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秀才”,該做“兵”時且做“兵”
張先生在原來的公司是骨幹,做的時間又久,一直深受原來老板的器重。但後來公司轉由另外一個老板經手,他受到了冷落,最後隻能自己選擇離開。離開後,他去了另外一家公司。雖然職位也不低,他的年齡也稍長一些,可地位就完全變了。他不再是骨幹和資曆較深的老員工,而隻不過是一個剛上任的新人而已。但對於這一點,張先生並沒認識到。
在新的公司,他同樣像在以前的公司一樣做事、說話,經常會以自己的職位壓人,什麼事情更是想著讓周圍的人圍著自己轉。例如,公司有個習慣,每到“十一”這樣的長假,會組織相關管理人員一起出去旅遊。那次“十一”,他們組織去“野外攀岩”。可張先生倒好,自己不去就算了,拒絕的理由竟然是:“我不喜歡攀岩,建議公司改成其他的項目去玩。”雖然他說的話似乎並不是刻意強調要按照他的來,但還是掃了大家的興致,大家都覺得他是個怪人。
於是,一次又一次這種和新公司的規章製度以及為人處世等多方麵格格不入的做法,不僅讓那些和他同級別的同事看不順眼,就連他的下屬也看他不順眼。這讓他在後來的工作中,經常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張先生在新的公司,之所以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是他的能力有限嗎?還是他真的落伍了,工作做不好?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都不是,關鍵是他還生搬硬套地將在原來公司的那一套拿到新公司裏,試圖讓周圍的人去適應自己。而自己呢,卻不懂得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更不懂得該做兵的時候就做兵的道理。
對於張先生的做法,這裏將其比喻成“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狀況。“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其實是一句流傳已久的哲理,雖然心理學上沒有給其真正定義為某種效應,但卻可以很好地揭示出一些心理現象和道理。可以總結為:為了更好地適應周遭的環境,以便可以很好地與周圍人相處、打交道,人們到了新的環境,就要學會適應,遇見不同類型的人,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事實上,這會更利於自己掌握主動權。
此現象主要警示我們的是:不管你曾經的地位多麼顯赫,也不管你曾經創下過多少輝煌,當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去了一個新的環境,或者遇到了一群新的人時,都不能等待著對方適應自己,而應讓自己融入新的陣營中,尋找新的位置,用對方的方式與之交往。這樣做,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喜歡,也更容易贏得人心。
那些聰明的成功人往往都能做到此點。例如,有些專家去民工群體中進行調研的時候,經常會和民工一樣生活,說著民工般的話,結果這反而更受民工歡迎,最終他們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即使你是“秀才”該做兵的時候也要做兵呢?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想法不同,價值觀不同,所處的環境、立場不同,彼此間的認知會有所不同。你認為對的,對方不一定就覺得是對的。你覺得合理的東西,可能在新的環境中,人家便覺得你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如果“秀才”不去適應“兵”的環境,不去用“兵”的語言和對方對話,勢必會產生矛盾。那麼,在兵的環境中,隻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自己感受其苦了。
因此,要及時地調節自己,讓自己能夠適應新的人、新的群體、新的環境。這樣更容易博得周圍人的喜歡和愛戴,也更容易贏得人心。但要做到這一點,也要掌握方法。具體如下:
遇到什麼“兵”,就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對付
老人們經常說:“什麼樣的人什麼待承。”這雖然聽上去有些粗俗,但卻有一定的道理。在人際關係中,你要想讓對方更加心甘情願地受你影響、受你左右,對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對那些地痞或者小混混這類服硬不服理的人,遇上了就沒必要講理,該閃開的時候閃開,該施橫的時候要施橫。但倘若遇到那種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人,那麼你最好也不要誇誇其談,隻要適當地和其交談就好。而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在教學中經常講究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在多數時候,你都能夠做到這一點,相信你掌控、駕馭對方的時候一定是多的。
遇到難纏的“兵”,你也可以“裝傻充愣”
生活中,盡管每個人都想著盡量去適應周遭的人,但總避免不了會遇到那一小撮難纏的主。例如,有的人就是不和你講理。再比如,有的人就是理虧,也要一意孤行。
對於這類人,你也便可以運用他們的語言去對付他們,可以故意裝作不知道,聽不懂,讓其在於你溝通的時候,產生挫敗感,並激發他的火氣。而當他發火的時候,你便掌握了主動權。因為對於發脾氣的人而言,不管他多有理,他一發火便理虧了。此外,即使他並不發火而裝作隱忍,多數時候也會因為被攪亂了思維,在不知不覺中甘拜下風。
·馭心術法則·
不管你曾經的地位多麼顯赫,也不管你曾經創下過多少輝煌,當你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去了一個新的環境,或者遇到了一群新的人時,都不能等待著對方適應自己,而應讓自己融入新的陣營中,尋找新的位置,用對方的方式與之交往,這樣更容易得到周圍人的喜歡,也更容易贏得人心。
身體語言密碼:
言行舉止也可能出賣他的心
在一個飯店裏,老板正在忙碌著,房間裏有幾桌客人正在吃飯。一名客人吃完飯後,發現自己沒有帶錢包。於是,他沉思了一會,走到老板麵前說:“我臨出門的時候,忘了帶錢包,如果老板允許的話,我改日就送過來。”老板看了看年輕人,連忙說:“好的,好的……”他還恭敬地把這個人送出了門口。
老板和客人的對話,恰巧被一個遊手好閑的無賴看在眼裏,無賴似乎有了什麼賊想法。於是,幾天後,這個無賴也走進了這家飯店,並要了幾樣酒菜。酒足飯飽之後,他裝模作樣地摸摸口袋,對老板說:“我今天出門忘了帶錢,改日送過來吧。”
無賴本以為老板也會像對待先前的客人那樣對待自己,可令他沒想到的是,老板不僅沒有客氣地答應他,還兩眼一閉,硬狠狠地說什麼也不肯讓無賴走出店門。無賴質問老板:“為什麼前幾日那人可以賒賬,而我卻不行?”
老板回答說:“那人吃飯斯斯文文,看他的言行舉止就是個有身份的人。他又怎麼會因為這些吃飯的小錢,來跟我耍賴呢。而你筷子在身上亂蹭,吃起飯來狼吞虎咽,邊吃還邊把一隻腳放在旁邊的椅子上。喝酒時的動作更是誇張,脖子上的青筋暴出。看你這德行就知道,你就是故意來混飯吃的。我今天讓你走了,你什麼時候才會送錢來?” 這個無賴被飯店老板說得啞口無言,隻得把衣物留下做抵押,狼狽離開。
從這個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賴之所以沒有成功地說服老板答應他,關鍵就是他的言行舉止暴露了他的身份。而老板呢,無疑聰明地從他的言行舉止中透視出他內心的歪想法、鬼主意。
這個生活場景,讓人們不得不想到心理學中的身體語言密碼。因為老板正是通過正確地解讀身體語言所蘊含的豐富信息,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所謂身體語言,又被稱作肢體語言,是一種非語言符號。它主要強調的是:人的言行舉止,大到舉手投足、身體運動,小到目光、麵部表情等,有時候往往更能說明一個人的內心變化。
正因為人們的身體語言能夠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所以要想更深刻、更詳實、更準確地了解一個人,不僅要聽他所說的,看他所做的,更要善於從他的身體語言、言行舉止中去觀察。這樣做,更容易探索他人內心秘密,也更容易準確掌握他人,為自己服務。
之所以說要借助於身體語言去掌控他人,是因為受到自身的利益、名譽、功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雖然嘴上說他會如何如何,但心裏有時可能並不是這麼想的,即出現了口是心非的現象。
於是,那些聰明的人為了很好地避免自己被這種現象欺騙,就會在身體語言上去尋找破綻。因為他們知道,身體語言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多數時候會不受自身控製。也就是說,人們雖然在語言上可以偽裝自己,但其肢體語言卻不會偽裝。通過觀察、了解掌握這些身體語言,人們便能判斷出他人的舉止和想法,從而避免被別人的表麵之辭所迷惑誤導,進而更有效地掌控對方。
對於身體語言表達人們內心真實舉動的例子,並不罕見。例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做了虧心事的人總顯得心神不寧、六神無主或鬼鬼祟祟;聽到好消息時,人們的臉上總要露出笑容;聽到批評時,臉色總會顯得很不自然;發怒時,總要青筋暴起,或雙拳緊握、咬牙切齒……這些例子說明,通過觀察人們的身體語言,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人們的心思。
所以,現實生活中,了解對方、掌控對方、左右對方,首先就要了解對方的肢體語言。要知道,別人所表現出來的身體語言,可能隨處都會幫你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掌握相關的身體語言。具體而言如下:
表示不感興趣的肢體語言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對某些事情不感興趣,或者感到枯燥的時候,盡管嘴上可能同意或者答應了,但在行為舉動上可能就會下意識地流露出一些不情願的行為。例如,可能不像先前那般願意講話,可能表情有些僵硬,也可能是一隻手支撐著下巴,有些無可奈何的樣子,嚴重時甚至出現打瞌睡等行為……事實上,這些肢體語言都能表現出他對你說話的內容不感興趣。
此外,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受:當自己厭煩某件事情的時候,在聽別人說話或者看別人做事情的時候,可能要麼會低著頭做自己的事情,要麼會接著看書、看報,再或者二郎腿一蹺,雙臂交叉,眼睛不住地盯視別處。
既然自己在聽到不感興趣的話題時,都會表現得不耐煩或者不屑一顧,那麼其他人同樣也會如此。所以,根據這些現象,你便足可以判斷出對方是否感興趣做某事。而當知道對方不感興趣的時候,你就要想方設法地從另外一個角度讓他提起興趣,然後再想辦法影響他。
表示不排斥你,對你說的話感興趣的肢體語言
我們有時還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對某件事感興趣,或者對某個人感興趣的時候,在他講話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兩眼放光似地注視著對方,有時身子還會前傾,並且在聽的過程中,還會不時地作出點回應。這些都是表示感興趣的舉動。
此外,當你讓某人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如果他對你說的這件事情感興趣的話,通常會立刻改變原本的姿勢,轉而投入到你所說的事情。例如,他正在看報紙呢,可能就會放下手中的報紙。再比如,他手上正忙些東西呢,便可能放下手頭的事情。
而當你通過對方的這些舉動,判斷出他對你所說的、所做的感興趣的時候,你再要求他們去做,他們一定會心甘情願。
·馭心術法則·
身體語言通常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多數時候會不受自身控製。也就是說,人們雖然在語言上可以偽裝自己,但其肢體語言卻不會偽裝。通過觀察、了解、掌握這些身體語言,人們便能判斷出他人的舉止和想法,從而避免被別人的表麵之辭所迷惑誤導,進而更有效地掌控對方。
聽出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