,它反而不知道該按照哪塊手邊顯示的時間來下達命令了。
這僅僅是一個小寓言故事而已,但是它卻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隻有樹立一個價值標準,遵循一個行為準則,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才能從容自如,有條不紊。相反,如果你的生活中常常有兩個甚至多個價值標準,那麼你的生活將會毫無章法可循,進而讓自己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