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十界”之稱,十界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後六者稱為“六道”。四聖已脫離生死輪回之苦,在淨土樂園中永遠享樂,六道則在穢土中輪回往複。聖觀音正是具備自利與利他的大慈大悲並追求無上覺悟境界,並且已證得性空之理的。
文殊菩薩
文殊的全稱謂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梵文音譯,意譯為妙首、妙德、妙吉祥,乃大乘的智慧之神。由於印度大乘、小乘的派別甚多,各自立說,四此文殊的來曆,傳說不一。
文殊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本來比觀世音高,中國化以後。兩者的地位調了個。
文殊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與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願”、普賢“大行”並稱四大菩薩。山西五台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知慧的威猛)形。
《文殊師利盤經》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一個婆羅門貴族家的公子,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並尊為眾菩薩之首。
五台山義稱清涼山,最高海拔三千多米,方圓五百裏,屬太行山一支脈,處山西省東北部。佛教中心區在台懷鎮。該鎮位於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的懷抱之中而得名“台懷”。該鎮有靈鷲峰,據說酷似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的靈鷲峰,正是釋迦說法之地,故得名。又說,文殊曾在峰頂顯靈並說法,故又稱菩薩頂。這是佛教在五台山的中心之中心。因為最早文殊居四大菩薩之首,因此五台山在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中亦位居首席。
佛教對五台山的開辟最遲在北魏已開始,至唐代,已公認為是文殊的道場,曆史上最興盛時,有佛寺三百,僧尼上萬。佛經說:“現有菩薩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見《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因為曆來五台山為帝王及中外名僧朝拜之地,故文物薈萃。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至十五日,要舉行大誓願會,屆時,中外名僧雲集。
文殊有化身為貧婦趕齋的傳說:在一次“無遮法會”上,一貧婦背負一嬰,手攜一子,另牽一瘦犬。她要施粥的和尚給她自己、兩小孩及犬都施齋,最後還要求:“我腹中還有一孩,也應當分得一齋。”惹得施齋和尚發了怒,斥她過貪。貧婦一笑,騰空而起,現出文殊的法相,犬原是文殊坐騎綠毛獅子,兩孩為兩童子。文殊口占一偈,意思是告訴那僧人,人與人之間要平等相待,不要對有的人嫌棄。又傳說,這次文殊化身貧婦時,因無錢財,便剪下了頭發供養佛祖。發呈金黃色,後被藏於塔。此塔在台懷鎮塔院寺,名文殊發塔,乃佛徒必定朝拜的聖跡。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音譯: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普賢、遍吉。象征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薩。表“大行”,與文殊菩薩之智德、證德(大智)相對。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右
脅侍。和佛陀、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其職責是推行佛門的“善”,可謂功德無量。
這一菩薩跟觀音、文殊一樣,沒有曆史人物原型,完全是虛構的。因此對其來曆,不同的經書有不同的說法,都沒有什麼根據。
普賢的地位略遜於文殊與觀世音,也有過性變史,先是男身女相。宋以後,完成了由男到女的性變。
《華嚴經》說有一座光明山,普賢就住在這裏,常常給三千弟子說法。中國佛教徒們把光明山指為峨眉山。因為此山晝有“佛光”,夜有“聖燈”,一片光明。《雜花經》更明確宣稱普賢曾於峨眉山中化度眾生,“密引世人”。峨眉山至今尚存廟宇七八十座,峨眉山最早的寺廟是普賢寺,供的第一尊菩薩就是普賢。
跟普賢關係最直接的名勝有:洗象池,傳說普賢騎象登山時,曾汲池水洗象。萬年寺,晉代原名普賢寺。十景之冠的金頂海拔3000米以上,在山之頂峰。西,能望盡天府平原;北,貢諸山盡收眼底。隻要能登上金頂,如置身雲海,可見日出,即金頂祥光,又稱峨眉寶光,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佛光”。正因為如此,佛門把峨眉山又稱作“光明山”。
山中各大寺廟都有普賢殿,因此可說,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四川的峨眉山。
地藏王菩薩
地藏(zang葬)是梵文的意譯。《地藏十輪經》對這一名號作這樣的解釋:“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意謂深厚的大地,蘊藏著無數善根。
四大菩薩各有分工:文殊主“大智”,普賢主“大行”,觀世音主“大悲”,地藏則主“大願”,故又被稱為“大願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地藏受釋迦如來囑咐,要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誕之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而且地藏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自發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才願成佛,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
盡管地藏事實上已達到佛的水平,能當過渡時期的代理佛,由於大願未了,因此一直在四大菩薩之列。這一菩薩的造像無什麼特別之處,手持寶珠錫杖。
與其他三菩薩相比,他一貫保持著男相男身,坐騎是世界上不存在的一頭怪獸,名叫“諦聽”。“諦聽”最大的能耐與其主那樣,都離不開大地,牠隻需伏地一聽,便能辨別事物的真偽。《西遊記》第五十八回兩個真假孫悟空,鬧得不可開交,連玉皇大帝、觀音菩薩、諸天、十殿閻羅……三界之神都辨別不出,第一個辨出假孫悟空原型的便是“諦聽”。“原來那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的一個獸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間,贏蟲、鱗蟲、毛蟲、羽蟲、昆蟲、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鑒善惡,察聽賢愚。”那假孫悟空的怪名果被此獸識出,但幽冥之神法力不夠,由此獸建議,再到釋迦如來那裏,才道出六耳獼猴的本相。坐騎尚且如此高明,坐騎的主人當然更勝一籌,故佛門將地藏補充進了僅次於佛的最高菩薩行列。從此,三大菩薩增加為四大菩薩。
九華山位於皖南,方圓百公裏,最高海拔千米以上,有九峰,稱九子山,狀如蓮花,故稱九華山。傳說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玄宗時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來到中土,在九華山潛心修行。後來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的捐助,修建佛寺,開辟道場。閔姓山主及其子道明亦先後隨他出家。閔山主之子先其父出家,後閔山主出家時,反而拜其子閔道明為師。數十年後,金喬覺坐化去世,而肉身不壞,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成為與普陀、五台、峨眉齊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薩的誕辰之日,各地前來朝拜的佛教徒絡繹不絕。
(三)羅漢
十大弟子
佛祖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們是:一、大迦葉(頭陀第一);二、舍利弗(智慧第一);三、目連(神通第一);四、須菩提(解空第一);五、富樓那(說法第一);六、迦旃延(議論第一);七、阿那律(天眼第一);八、優波離(持律第一);
九、阿難(多聞第一);十、羅睺羅(密行第一)。
這十大弟子都是釋迦牟尼親傳,他們都親耳聽聞佛陀言教而成為覺悟者,因而都是“聲聞”,他們又都獲得了阿羅漢果,因而又都是“羅漢”。
羅漢,又稱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達到的最高果位。而在大乘佛教中則低於佛、菩薩。佛教認為,獲得羅漢這一果位,就可以熄滅一切煩惱,永遠不會再投胎轉世受所謂“生死輪回”之苦。獲得阿羅漢果位的人,即為羅漢,可以受到人、天的供養。
十八羅漢
阿羅漢,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中,阿羅漢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
羅漢一般不單獨供奉,總是以群體的形式出現,羅漢造像的共同特征是光頭、既無發髻,又不戴帽,一副出家和尚的形象。
十八羅漢是佛陀入滅後,受佛囑咐住在世間護持佛法的十六大羅漢。十六羅漢從五世紀後期,受到中國眾徒廣泛的崇拜,並成為佛教藝術重要的創作體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羅漢發展成十八尊羅漢流行中國。
第一尊者名賓度羅跋口羅惰闍(長眉羅漢);
第二尊者名迦諾迦伐蹉(喜慶羅漢):
第三尊者名迦諾迦跋厘惰闍(舉缽羅漢);
第四尊者名蘇頻陀(托塔羅漢);
第五尊者名諾距羅(靜坐羅漢);
第六尊者名跋陀羅(過江羅漢);
第七尊者名迦哩迦(騎象羅漢);
第八尊者名伐闍羅弗多羅(笑獅羅漢);
第九尊者名戍博迦(開心羅漢);
第十尊者名半托迦(探手羅漢);
第十一尊者名羅睺羅(密行第一,見十大弟子);
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挖耳羅漢);
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布袋羅漢);
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芭蕉羅漢);
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長眉羅漢);
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看門羅漢);
如是十六大阿羅漢。後來又增加二位,成為流行的十八羅漢。這後兩位,乾隆皇帝把第十七羅漢定為降龍羅漢(迦葉尊者),第十八是伏虎羅漢(彌勒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