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為慧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並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份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慧能來到嶺南,度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公元676年),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為他剃發,受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隻是“行者”。

不久慧能又從廣州到了曹溪寶林寺。在這裏,慧能正式開山傳法。這時候,他在禪宗的地位得到確立,被稱為“六祖大師”。而神秀則在北方傳法。從此,南北分流,形成禪宗的南北兩派。

慧能,又作惠能。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為《六祖壇經》,為禪宗重要經典。慧能繼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之後,而被尊為禪宗六祖。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圓寂,弟子將其遺體運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禪宗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悟,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或稱為佛心宗。

慧 遠

慧遠(公元334—416年)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附近)人。

慧遠幼時已博覽六經,尤善《老子》、《莊子》,21歲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陽西北)參見道安,聽講《放光般若》。道安對弟子們宣講,稱“色”(物質世界)和“心”(精神世界)皆由因緣和合而成,虛幻不實,是“空”的。人們隻有通過佛教智慧(“般若”)否定以一切現象為實有的世俗認識,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得到解脫。慧遠聽後豁然而悟,不禁歎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從此出家。

慧遠入廬山住東林寺,領眾修道,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於般若,並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因此中觀、戒律、禪,及關中勝義,都仗慧遠而流播南方。曾與劉遺民等人,在阿彌陀像前立誓,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結社。這一結社的目的就是專修“淨土”之法,以期死後往生“西方”。“淨土”是佛教說法,特指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稱“淨國”、“佛國”,與世俗眾生所住的世界所謂“穢土”、“穢國”相對而言。因為佛有無數,故淨土也無數,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意為其光明無限遼闊,壽命無限長遠。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慧遠創立的淨土宗,奉行念佛三昧,即以修定坐禪、息心妄念、心注西方、觀想念佛為通往西方淨土的修行方法。

故後世淨土宗尊其為初祖。當時的名士謝靈運欽服慧遠,替他在東林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慧遠所創之社,遂稱“白蓮社”,後來淨土宗又稱“蓮宗”。慧遠成為淨土宗領袖後,著書立說講經論道,全國許多高僧雲集東林。慧遠與東林寺的名聲還遠播海外,唐時該寺智恩和尚與鑒真法師東渡日本傳教,淨土宗教義隨之傳人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慧遠為始祖。

(五)得道神仙

得道神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曆史上確有甚人;二、其在曆史上有卓著業績和重要貢獻,被世人公認,相傳並延續至今;三、其做法符合中華民族和道德規範、禮製禮儀和欣賞習慣。嶽飛、關羽為得道神仙的傑出代表。

嶽 飛

一代名將嶽飛也被後人推崇為神,近代的關帝廟往往以武穆嶽王和關聖帝君合祀。武穆嶽王即由宋代抗金英雄嶽飛變成的神。

嶽飛的生平事跡,史料記載較詳,民間流傳也甚多。他年輕時即事母至孝,家貧苦學。徽宗宣和年間參軍,隸屬於名將宗澤部下,練就了殺敵報國的本領。宋高宗曾手書“精忠嶽飛”四字,製旗以賜之。嶽飛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破李成,平劉豫,斬楊幺,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為河南北洛招討使。不久,再次大破金兵於朱仙鎮,正欲直搗黃龍府時,被奸相秦檜鼓動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並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下獄處死,年僅39歲。直到南宋末年的孝宗、寧宗、理宗時期,他才逐漸被恢複名譽,並獲得了“武穆”、“忠孝”等諡號。作為“精忠之神”,他具有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民族大業為重的高尚人格,因而贏得了後人的敬重,並受到了廣泛的祀奉。

明代《列仙全傳》稱嶽飛為張飛之後身。嶽飛之父夢張飛托世而生嶽飛,故以“飛”字命名。這雖然是牽強附會之說,但它卻加快了嶽飛神化的步伐。人們在製造種種傳說來紀念他的同時,還希望成神後的嶽飛能發揮他的“餘熱”,為負屈含冤者主持點公道。於是,清代末年又傳說東嶽廟七十二司之“速報司”當家的神就是嶽武穆,速報司階前有秦檜的跪像。這樣,在人們的期望下,嶽飛不僅報了自家之仇,而且還可以幫助別人提高報仇的效率。人們是本著一種善良的願望來將嶽飛加以神化的,在神化的同時又寄寓了對一代英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沉痛悼念。

關 羽

關公,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蜀漢大將,輔佐劉備成大業,曾大破曹軍,威震一時。因其為人忠直仁義,廣受民間崇敬,尊其為“關公”、“關夫子”。曆朝皆有加封,宋時封為“武安五”,明封“協天護國忠義大帝”,清乾隆間詔改其諡為“忠義”。亦稱為“關帝”、“關聖”、“關聖帝君”、“武聖”。

東漢末年,關羽亡命奔涿郡,與張飛一起跟隨劉備起兵,最初不過在劉備手下統率臨時招募的私家武裝。由於劉備對他們格外親切,“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所以他們心甘情願地侍奉在劉備左右,跟隨他四處周旋,“不避艱險”。劉備攻打下徐州後,關羽被委派去守衛下坯城,行使太守的職責。建安五年(200),曹操分兵東征,大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封其為“偏將軍”,百般款待他。關羽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除了白馬之圍,因功被曹操上表封為“漢壽亭侯”。後來,關羽回絕了張遼留他在曹營的勸說,掛印封金,仍投奔劉備。不久他追隨劉備流落江陵,協同劉備避過曹操的追擊,先是做了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紮江北。劉備西定益州之後,派關羽去鎮守荊州。當時,馬超來投降,他修書問諸葛亮馬超的才能可以和誰能比類,諸葛亮的回答令關羽很高興,因為諸葛亮在信中說,“雄烈過人”的馬超不及他美髯公“絕倫逸群”。可見,關羽像常人一樣喜歡別人的誇獎。關羽曾被流矢射中左臂,每逢陰雨,骨常疼痛,醫生建議他“刮骨去毒”。在手術時,他正請諸將麵對麵地飲酒吃飯,流了很多的血,但關羽若無其事地“割炙引酒”,言笑泰然自若。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做了漢中王後,封他為“前將軍”,圍攻曹操部將曹仁於樊城,又通過水淹大破於禁所領七軍,又斬將軍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孫權在曹操的唆使下,圖謀襲擊其後方。在行動前,孫權先派使者為兒子向關羽求婚於其女。不料,關羽非但不同意,還辱罵了來使。孫權聽到這一消息,大怒,趁機暗暗地誘降了經常埋怨關羽輕視他們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乘其後備空虛,占據了江陵,再加關羽驕傲輕敵,終於兵敗被孫權斬殺於臨沮(今湖北省遠安縣境)。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再僅僅是一位有勇無謀的武夫,而是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偉岸大夫丈。單從長相上看,他就氣概非凡:

身長九尺,髯長尺二,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一個高大魁梧、英俊瀟灑、雄壯威武的紅臉美髯公就仿佛站在了我們麵前。還有他那把神氣的青龍偃月刀,更加襯托出他的勇猛。他和 劉備、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名揚天下,深人人心,成為後來江湖義氣之表率。江湖上結拜把兄弟,也必定模仿桃園結義的誓詞說:“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直至近代,哥老會、青紅幫更是把關羽作為效法的對象。《三國演義》寫結義後的關羽,一生有多次英雄壯舉:溫酒斬華雄,初露鋒芒;斬顏良,誅文醜,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大顯身手;怒斬蔡陽,義釋黃忠,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更是英名蓋世。他英雄的素質驗證了非凡的英雄能量,是英雄崇拜者們的眾心所儀。同時,他那“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以及“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的光明磊落品行,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而最能集中體現關羽精神的則是“忠義”之氣。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始而“隨先主周旋”,不畏艱險,不辭勞苦;繼而“降漢不降曹”,秉燭待旦,掛印封金,千裏獨行,追隨劉備,矢誌不渝;最後兵敗麥城,力拒東吳勸降,堅貞不屈,從容就義,實現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可以說,“忠義”之氣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滲透在關羽的每一根血脈中,達到了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同時,關羽的忠義儒雅精神還往往超越現實社會的常規,比如,華容道義釋曹操,超越了將令常規,把“義”淩駕於一切世俗之上;單刀赴會,超越了主將臨戰的常規,全然憑借他的凜然之氣,就讓東吳巧妙布置的一場廝殺偃旗息鼓;刮骨療毒,超越了醫術常規,即使血流盈盆,關公卻泰然自若地弈棋;玉泉山顯聖,則是在民間神化的基礎上,超越生死界限的常規,死後的關羽還為自己擁戴的蜀漢政權貢獻了一分力量。

北宋末年,關羽開始接受神的封號,首先哲宗封其為“顯烈王”。徽宗又封他為“義勇武安王”,配祠於武成王薑太公。元代的文宗皇帝於天曆元年九月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並遣使祠其廟。到了明代萬曆年問,神宗給了關羽“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的加封,妻、子都沾光受封,還安排陸秀夫、張世傑這兩個抗元殉國的南宋大臣作為他的左右丞相,嶽飛也屈居其門下做了元帥。同時,還崇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相稱,從此也就有了關帝之名。清代的順治皇帝對他更是大封特封,頗為慷慨地給了他長達26字的封號: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關羽由一員普通的武將,生前聲名低微,死後卻一躍而升為“王”,再升為“帝”,最後直至升為“大帝”,其名義上的地位已達到無以複加的程度。這在華夏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