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諸神3
嶽”神進行了新的分封:
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
南嶽為司天大化昭聖帝,
西嶽為金天大利順聖帝,
北嶽為安天大貞玄聖帝,
中嶽為中天大聖崇聖帝。
這種毫不吝嗇的分封使得“五嶽”享受到了“聖帝”的殊榮。與此同時,江、河、淮、濟“四瀆”和東、南、西、北“四海”也被封為王。至此, “五嶽”的顯赫時代來臨。
“五嶽”被封得無以複加之後,到了明代,朱元璋決定撤銷這些封號,一概稱某某之神,“五嶽”神的分封從此告一段落。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朱元璋對神不感興趣,隻是他感到利用“五嶽”的潛力已經不大,便把分封的精力投放到城隍神那裏去了。
(十七)城 隍
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和護城河。城牆簡稱“城”,護城河簡稱池,因而城市也被稱作“城池”。城牆和護城河,就是城隍。
將產生於城牆和護城河的城市保護神稱為“城隍”並立祠祭祀,則並不很早。唐代的城隍神,除捍衛城市這一最基本的職能外,還有其他許多方麵的職能。因為,若是天下安寧,無攻城略地之事,水火之災,也不會太多,所以,城隍所行使的職能,常常是主管生人亡靈、水旱疾疫、賞善罰惡等等,幾乎是對城市和城市中的人實行全方位的保護和管理,儼然是該城市冥間的行政長官。
城隍神在中國民間信仰中由來已久。城隍之神的最早的定名見於《北齊書·慕容儼傳》,慕容儼鎮守郢城的時候,南梁大軍將其圍了個水泄不通,幸得城隍神顯靈,用狂風激浪衝開水路,使北齊軍轉危為安。城隍本是上天之神,後來才變成由人鬼擔當的。
據說,神仙史上的第一任城隍是唐初的龐玉,此人原是隋將,隋煬帝死後歸唐,鎮守越州甚有德政,死後百姓封他做了城隍的神。作為護城神,城隍的故事早在《廣異記》中就可找到,此書說,唐開元年問,渭州刺史韋某在城樓上遇到一個小矮人,身長三尺,身穿紫衣,戴了一頂紅帽子,自稱是本地城隍,前來求見,說黃河神嫌渭州擋了他的路,想把河道橫貫城池,他作為本地城隍,要在五天後與黃河神大戰一場,請韋刺史派兩千精兵前來助戰。韋某答應了這一要求,等到戰事發生,黃河神就被戰敗了,河水真的後退了五六裏路。這時的城隍神還真是為老百姓著想的。唐宋時期,城隍神的信仰流行開來,他的權利也越來越大,不僅守護城池,保障地方治安,而且還負責當地的水旱吉凶、冥問事物。宋代已流行起祭祀城隍的風俗來了。
朱元璋,這位開國帝王一旦看準了城隍的利用價值,便對其進行了毫不吝嗇的封賜。他抓住了這一民間心理,命令屬下說:“城隍神曆代所祀,宜新封爵。”於是,封京都城隍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城隍為“顯聖王”、臨濠城隍為“貞佑王”、太平城隍為“英烈王”、和州城隍為“靈護王”、滁州城隍為“靈佑王”,享受不同等級的俸祿。除了這六個王爵外,所有的府城隍皆封“監察司民城隍威靈公”,正二品;州城隍皆封“監察司民城隍靈佑侯”,正三品;縣城隍皆封“監察司民城隍顯佑伯”,正四品。所謂的“公”、“侯”、“伯”是爵號,是虛銜,而“監察司民,,卻是大權在握的實職。至洪武三年,他整頓祀典,取消諸神的爵稱,城隍也都按照當時的行政建製稱某府某州某縣城隍之神。同時,他又下令仿照各級官府衙門的規模建造城隍廟,嚴格供奉製度。他還號令各級官員走馬上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從而借助人們對當地城隍的信仰來強化各級地方官的地位及其權力。
不過,朱元璋的這一番苦心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明清吏製腐敗,許多老百姓都把對地方官的憤怒遷移到城隍身上。城隍的威信每況愈下,特別是到了《聊齋誌異》中,城隍簡直就成了壞而又壞的反麵角色了。《席方平》篇的城隍收受賄賂,是人間貪官汙吏的形象寫照,他最後與閻王一起被罰是罪有應得;《吳令》篇中的城隍還因為不知體恤百姓而被一個剛直有聲的縣令打了屁股。
(十八)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在民間有很多種傳說。舊時,在家中或婚禮上常懸掛畫有蓬頭笑麵的兩個人。一人持荷花,一人捧圓盒,是取漢語中和(荷)合(盒)兩宇的諧音,寓意和合美好。
傳說和合二仙同時居住在北方的一個小村莊。哥哥叫寒山,弟弟叫拾得。他倆雖不是一母所生,但二人感情特好,賽過親兄弟。兄弟二人共愛著同一個姑娘,但互相都不知道對方深愛此女。一直到哥哥將要結婚時,才知道弟弟也愛這個姑娘。寒山為了弟弟的幸福,遠離了故鄉,來到蘇州楓橋削發為僧。弟弟知道哥哥為了自己的幸福遠離家鄉,就對姑娘說,我不能娶你,我要去找我哥哥。於是,跋山涉水,四處尋找,最後打聽到哥哥的住處。他折了一枝盛開的荷花作為給哥哥的見麵禮,哥哥忙拿著一個盛齋飯的食盒出來迎接。兄弟二人見麵,高興得手舞足蹈。二人決定一起修行,並共同開山立廟為寒山寺。現在,在蘇州的寒山寺內還保存著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兄弟二人的形象和寒山、拾得的名字。
寒山寺是蘇州城西十裏楓橋鎮上的一座古刹。創建於南朝佛教鼎盛的梁武帝時期,迄今已有1500百多年的曆史。最初叫“妙利普明塔寺院”,唐代改稱寒山寺。
另有關於和合二仙的傳說,則先要從怪僧寒山說起。
寒山,因為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岩,而自號“寒山子”。寒山是個怪僧,他常常跑到各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轟他,寒山便哈哈大笑而去。
拾得,剛來到這個世界便被父母遺棄,天台山的一位老和尚把他拾來帶到寺中撫養,並起名叫“拾得”。他在天台國清寺當了小和尚,分配在廚房幹雜活。寒山未入國清寺之前,拾得常把一些剩飯菜送給他吃,二人可謂是貧賤之交。
寒山、拾得圓寂後千年,完全不再是和尚模樣,而是兩位蓬頭笑麵逗人喜愛的孩童形象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
也有傳說唐人名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掛念而哭泣,遂往戰場探親。萬裏之遙,朝發夕回,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睦,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時,複以唐代師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
中國民俗中常以象征諧音雙關來達某種寓意。“和合”一詞有同心和睦、合家團圓,或夫妻和睦,福祿雙全之意。故被世人所喜愛與供奉。
(十九)麻 姑
麻姑是中國傳說中有名的女壽仙,“麻姑獻壽”是民俗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但麻姑的來曆,卻有一些不同說法。
《神仙傳》裏說,有個東海人叫王方平,當過官,精通天文曆法,以後棄官入山修道,成了仙人。王方平有個妹妹叫麻姑,是個漂亮姑娘,年歲十八九,穿著繡花衣服,光耀奪目。她的本事有驚人之處:一是能穿著木鞋在水麵上行走,可與達摩祖師腳踩蘆葉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擲米成丹砂。
還有一種說法,麻姑是十六國時後趙的麻秋之女。麻秋是曆史上有名的殘暴將軍,麻秋抓來許多民夫築城,晝夜不停,隻有淩晨雞叫才能稍稍歇息一會兒。麻姑十分同情這些苦工,就偷偷學雞叫,她一叫,群雞齊鳴,民夫就能早點收工。後來此事讓麻秋知道了,要找女兒算賬,麻姑趕緊逃走,後入山修道成了女仙。
麻姑曾自詡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還說現在的蓬萊水也淺於舊時一半,將來還會變成陸地。滄海變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經過多少萬萬年。麻姑已經見過三次滄桑變化,她該有多大壽命?雖說她長得像個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可她的實際歲數是無法估算的。麻姑做個女壽星當之無愧。民間又傳說王母娘娘三月初三過生日時,舉辦蟠桃盛會,麻姑特在絳珠河畔用靈芝釀酒,獻給王母,這就是所謂“麻姑獻壽”。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為繪畫和工藝品,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鬆;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美酒和佛手。過去給女者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而給男者祝壽則送南極仙翁像。
(二十)福 神
“福”在人們的心目中解釋各有不同。《書·洪範>所謂“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
福,人們認為是福氣,福運。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認為壽、富、貴、安康、多子多孫就是福。世俗傳說歲星能把福降臨人間,歲星即木星。於是福神降臨,它可以把祝福美好帶給虔誠禮拜的人們。
福神起源甚早。有一說:唐代道州出侏儒,曆年選送朝廷為玩物。唐德宗時,道州刺史陽城上任,即廢此例,並拒絕皇帝征選侏儒的要求。道州人深感其恩德,遂祀為福神。傳至宋代民間亦普遍奉祀。到元、明時,陽城又被傳說為漢武帝時人楊成。以後更多異說,或尊天官為福神,或尊懷抱嬰兒之“送子張仙”為福神。幸福長壽為人們所期望,而某些長壽者則成為世俗崇拜的偶像。古代長壽者中,名氣最著者大概要屬彭祖了。
遠古時人們平均壽命不過30來歲,50多歲就算長壽,70歲已經不得了,彭祖大約是很懂得健身術的長壽老人,在當時極為罕見,由於人們誇大渲染,或者幹脆是他自己虛報謊稱年齡,這位壽星老兒逐漸變成了壽年八百。彭祖在民間成了長壽的象征,有壽聯雲:
福祿歡喜,
彭祖無極。
彭祖的大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屢屢出現,如《論語》、《呂氏春秋》、《莊子》、《楚辭·天問》等都提到過他。在古人心目中,彭祖還是一位著名的房中術大師。
福神作為幸福之神,所以才這麼受老百姓的尊敬。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了福氣、福運、福地、福音、福相、福將、福星等等,都和福神連在一起。
(二十一)祿 神
祿,又指官職的俸祿。當然官做得越大,俸祿越豐厚。祿神即祿星,《史記·天官書》雲:“文昌宮……六日司祿。”是說文昌宮的第六星為專門掌握祿之祿星。
道家稱,玉帝命其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事,故又稱“梓潼帝君”、“文昌帝君”。見宋元時所出的《文昌帝君陰騭文》。
四川梓潼縣城北有座七曲山,山上有座著名的文昌宮,當地人又叫它“大廟”。文昌宮供奉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顆星,即鬥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又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