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方的話語中透視其心理變化
小蕙是個家具店的店員。一天早晨,她剛上班,就來了一名顧客。她立刻熱情地前去打招呼:“先生您好,您有什麼需要嗎?”對方沒有正麵回答她,隻是說自己前來看看。小惠聽後,立刻微笑著說:“那好,您慢慢看。如果有什麼需要的,您可以和我講。”結果,這名前來購買家具的客戶,不僅沒有買家具的意向,反而讓她介紹不同風格的家具。在她介紹完後,對方沒有說中意那款,也無意購買。
小惠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出一些言外之音。她忽然覺得,這很有可能是“同行內的探子”。想到這,她也便謹慎起來,詢問對方:“那您想選擇什麼風格的家具呢?”對方支吾了半天,也沒說出具體的風格,隻是無奈地看似自言自語道:“這裏怎麼沒有我喜歡的風格呢!”他還對小惠說:“你能簡單地給我報一下這些家具的價格嗎?我好比較著選擇。”
此話一出,小惠更加堅定自己的判斷:對方根本不是買家具的顧客,而是一個同行的探子。於是,她說道:“如果您不知道該買什麼風格的家具的話,我可以根據您的性格以及喜好,給您一點建議。”她的話語中盡是周到的熱情,但卻沒告訴對方一句相關家具的價格。幾個回合後,對方見從小惠的口中得不到什麼有用的信息,便隻能無奈地離開。
從這段場景中,我們不難發現,小惠之所以成功地避免了對方的掌控,沒有讓對方得到任何關於家具店行情的事情,關鍵就在於她懂得洞悉人心,能夠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出點弦外之音,進而讓自己避免遭到別人的暗算。
聽出點弦外之音,此話雖然並不能算是心理學上的什麼定理、效應,但事實上卻隸屬於心理學中的一個身體語言的分支,並且能很好地幫助人們透視出他人的內心世界。
正因為它具有透視心靈的功能,可以總結為:人們在與對方的對話中,如果能夠提高警惕,並且專注於對話中,從對方的話語中,你往往能看出他的內心世界,以及內心的真實想法。而當我們自己能夠透視出對方的真實想法以及心理變化時,那麼,我們不僅不會遭到對方的左右和掌控,反而還會因此能及時地掌控對方,轉而駕馭其朝著自己所設想的方向發展。
之所以說從對方的話語中往往能看出他的真實想法,是因為多數時候,人們講話的時候往往帶有一定的目的,也可以理解為:正因為有了目的,彼此間的對話才有了可能性,也才有了意義。例如,病人想與醫生對話,多數時候是為了詢問病情。再比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除了一些特定場合下的問候外,大多數時候真正目的還是學習。
而正是因為每個人講話的目的不同,所以內心在組織一次對話時的傾向性也不同,談論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而當你認真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往往能及時地捕捉到這些信息,進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為別人所用。
要知道,即使對方再竭盡全力地試圖掩蓋他們內心的真實目的以及想法,他最終的落腳點還是一樣地會向他的目的靠近。隻要你能夠認真地聆聽,就能從對方的話語中聽出弦外之音,了解到對方的真實目的。例如,學生與老師對話,如果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他談論的時候就會傾向於如何提高成績,要是談論班級誰表現不好,多半會在話語中透露出除了學習之外的一些事情。
知道了別人的真實想法以及目的,我們不僅可以避免自己遭到別人的暗算和操控,反而能夠影響和駕馭對方。而要做到這一點,同樣需要相關的方法。具體如下:
專心傾聽,能動理解
要想知道對方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暗示,關鍵就是在與對方的交談中,要專心傾聽。也就是說,你要善於傾聽對方的陳述。因為對方說得越多,漏洞疑點也越多,而這無疑是讓你了解他、掌控他的最佳時機。
同時,在專心傾聽的基礎上,還要讓自己保持一個能動的理解。在傾聽的過程中,不僅要用耳,而且要用全部身心,不僅是對聲音的吸收,更是對意義的理解。隻有這樣,你才能掌控場上的主動權,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目的,進而及時采取措施,展開下一步的行動。
不要拘泥於方式,而應注意內容
一般來說,談話方式和談話內容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內在聯係。但由於有的人不願意將自己的話語內容直接被別人聽出來,所以,經常會采取一些婉轉、隱蔽性的話語,旁敲側擊。
到這時候,就更需要在傾聽對方談話的時候,要做到不拘泥於方式,而應注意內容。隻有這樣,才更能抓住事情的關鍵、話語的重點,進而了解對方的心思。
·馭心術法則·
每個人講話時的目的不同,所以內心組織一次對話時的傾向性也不同,談論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而當你認真聽對方說話的時候,往往便能及時地捕捉到這些信息,進而可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為別人所用。
鏡子原理:
承諾的態度是“說話算話”的鏡子
張輝的女兒已經上大四,馬上就畢業了。所以,一心想讓女兒進入國企工作的張輝,早早地便開始活動起來。他先是找自己的那些老同學,隨後又找到那些和自己關係不錯的熟人,一門心思地想在女兒畢業前把她的工作安排好,可一直沒辦成。
後來,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他結識了一個企業的領導。酒桌上大家都相互敬酒,便熟悉起來。經過交談,他發現對方所在的企業雖然不是什麼國企,但也是大型企業,也不錯。
於是,他便想借著酒席上的攀談,能夠讓對方幫女兒安排個好一點的工作。就這樣,他頻頻地向對方舉杯,兩個人喝得幾乎半醉了,他便提到了女兒工作的事情。對方倒是個爽快人,雖然沒有直接答應,但也點頭了,並先幹為敬地喝了一杯。見狀,張輝開始暗暗地高興起來。回到家後,他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家裏人,家裏人也都非常高興。
可這件事情過去大半個月後,張輝見對方仍然沒什麼舉動,便借助打電話問候對方的名義,提起了此事。結果,對方不僅沒有任何歉意,還說自己不記得有這回事情,不記得曾經做過這樣的承諾。隨後還補充一句,如果在酒桌上自己真說過這樣的話,那麼請見諒,可能是自己酒後失言。
張輝為什麼沒能夠成功地掌控那位領導,為自己辦理女兒工作的事情?是對方太狡猾,還是對方真的就不夠誠信,說過的話都能背信棄義?事實上,從整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問題的關鍵不是對方如何,而是張輝自己沒看清對方是否真的答應他幫他辦這件事情。要知道,當時大家都在酒桌上,本來有些話可能就是酒後無心的應付,加之對方又沒直接答應他,隻是點頭,這能代表什麼啊。所以說,張輝與其責怪對方的不仗義,不如說是自己太過大意,沒分清場上的狀況。
張輝的做法,讓我們想起心理學中的鏡子原理。所謂鏡子原理,簡單說就是人對事物得到的任何認識(理論)都是一種“鏡像”。從人際關係上講,就是聽者對說者語言所表達的意思的理解也是一種“鏡像”。可以總結為:人的言行舉止有時會像一麵鏡子,能折射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而當對方在做出承諾時,是否真的要履行這個承諾和不履行這個承諾,也會像鏡子一樣反映在他的態度上。
鏡子原理給我們揭示出的道理就是:在與人合作或者求人辦事情的過程中,即使對方答應你,他在日後也不一定都會實行。但對方有這種不履行承諾的行為,在答應的過程中,並不是毫無征兆的。事實上,從他答應這件事情的態度以及行為舉動上,便能夠看出他日後是否真的會履行此承諾。
對於那些聰明的人而言,他們無疑都懂得運用此策略。例如,易峰負責公司的招聘事宜。在招聘過程中,經過層層選拔剩下兩名應聘者,他們各方麵條件都很優秀,唯一的不同是一個有兩年的工作經驗,一個是剛畢業的應屆生。
在最後的選拔中,易峰問了雙方同一個問題:“有沒有足夠的信心,做好這份工作?”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應聘者,可能是不想直接回答這樣的問題,所以一直繞著說了很多,也沒回答。但那名應屆畢業生呢,什麼都沒說,隻是斬釘截鐵地答道:“我能。”
根據最後一個問題,易峰錄用了應屆畢業生,同時對方也真的不負眾望,工作做得很出色,為公司創造了不少利益。後來,易峰在提到這件事情的時候曾說:“我之所以錄用他,就是因為他的態度告訴我,他可以做好,並且堅信能夠做好。”
同事們都說易峰是聰明的,說他僅僅通過回答問題時的態度,就能判斷對方是個人才。事實上,我們從中不難發現,其實易峰運用的方法正是心理學中的鏡子原理。
那麼,為什麼隻要從對方的態度上就能看到他是否說話算話呢?這是因為,如果對方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幫你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準備日後真正行動,那麼他在答應的過程中,態度上首先會因為誠懇而表現得毫不猶豫、直截了當,也可能會因此詢問相關事情的細節以及內容等,以便為自己日後的行動做準備。
所以說,在求助對方的時候,就是對方答應為你辦事情了,在他答應的過程中,你也應該仔細觀察他的態度。因為承諾那一刻的態度,往往能夠看出對方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也是日後決定他的行為是否積極的明亮鏡子。就像“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一樣,對方的態度也是行為的窗口。那麼,該如何觀察別人對自己做的承諾是否會積極履行呢?這就要掌握方法,具體如下:
正麵積極態度下做出的承諾,更易於日後完成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當一個人在答應你的過程中,如果是在意識清晰、頭腦清楚的情況下做出的真誠、急切、發自內心深處的承諾,那麼他在日後,往往對承諾給你的事情印象深刻,進而促使自己去積極地完成。
相反,倘若他是在順從、隨意、模糊等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搞不明白頭緒的情況下做出的,那麼日後他對這件事情的記憶可能就不會那麼深刻,也不會表現地得很積極。如果此時再來點其他事情的幹擾,那麼他為你做這事情的幾率可能就會大大下降。
外在環境因素也可能會是承諾時的鏡子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事實上都離不開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在觀察對方做出承諾的態度時,同樣需要考慮到外在環境因素的幹擾。
這就告訴我們,在請求對方幫你辦事情,或者讓對方按照你的意思做事情的過程中,要善於尋找那些他可能會感到輕鬆、活潑、自由等的場合,或者是人多的場合,委婉地去說。因為這時候人的情緒是高興的、興奮的,對周圍的信息往往也容易接收,進而在答應你之後,表現得更加主動。況且人多的時候,旁人可以給你做一個很好的旁證,進而可以在無形中監督對方的履行行為。
相反,對於非正式、不重要的場合,特別是你們私人之間交易、允諾的時候,這種承諾便可能被打破,進而出現違背諾言、有失信譽、言行不一的負麵舉動,給你帶來沒必要的麻煩。
·馭心術法則·
如果對方是真心實意地想要幫你完成一件事情,或者準備日後真正行動,那麼他在答應的過程中,態度上首先會因為誠懇而表現得毫不猶豫、直截了當,也可能會因此詢問相關事情的細節以及內容等,以便為自己日後的行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