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很奇特,太陽竟然未被射落,也未被射死,果然按照人們的心願一分為二,為人間造福。

(九)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乃婚姻之神。

唐朝時候,有一個叫韋固的人。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裏。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 一位老人席地而坐, 正在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老人的身邊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地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

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

韋固聽了更加好奇,就再問:“那你袋子裏的那些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係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係,便定終身。”這便是流傳千古的俗語“千裏姻緣一線牽”的來曆。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再問老人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緊隨其後。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3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麵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裏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家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她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家奴近身上前,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掉。當韋固轉頭要找那老人算賬時,卻也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14年過去了,這時韋固已經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隻是眉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嶽父說:“為什麼她的眉間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14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姆陳氏抱著幼兒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地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隻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

韋固越聽越愣,14年前的那段往事馬上浮現在他的腦海裏。他想:難道她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殺的小女孩?於是便很緊張地追問說:“那保姆是不是一個盲婦?”

刺史看到女婿的臉色有變,且問得蹊蹺,便反問韋固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韋固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

過了好一會兒韋固才平靜下來,然後把14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事,全盤托出。刺史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姻緣真的是由天上神靈做主的。由此夫婦二人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美滿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係上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月老在民間有廣泛的影響,成了“媒人”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

(十)月光娘娘

嫦娥奔月的傳說盡人皆知。

嫦娥,原名恒娥,至漢代,因文帝名恒,避諱改作姮娥,繼而又改稱嫦娥。故“嫦娥”之名出現很晚。她的名稱很多,如素娥、月娥、仙娥、月主、月王、月姊……等。

嫦娥,後羿的妻子,美貌非凡。傳說後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裏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後世的人們抬頭仰望星空月宮,逐漸增加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因此,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便流傳開來。其中比較流行的一種傳說如下:

相傳,遠古的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10個太陽。惡毒的日火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幹,百獸絕跡。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9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但有一個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長生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隻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裏,不料被逄蒙看到了。3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麵、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嫦娥居住在廣寒宮,因此又稱其為月光娘娘、月光菩薩、太陰皇後、月姑等等。廣寒宮內,既有香飄滿枝的桂樹,又有搗藥不輟的玉兔。它們一起陪伴著嫦娥。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但可以確定大約在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尚未普遍。到了唐代,中秋賞月頗為盛行。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引自《東京夢華錄》)。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製,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民間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唐宋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頗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另外,浙江的觀潮、洗井節,安徽的堆寶塔,雲南的拜月,潮汕的蕩秋千,晉江的燒塔仔,苗族的跳月,香港的舞火龍,以及台灣的托球舞……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上,按本地的習俗祭月祈拜。

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而在其他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也頗具盛名,它們都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麒麟等猛獸,有的騎著孑L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頜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遙望皎潔月色,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最後以蘇東坡的著名詞句來結束本篇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十一)八 仙

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我國曆史上曾經有過各種各樣的八仙,漢代有“淮南八仙”,晉代有“蜀中八仙”,唐代有“飲中八仙”。這些都不是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八仙。通常所說的八仙指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這是一組特殊的仙人群體,他們的組合,大約形成於宋、元,這型於明代中葉。在明代之前,八仙的構成還不是很穩定。

《東遊記》第四十六回、第五十六回再次詳細地描寫了八仙過海鬧龍宮的情景,大體情節與無名氏雜劇相仿。不過,小說將八仙赴白雲仙長牡丹會改為赴王母娘娘的蟋桃會,渲染了八仙距龍王的驚險場麵,還將呂洞濱舉火燒海、四海龍王水淹八仙、八仙推泰山填海等激戰寫得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民間傳說中的“八仙過海”更是有聲有色:有一年的三月十五,白雲仙長請八仙及五聖到蓬萊仙島赴宴,觀看盛開的牡丹。五聖指齊天大聖、通天大聖、攪海大聖、翻江大聖、移山大聖。宴罷,越東海返回,各自炫耀寶貝。被東海龍王之子摩揭知道,奪了藍采和的玉板,又將藍拉下海去。這一下惹怒了其他七仙,呂洞賓率先仗劍與二龍搏鬥,斬了摩揭,傷了龍毒。東海龍王向諸海龍王求救,仍敵不過呂洞賓等。繼而又向水官求援,水官約了天官、地官齊來助戰。五聖站在八仙一邊參戰,兩邊打得如火如荼,不可開交。最後,驚動了如來佛,出麵為雙方調解。此時,八仙群體,正式形成。

這一仙人群體經常遊戲人間,亦濟世救人,打抱不平。他們放蕩不羈,形貌獨特,性格鮮明。他們既是仙,又是人,很有人情味。有男有女,來自各階層。適合富貴貧賤諸種人的興趣,亦文亦諧亦野。八仙原型本來是不同曆史時期有人物或傳說中的人物,各有來頭和獨立的故事,竟然能夠和諧地組合起來,這不能不是封建社會後期仙話創作上的一大奇跡。

由於八仙鬧東海的故整流傳甚廣,所以舊時漁民有一種禁忌:凡是駛船出海,船上絕對不能載有七男一女,以免引起龍王爺的驚恐,從而製造不必要的事端,讓人發生海難。另有的說,這一女就容易被懷疑為“何仙姑”,引起龍王爺或龍太慕子慕色搶親,導致船覆人亡;甚至有的地區禁止婦女下海,說什麼“婦女乘船船要翻,婦女下海海要荒”,其實,這是舊社會借八仙傳說胡亂編造的歧視婦女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