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諸神7

五百羅漢

五百羅漢據說是由十八羅漢繁衍而成,在中國的不少名寺寶刹中都能見到五百羅漢群。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曆,佛經中有的說他們是跟隨釋迦牟尼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有的說他們是第一次結集三藏或第四次結集三藏的五百比丘(和尚)。再有一說他們是佛祖感召的五百強盜,放下屠刀而成羅漢的,在宣揚佛教的感召力。

阿若僑陳如尊者,為“五百羅漢”第一位。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出家求道之時,他與其他四位侍從親伴太子在林中苦行修道。後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後,訪其五人於鹿野苑。五人見其來也,初以其退失淨行,相約勿為禮:佛至,不覺肅然致敬。

佛告以“我即是佛,具一切智,寂靜無漏,心得自在。沁等須來,當示汝法,教授於汝。汝應聽說,如說修行,即於現身得證諸漏。”五人乃執弟子禮,即所謂五比丘是也。五比丘以佛之舍苦行為疑,佛乃進而教之日:“有二種障,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非解脫之因。二者:不正思維,自苦其身而求出離,永無解脫。離此二邊,乃為中道,精勤修習,能至涅■。”此中道雲者,即八正道,為佛教精義所在;自利、利他,悉應於此中求之。聞法已,阿若僑陳如首先悟入正法。

細觀中國寺廟的五百羅漢,滿不是那麼會事。三教九流,各階層的人都有。他們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組成了這一栩栩如生的群體。羅漢堂時,每一則塑像,最初大概都伴隨著一則民間故事,生活氣息很濃,跟印度的那些阿羅漢大不一樣。

以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羅漢塑像為例。這些塑像分布在大雄寶殿內壁兩側和天台來閣、梵音兩廂。根據“佛法平等”的宗教,羅漢們都不是死死板板的遠離世間的神,而個個都具普通人特點。有扶售果的果農,也有手捧鮮果的買者;有神情專注交談的長者;有俯圖卷的文人。表情有威猛、溫厚、憨直、狡黠、天真、固執、詼諧……各不相同。五蘊羅漢身上還爬著五個小孩,頑皮可愛。有的吸收了古代神話的誇張手法,如長壽攬月,長腳過海、長眉長壽、多目佛心、騎龍駕 鳳等等。

塑造這五羅漢的民間藝術家叫黎廣修,生活於清末,家傳技藝,本人有文化,又研讀過佛學,四川合州(今合川縣)人,早年曾在四川塑過五百羅漢像。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接受筇竹寺主持夢佛和尚約請,帶了五六名弟子,曆時七年,終於完成,此黎廣修已是中年。現存的五百羅漢像,可算他留下的代表作,也是我國佛教藝術的精品之一。他還有大膽的創造,將自己、弟子們及夢佛和尚的塑像都列入五百羅漢之中。筇竹寺堂柱上有一楹聯,上聯是:大道無私,玄機妙語傳燈籙。下聯是:仙緣有份,勝地同登選佛場。至今仍保留。

清王朝的康熙和乾隆二帝信仰佛教,在清帝中更有作為,於是便被請進了羅漢群。寶光寺的第295位“闍夜多”羅漢酷似康熙,第360“直福德”羅漢,酷似乾隆。乾隆還在位時,便在碧雲寺當了第414位“破邪者”羅漢。這些羅漢與眾羅漢不同的明顯特點,不但帝王裝扮,而且造像亦似本人。

至今保存完好的羅漢堂,除筇竹寺之外,還有四川新都的寶光寺、武漢的歸元寺、上海的龍華寺、蘇州的西園寺、北京的碧雲寺。四川樂山的烏龍寺,經“文革”的浩劫以後,五百羅漢像重新修複一新。

濟 公

宋代的高僧,俗名李心遠,台州(今浙江臨海境內)人。初於杭州靈隱寺出家,後移居淨慈寺。出家後法名“道濟”。道濟不守戒律,常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行為舉止癲狂放蕩,因此被人們稱為“濟顛僧”。靈隱寺對麵飛來峰的洞穴中,至今留有“濟公床”、“濟公桌”,相傳濟公常偷偷躲到這裏燒狗肉吃,喝醉了酒就在石床上呼呼大睡。

在民間傳說中,濟公是個專管人間不平,又神通廣大的傳奇人物。他懲治嘲弄貪官汙吏,路見不平一定要拔刀相助。而他的行動又常常以嬉笑怒罵、幽默逗趣的形式出現,百姓們尊稱他為“濟公”、“濟公活佛”。

由於濟公不大遵守“戒律”,所以他常常站在過道裏或者坐在房梁上,從不排在羅漢們的隊伍中。濟公身穿破僧衣,手拿一把破扇,麵部表情十分生動,從三個角度欣賞竟有三種不同的表情:從左看滿臉笑容,叫做“春風滿麵”;從右看滿臉愁容,叫做“愁眉苦臉”;從正麵看更有意思,半邊臉哭半邊臉笑,正所謂“半嗔半喜”,“哭笑不得”,“啼笑皆非”。

佛教傳說將他描繪為很有預知能力、很有悟性的和尚,常常能為寺院募化大量資財;民間則將他描繪為善於與貪官汙吏作鬥爭,為民伸張正義,很有俠義之氣的和尚。因此連他的喝酒吃肉,也被形容為行事之前必不可少的程序,缺此便無法辦成事。即使是宗教思想很濃厚的傳說,他的瘋顛之中亦隱含了某種哲理。有的故事說,當佛殿為施主辦齋供時,他卻雜於僧眾之內唱山歌、吃肉,引起監寺憤怒,他卻笑道:“你道我佛莊嚴,難道我濟顛不莊嚴?隻怕我這臭皮囊,比土木(指泥塑木雕佛菩薩)還莊嚴許多!”未將那些無生命的偶像放在眼裏。他逝世前,信口作的頌,其中有:“況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難看,且酸的酸,鹹的鹹,人情已厭。夢醒了,雖一刻也難留,看破了,縱百年亦有限。”真的在蒲團上坐化了。

至今杭州民間還流傳濟顛的預知能力萬分準確,凡對眾人不利的事,他就提前告訴,因此大家非常喜歡這位打哈哈的瘋顛和尚。一日,他預知峨眉山有座會飛的小山峰,將飛到靈隱寺前的村莊上。他竭盡全力動員村民搬家,人們誤以為這和尚又在打哈哈,沒人理會。濟顛情急生智,攔住了一頂花轎,將新娘子背起便跑,一氣跑了十幾裏路。和尚搶親,太新鮮,男女老少全都跟在背後看熱鬧。不料,天昏地暗,一座小山不偏不倚把村莊壓在底下了。此時,大家才恍然大悟,濟顛救了大家。這座山便是“飛來峰”。此類救人於危難的故事比較多,故此濟顛在民間很有人緣,被尊為“濟公”。

傳說濟公已證得阿羅漢果,是降龍羅漢的化身。常常以神通示化眾人,救人於苦難。

瘋 僧

在眾多阿羅漢中有兩位特殊的人物,一是濟公,另外一位就是瘋僧。他手拿敝帚,身黑如墨。瘋僧是南宋初期的一位頗有膽識的和尚,又叫風波和尚,他以“掃秦”事跡而名垂青史。

相傳當年奸相秦檜一心要誣害愛國忠將嶽飛,就到靈隱寺來求簽。在走廊裏碰到了風波和尚,和尚大笑道:“曹操也是一世之雄,可今天他哪去了?”秦檜聽了暗自一驚。和尚對他說:“天理昭彰,善惡有報,相公身為宰相為何想加害國家棟梁?”風波和尚據理陳詞,對秦檜曉以大義,盡述不能加害嶽飛的道理。但奸賊哪裏肯聽,和尚見他天良喪盡,不由得勃然大怒,隨手用破掃帚照著秦檜的臉沒頭沒腦地掃了過去,然後揚長而去,瞬息蹤跡全無。秦檜則被掃得喪魂落魄半天才清醒過來,狼狽而逃。這就是著名的“瘋僧掃秦”的故事。

瘋僧與濟顛常被同時供奉,一瘋一癲相映成趣。瘋僧右手拿著破掃帚,左手拿著吹火筒,蓬頭垢麵,鶉衣百結,口歪眼斜,手殘腳破,但兩眼卻炯炯有神。瘋僧以自己的功德證得了阿羅漢果位,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爭相傳頌的一位高僧。

(四)佛教高僧

菩提達摩

少林寺位於河南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1500年前的北魏年間,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此首創禪宗。達摩便被尊為初祖,少林寺也成為禪宗祖庭。唐初,少林和尚佐唐太宗開國有功,此後寺僧常習拳術,形成著稱於世的少林派拳術。寺內的達摩亭(又稱立雪亭)和寺西北的初祖庵都是為紀念達摩師祖而建。

菩提達摩,中國禪宗初祖。南天竺婆羅門人,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禪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羅到該國傳法,菩提多羅從他學法,很得般若多羅的賞識,就給他改名為達摩,意譯為道法,是達摩已通達到法的意思。達摩從般若大師學習大乘佛教教義,按時壁觀養性從不懈怠,功成後般若大師叫他出外度人。

梁武帝年間,達摩到達中國南方廣州。梁武帝聞其名,迎入金陵,但觀念不相契合,達摩悄然北上。途經北江,沒有渡江的工具,遂將一束葦草置於江麵,足踏而渡。後至北魏,所到之處,以禪法教人。遊嵩山少林寺,在那兒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達摩在少林寺後山上找到一個天然石洞,便在洞中“九年麵壁而坐,終日默然”。這就是著名的“達摩麵壁洞”。相傳因達摩麵壁時間長久,麵影身形攝入石中,衣褶仿佛全有,故名“麵壁石”又叫“影石”。

當時有位僧人博覽群書,慕達摩之名,自斷手臂求法。達摩尊者被他的精誠感動,遂傳法於他,並幫他改名慧可。經九年,達摩尊者欲歸天竺,臨走時,傳慧可禪宗之要義,授《楞迦經》四卷。達摩在洞中麵壁九年,少林寺內僧眾全成了他的門徒。

僧徒們便把他請進寺內,達摩成為跋陀之後的少林寺第二代方丈。

達摩的麵壁禪定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人們把達摩提倡的禪定靜慮,消除雜念,頓悟成佛的學佛方法稱為禪學,他所開創的這一中國佛教宗派即稱為禪宗。過不多久,達摩圓寂(歸天),葬於熊耳山上林寺。3年後,有人在蔥嶺遇見達摩手拿著一隻靴子,向西方而行。達摩的事跡,隨著禪宗的發展,漸趨神異,並成為中國畫家所愛的畫題。在通俗俠義小說中,菩提達摩也成了少林武功的創始者。

六祖慧能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祖籍範陽(北京城西南)。惠能,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相傳慧能到湖北黃梅參拜弘忍大師學法。慧能初見弘忍,弘忍便問他:“你是哪裏人?來這裏求取什麼?”慧能回答說:“弟子嶺南人,來到這裏不求其他,隻求作佛。”弘忍聽了仍隨口說:“你嶺南人,哪裏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並無南北之分。”這才使弘忍微微吃驚。

弘忍安排慧能隨眾勞動,慧能樂於從命,幹得歡快。當時弘忍的徒眾有七百人。在慧能入寺八個月之後,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慧能沒資格參加,因為他隻是幹雜事的。

神秀是眾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