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後,出現的最著名的武將門神,當首推秦瓊、尉遲恭。秦瓊、尉遲恭為唐初著名武將,幫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開國元勳。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曆代神仙通鑒》都記載了其中緣由:唐太宗李世民當年為打下天下,殺了很多的人。他即位後,每逢生病就夢見許多惡鬼在寢室門外拋磚弄瓦,大呼小叫,一直搞得36宮、72院夜無寧靜。太宗非常害怕,就讓大將秦瓊和尉遲恭為他守在寢室門口,當夜果然安然無恙。整夜守門時間久了,兩人難以承受,於是,唐太宗就讓畫師畫了兩個人的形象掛在宮門左右,此後,邪祟再也不來作怪了。於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

二門神像通常是貼在臨街大門上,威猛雄赳,堪可鎮伏鬼魅。除秦、尉遲以外,武將門神尚有趙雲、馬超、薛仁貴、蓋蘇文、孫臏、龐涓、黃三太、楊香武、燃燈道人、趙公明、馬武、姚期、蕭何、韓信,乃至哼哈二將等。北方還有以孟良、焦讚為門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氣,曾落草當過強盜,故不堪登大雅之堂。這二位隻好纖尊降貴,在牛棚、馬圈等處充當守衛——對付那些連畜生都不放過的小偷小摸。

以後,隻有驅鬼鎮妖一種功能的門將神,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多種需要,於是以又出現了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後者寄托了人們祈望升官發財、福壽延年的願望和心態。

文官門神以賜福天官居多,大都貼於院內堂屋門上,以別於街上驅鬼鎮邪的武士門神,並含有迎福進財之意。

文官門神大都與升官發財有關,而祈福門神卻與多子多福、福壽延年掛鉤。二者有時也配雙對,如天官(或狀元)門神,常與送子娘娘匹配。此外,還有喜神、和合二仙、劉海、招財童子等。

祈福門神上常常添畫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諧音,以借雙關之意。如爵、鹿、蝠、喜、馬、寶、瓶、鞍等,寓“爵祿福喜,馬報平安”。

如此,門神已成為具有驅邪魔、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成為民間諸神中最受群眾歡迎的俗神之一,至今興盛不衰。

(二十六)灶 神

灶神,民間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灶君菩薩等。灶的出現離不開火,先民們在住地燒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烤食製器、防禦野獸,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當時的母係社會裏,灶是由氏族裏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著。今天。我國人民除夕圍爐守歲的習俗,就是殘存的原始遺風。

我國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莊子》說她“著赤衣,狀如美女”。後來的道書則把灶神說成是昆侖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種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進火神母等36神,她專門管理人間住所,記下每家人的善惡,夜半上奏天庭。人們大概嫌紅衣女娘不大穩重,便用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後來她還常與灶王公公並肩而坐,共享人間糖果。

漢代以後,出現了男灶神。當時,灶神頗受人們敬重,祭品的規格與社稷神同等,充當灶王爺的人也不可小覷,都是一些頭麵人物。《淮南子》說:“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又說:“炎帝於火,死而為灶。”《五經異議》則認為:“火正祝融為灶神”。

人們讓極受敬仰的黃帝、炎帝或火神祝融來充當灶神,並認為灶王的神職是掌管人們的飲食。民以食為天,人們祭灶主要是為感激和頌揚灶神的功德。

灶神每年最得意的時間是春節之前,民間舊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灶日期。這時,灶神要上天見玉皇大帝,玉皇查問下界情況,灶神把自己所呆的這家好惡上告,善者來年昌盛,惡者來年必遭災禍。人們為了使灶神上天為自家說好話,便在灶神的嘴上抹上蜜糖。又有說,抹蜜糖的意圖是想將灶王的嘴封住,讓他見到上帝時張不開口,也就不會說三道四了。

早在漢代,便有一則傳說:漢宣帝時,有一名叫陰子方的人,過年那天做早飯時,灶神突然現身了,陰子方連連叩拜,接受灶神的祝福。為了向灶神表示敬意,將家中養的一隻黃羊宰了祭獻。從那時以後,這一家便逐漸發財了,到第三代更是人財兩旺。別人見此情況,每到祭灶日,也殺黃羊,但是卻沒有發財。(見《後漢書·陰識傳》)可見發財與否,同殺黃羊並無直接的必然聯係。因為舊時人們迷信心理作祟,總要誇大黃羊祀灶神的作用。所以民間長期流傳一副祀灶的對聯:“黃羊能致富,青錢可通神。”看來灶王在神界並不清廉,頗貪占小便宜。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流行有女不祭灶之說。可見灶神還蠻挑剔。

(二十七)火 神

火的發現,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民們用火嚇退野獸,幫助生產(刀耕火種),改善生活(熟食),以及取暖驅寒,使人類受益極大。人們無比感謝火的發現者和管理者。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及其神話。中國的火神有祝融、炎帝、回祿(又叫吳回),這三位是名氣最大的,此外還有個管理火種的小火神,叫閼伯。

自古以來,人民十分崇拜閼伯。在那漫長的遠古時期,平原上洪水泛濫,風沙蔽日,要把寶貴的火種保留下來頗為不易。閼伯是有大功勞的。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七,各鄉百姓都要來進香朝拜火神閼伯,叫做“朝台”,形成盛大的古廟會。

(二十八)井 神

中國的民間萬物有靈的觀念十分流行,大部分信仰都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人們各取所需,隨意為之。於是天界幽冥、江河、湖海、土石山嶽,乃至門戶井灶,無不有神。其中有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屬於家神之類,水井神即是其一。

吃水用水是人們生活的首要問題,除了一些河水外,大部分城鄉人民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吃水要靠井水。

水井造福人類,古人自然要感激祭祀井神了。

祀井傳統極其久遠,為遠古的“五祀”之一。所謂“五祀”是指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包括門、戶、井、灶、中鑿(土神)。《白虎通·五祀》雲:“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鑿也。”

祭井神的習俗各地相似,一般每逢農曆除夕時封井,春節後第一次挑水時要燒紙祭井。每逢節日要在井邊供井神,須備蜜食祭祀,以求井水清甜無毒,水源充足。

井神一般沒有自己的廟宇,塑像也很少,但也有少量井旁造有神龕,供奉井神,有的井神還是兩尊石像,並肩而坐,一男一女,這是井神夫婦,叫做“水井公”、“水井媽”,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一樣。民間常常將人、物神化,然後又將神明世俗化,顯示了民間造神的特點。

(二十九)床 神

吃飯、睡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兩件大事。起居離不開床,為了休息得安穩踏實,好夢連連,人們自然而然要祭祀床神。這與民間祭拜井神、灶神與門神的意思是一樣的。

祭祀床神,風俗已久。據說宋朝已開始流行。詩人楊循吉的《除夜雜詠》詩中有句:“買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床公即床神。祭床神與“接灶”即迎接灶王爺時間差不多,都是在農曆臘月。祭祀床神不用大魚大肉,隻一杯清茶足矣。床神也是兩位,有床公和床婆婆,和灶王爺與灶王奶奶一樣。

舊時有些地區還有“安床”習俗。即在婚禮舉行的前幾天,要在洞房內安放新床,還要按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來決定婚床的位置。忌諱與桌櫃衣櫥相對。“安床”要選擇良辰吉日進行,安床後,當晚要拜床母。

祭床神之俗,南方勝於北方,至近代已漸漸衰微了。

(三十)造字神

傳說倉頡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神人,他的品德高過大聖賢,長著四隻眼睛,神光四射。倉頡“生而能書”,發明了文字。也有說他見了鳥獸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跡,心有所悟,而創造了中國的象形文字。

倉頡被神化為天神下凡,他有超過凡人一倍的眼睛,這樣就使他具有遠遠超過常人的特異功能,能看得更多、更遠、更清,因而才能創造非凡的業績。

其實,造字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種群體活動,並非是一個什麼天才人物的獨家創造,而是許許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當然,其中也不乏聰明智慧之士,總結廣大群眾的集體創造,進行不懈地整理、加工和提高。這些人對文字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倉頡就成了一個突出代表。

倉頡又作蒼頡,是個傳說人物。傳說他是黃帝時的史官,所以他的家鄉叫史官鄉。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在許多古籍中。倉頡大概是個對整理古代文字作出過巨大貢獻的人,或者說,他是許許多多文字創造者的化身。

文字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標誌,一個裏程碑。

(三十一)工匠神

魯班,是中國名聲最大、影響最久的行業神,木、瓦、石等土木建築行業尊其為祖師爺。人們生活離不開泥瓦行,所以魯班廟也就星羅棋布。

魯班是個曆史人物,他是春秋末期魯國的一位著名工匠,活了七十歲。魯班又叫公輸般,因是魯國人,故又被叫做魯般或魯班。魯班是當時最出色的工匠,有著高超的技術,被譽為“天下之巧匠”。

傳說魯班爺修了座趙州橋(其實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張果老想試試石橋堅固與否,就約上仙人柴榮。他倒騎著驢,驢背的褡褳裏放著“太陽”和“月亮”,柴榮的獨輪車裏載著“五嶽名山”。二人一上橋,把橋身壓得直搖晃,魯班趕緊跳到橋下,用雙手把橋托住。二人帶著日月五山順利通過了石橋。如今橋麵上還有驢蹄子印和車道印呐!

在香港,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把農曆六月十六定為“魯班節”。這一天,全港建築工人放假一天。白天去最有名的青蓮台魯班古廟敬香參拜,隆重祭祀,入夜則大擺筵席,開懷暢飲,與神同樂。“三行”工人們認為喝了先師的誕辰酒,可保全年平安無事。

魯班雖被奉為行業神,但他與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佛完全不同。在魯班傳說中,他是一個麵貌和善,衣著破舊,四處奔波,為同行排憂解難的忠厚長者。魯班爺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卓越代表,他是勞動人民非凡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