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製度產生以後,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說什麼文昌“職司文武爵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二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明朝末年,張獻忠領兵入川,路過這座文昌宮,他見廟內供奉的是文昌張亞子,便說:“你姓張,咱家也姓張,咱家與你聯了宗吧。”他就把文昌宮改成了“大廟”。“太”與“大”相通,這裏便又被叫做“太廟”了。張獻忠還讓人在廟裏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張獻忠兵敗後,他的這尊坐像被綿州知府搗毀了。

功名利祿是舊時人們所追求的,也是天下讀書人的夢想。封建朝廷用高官厚祿選拔人才為其所用,而這些當了官的讀書人也很實際,除卻滿腦子的孔孟之道,另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以“加官進祿”、“官上加官”、“馬上封侯”、“平升三級”等題材的吉祥圖案在舊時十分流行,頗受人們的歡迎。

祿神常常和福神、喜神、壽神一起,被人們稱為福、祿、壽、喜。是最具代表的吉祥美好祝福。

(二十二)壽 星

壽星,民間傳說之神。亦作南極仙翁,南極老人。本為星名,後世小說、戲曲為神仙之名。初言其“主國運之長短”,後尊為“主人間壽夭之神,凡德見者皆壽千歲”。秦漢時已有壽星祠和老人廟。自東漢起祭祀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合,曆代皆列入國家祀典,至明初始罷。

近代所奉之壽神形象多為左手持杖,右手捧桃,銀發長須,慈眉善目,頭高額隆,大耳短軀,麵目和藹的老者。當然,最讓人過目不忘的是他凸出的大腦門兒。

人們也常常把壽星與福、祿二星湊在一起,合稱福祿壽。他們是代表著福運、官祿、長壽,成為民間很受歡迎的三位神仙。民間長者做壽時,常在屋內正中牆上掛有畫著福祿壽的中堂,兩側是一副壽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那些老者也是高壽者,被稱做“壽星”、“老壽星”、“壽星老”,又親切又含有敬意。

(二十三)喜 神

喜神就是吉祥神。人們總是希望趨吉避凶,追求喜慶,厭棄煩惱,所以要造出一個喜神來。最初的喜神很抽象,幾乎沒有具體形象,後綜合賜神天官,以及福祿神仙等形象,“加工”成喜神模。

結婚乃是普通人一輩子的大事。舊時辦喜事,諸多講究。古人不但是把婚嫁作為“大喜”,還把洞房花燭夜稱做“小登科”,可見其重要性。當然辦喜事就離不開喜神。舊俗,新娘必須坐在正對喜神的方位,這樣以後才會有更多的喜樂之事。

一般民間使用的黃曆中,均有“喜神方位”、“今日喜神”等內容。

喜神的模樣沒有什麼固定,是人們心中的神,幾乎是福神天官的翻版。和合二仙也是喜神,舊時民間舉行婚禮時,常常掛“和合像”,取“和諧合好”之意,以圖吉祥喜慶。

(二十四)財 神

財神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中國古代民間信奉的司財之神。

趙公明秦時避世山中,虔誠修道。漢代的張道陵天師入鶴鳴山收之為徒,令其守護丹室,後又命他守玄壇(即道教之祭壇)。趙公明因而被天帝封為“正一玄壇趙元帥”,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有關他的傳說早有記載,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卷五說他曾擔任“督鬼取人”的差事。如此看來,這時的趙公明還隻是一位冥神。

隋唐時期,趙公明成了瘟神之一,專在秋天向人間降災。至明代,他又成為八部鬼帥之一,“個領鬼兵,動億萬數,周行人間”,作惡多端。其中,趙公明專門向人間傳播痢疾,使老百姓深受其害。最後,幸得太上老君派張天師帶領龍虎神兵前去殲滅,八部鬼神才被降伏。可見,趙公明原來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

趙公明搖身一變成為財神而受到人們的供奉應歸功於《封神演義》的巨大影響。可是,就在《封神演義》中他還有一段不太光彩的曆史。小說寫他曾一度當過峨眉山的道仙,武藝高強,並有黑虎、鐵鞭、百發百中的定海珠和縛龍索等法寶,被聞太師請去攻打薑子牙的正義之師,因其助紂為虐,終於被薑子牙用咒語

處死。後來,薑子牙按照元始天尊的旨意封神,趙公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才有幸改變了自己的身份,扮演起光明磊落的財神角色。從此,他率領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專司“應祥納福,追逃捕亡”,同時,穩操財權,做起了萬人尊崇的財神爺。據說,陰曆正月初五是趙公明的生日,民間多有在此日燃放鞭炮、開市迎接財神的風俗。

趙公明成了專職的財神爺後,形象和裝束卻還是老樣子:頭戴鐵冠,黑麵濃須,一手握著鐵鞭,一手拿著元寶,身騎黑虎,微帶笑容。民間所祀財神的畫像基本都是這個樣子。

明人陸燦《庚己編》卷四說,蘇州長洲人張廷芳很喜歡鬥蟋蟀遊戲,但他在參與以此賭博的活動時卻很倒運,直到輸得家產蕩盡。他平時敬重玄壇神趙公明,百般無奈之下隻好對他禱告。夜裏,他夢見趙公明說要用其黑虎化作蟋蟀幫助他。第二天,張廷芳根據趙公明的指點,找來黑虎變成的蟋蟀,拿它入賭場來與別人爭鬥,結果是戰無不勝。張靠它贏來了曆年所輸錢的兩倍。可惜好景不長,這隻給他帶來財富的蟋蟀在冬至那天死了。張痛苦異常,用銀作棺厚葬了它。清初褚人獲《堅瓠廣集》卷五引《耳談》也說了這樣一樁事:嘉靖末年,宜興有一個姓陳的染坊寡婦遭到一個木材商的暗算,以偷盜罪被官府抓去。陳氏無計可施,求告於趙公明。當天夜裏,陳氏就得到回應,趙公明答應以黑虎為她報仇。不到10天,當木材商與同行六七人到山區販運木材時,叢林中忽然竄出一隻黑虎,單揀這位商人銜去。這隻黑虎,當然就是趙公明的坐騎了。可見,在人們的傳說中,做了財神的趙公明還的的確確是辦了一些善事的。

由於中國曆史悠久,地域遼闊,除許多地區奉趙公明為財神外,又有一些地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範蠡”或五路神“何五路”為財神的。此外,還有文財神、武財神之稱,說者以殷代忠臣比幹為文財神,關帝為武財神。

也有說文財神是比幹和範蠡。比幹是商紂王的叔父,為人耿直,比幹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便直言相諫,最後紂王惱羞成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竅,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有幾個竅!”說畢,叫人把比幹開了膛,挖出了心髒。

後人將比幹敬為財神,是因他率直純真,公正無私。民間傳說紂王要挖比幹的心,比幹將自己的心摘下,走出宮闕。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仙人送的仙丹,並未死去,正因為無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自古道:“無商不奸。”把比幹這位頭號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敬作財神,當然人人信服無異議。

另一位文財神,是曾經從商發了大財的範蠡。範蠡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謀,幫助越王成就了霸業。在勾踐大賞功臣的時候,範蠡卻埋名隱姓急流勇退。他料到君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同富貴”。後來越王殺戮功臣,證明了範蠡的遠見卓識。範蠡能聚財又能散財,在人們心目中是難能可貴的,故其成為文財神也不難理解。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的全民節日。其中除夕又是春節中最熱鬧的一天。除夕之夜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即迎財神。人們吃罷餃子(又稱“扁食”,有些地方還稱做“財神爺給的元寶”),徹夜不眠,等待著接財神,送財神的,其實是叫買印製粗糙財神爺像的小販。這種活計是一些貧寒子弟,特別是窮孩子的臨時生意。他們低價買來財神像,穿街走巷,挨門挨戶叫賣:“送財神爺來嘍!”戶主絕不能說“不要”,而要客客氣氣地說:“勞您駕,快接進來。”幾個銅子就可買一張,即使再窮的人家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一個除夕之夜,有時可接十餘張。這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到了初二,還要祭財神。即把除夕接來的財神像紙馬,集體祭祀一番,然後焚化。祭品多用活鯉魚和羊肉,取“魚”、“羊”之合乃為“鮮”意,以表示新財神降臨,今年發新財。年飯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特別是這一天廣安門外財神廟開廟,屆時人山人海,趨者蟻集,香火繁盛。廟中有許多紙製元寶,買幾個元寶帶回,說是向財神爺“借”到了元寶,今年準會大發利市。廟旁的一些元寶攤子,有的隻做一天生意,即可維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為“借”寶者不惜重價,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紙做成馱聚寶盆的金馬駒者,價格奇昂,但決不愁賣不出去,迷信“金馬馱聚四方財”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二十五)門 神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曆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諸神中是很突出的。說起門神的來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祀門和掛桃人習俗。

古代先民們由最初的“巢居”、 “穴居”,逐漸進化到了“屋居”——學會了建造茅蓬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風避雨,防止野獸和敵人的侵襲,還能存放食物財產,使人類得以生息安居。於是人們十分感激門戶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門的風俗,其用意與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門神的產生還與古人鬼魂崇拜有關。殷周尚鬼,人們將許多壞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對此充滿恐懼心理。房門的出現,雖可防範敵害闖入,但古人還覺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個能降鬼伏妖的神明,來替自家“站崗放哨”,人們必須造出一個“門神”來,保護自家性命和財產。《白毛女》中喜兒唱的“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正是這種心理的寫照。

最初的門神是兩個“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懸於門上。他們其實是兩位神將的化身:神茶和鬱壘。傳說他二人是奉黃帝之命把守“鬼門”的,發現害人的惡鬼,沒說的,馬上捆起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於是妖鬼們望風披靡。人們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樣,春節時掛於門上,使惡鬼不得進人,保護闔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較麻煩,逐漸簡化為用桃板一左一右釘在門上,上麵畫二神圖像或幹脆寫上二位大名或畫些符咒,此即桃符,開後世楹聯(對聯)之先河。

繼捉鬼喂虎的神茶、鬱壘之後,又出現了一位專門斬鬼吃鬼的門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鍾馗。以後又出現以曆史上的著名武將為崇拜對象的門神。武將門神雖也是神,但與神茶鬱壘、鍾馗等相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