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也是惟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明清時期,祭拜關羽的習俗在民間達到巔峰。關羽此時有“武聖人”之稱,儼然與“文聖人”孔子並立。民間相信關帝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巡查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多種法力。所以民間各行各業、婦孺長幼對關聖帝君的頂禮膜拜,是遠遠超過孔老夫子的。再者,關羽是一位義節千秋,忠貞不二的英雄好漢,曆代的統治者也很樂意用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關羽來“教化”臣民,維護封建秩序。這就是關帝廟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項 羽
楚漢相爭故事,人人皆知。人們大多對項羽表示同情。司馬遷《史記》,將項羽列為《本紀》一類。直是把他作為帝王看待了。項羽確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後世,人們也把他作為神靈來祭祀。
項羽早年隨叔父項粱避仇吳中。在吳中,項粱是吳中豪傑的首領。吳中豪傑與百姓對項羽項粱的起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吳地子弟組成的八千精兵,是項梁項羽的基本部隊。因此,項羽同吳地,或雲江東、江南的關係,是很深的。最後,項羽兵敗,一代西楚霸王,在四麵楚歌中,走向英雄末路。愛侶虞姬自殺,他本人也自刎烏江之畔,烏江之畔,成了他霸業的終結地,也是他生命的終結地。
供奉項羽的祠廟,以在吳興者和在烏江者為最有名。
項羽雖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在吳地百姓的心目中,仍不失為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江東八千子弟,在他帶領下,北渡長江,馳騁沙場,所當者破,所擊者服,誅暴秦,定霸業,是何等的威風!即使是垓下之戰,也是那樣的壯烈。在南北朝時,南北對峙、國家分裂的年代,吳地百姓當然更加崇拜這位在吳地率兵北伐,曾一度統一中國的南方英雄。
烏江的項羽廟地處江邊。船隻往來,船上之人,來廟中,焚紙餞祭祀。不然,就說不定會有災禍發生。有一狂士,乘船經過項羽廟,故意不去祭祀,停也不停,徑直駛過。不一會兒,風濤大作。這一狂士大怒,返舟登廟,題一絕句於廟壁雲:“君不君兮臣不臣,嗟今空自作威靈。平分天下曾嫌少,一陌金錢值兒文?”題畢,乘舟繼續前進,竟然沒有發生什麼災禍,連風濤也停了。大概項羽被他罵
得羞愧難當,不敢作威作福了。此後,人們不去祭祀他,也不會發生什麼麻煩了。後來,有一位好滑稽的人,代項羽作了一首名為答那狂士的七絕詩,詩雲:“楚不楚兮漢不漢,於今立廟江之畔。平分天下雖嫌少,一陌紙錢必要算”(事見褚人獲《堅瓠首集》卷三)。
甚至還有烏江項羽廟神像墮淚的傳說。宋代和州士人杜默,失意科場,屢試輒敗。一天,他喝醉了酒,來到烏江項羽廟,祭祀項羽。點上香燭,行過拜禮,便去坐在項羽神像的旁邊,勾著神像的脖子,撫摸著神像的頭,慟哭不已。大聲叫道:“天待大王真虧哪,英雄如大王,而不能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不能中科名得官!”語畢,又大慟不已,淚如進泉。廟中的管事怕他這樣肆無忌憚,會得罪項羽神,硬是把他扶了下來,掖了出去。而杜默仍戀戀不舍,意猶未足,回首歎息不已。廟中管事舉燭察看神像,隻見神像亦垂淚未已(事見宋人洪邁《夷堅誌》丁誌卷十六)。項羽神聽了不少斥責、嘲諷,而今遇到知音,怎能不潛然淚下!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古時認為是掌管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
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
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民間盛傳梓潼神張亞子顯靈的神異故事。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途經七曲山有感張亞子抗擊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並追封為左丞相。據傳唐玄宗駐驛七曲山時,曾夢見張亞子顯靈,言玄宗不久將當太上皇。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遺跡。唐廣明二年,僖宗避黃巢起義入蜀,行至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解佩劍贈神。梓潼神張亞子因唐帝王的禮遇,聲名遠播,逐漸由地方神成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宋真宗亦敕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並為之修葺祠宇。南宋時期,由於兵連禍結,梓潼神更受崇祀。
宋高宗趙構於紹興十年,敕大修梓潼神廟,敕封廟額為靈應祠。理宗追封張亞子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祜三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並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
宋代還盛傳梓潼神顯靈佑庇士人中舉之靈異故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二載:“李知幾少時,祈夢於梓潼神。是夕,夢至成都天寧觀,有道士指織女支機石曰:‘以是為名字,則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幾,是舉過省。”《鐵圍山叢談》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自是民間奉祀益盛。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
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至元明時,道士利用民間信仰文昌帝君之習俗,作《清河內傳》、《梓潼帝君化書》等,以敘文昌帝君神跡。謂其本吳會間人,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西晉末降生蜀地,姓張名亞,字霈夫,並稱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等。
另說帝君為文章司命,貴賤所係,文武醫卜、士農工賈,凡一民一物之枯榮貴賤,皆隸文昌帝君之造化。謂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宮,常降乩直書,現夢隱示,可分身應化,救劫保生,等等。其中流行最廣的是宋元時所出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該書宣稱:文昌帝君“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其訓於人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此為道教三大勸善書之一,舊時對民間影響頗大。
元明以後,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之文昌宮,頗具規模,至今猶存。道教以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辰,舊時各地士子皆於此日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
溫元帥
溫元帥是泰山神東嶽大帝的部將。民間認為,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
泰山神是陰間鬼魂之最高主宰。南北朝時托名東方朔的《洞玄靈寶五嶽古本真形圖》曰 :“東嶽泰山君,領群神5900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血食廟祀宗伯者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歸泰山受罪考焉……”
而溫元帥,則是這五千九百人中的翹楚。他勇猛剛毅,因此又被東嶽大帝封為“佑嶽大神”。
傳說他父親溫望,曾中科及第,但是年老無嗣。於是便與妻子一起誠心禱告上天。一天晚上,溫氏夢見一神祗,手擎火珠白天而降,對溫氏雲:“我乃天火之精,玉帝之將,欲降胎為神。”溫氏覺得赤光被體,因而有妊。生時他左肋有篆書符文24字,右肋有16字。對家人說夢見神人送玉環,因而得名“瓊”,字小玉。
溫瓊幼而聰靈過人。7歲學步天星,10歲通儒,子經史傳,天文地理等無所不通。然而19歲科第不中,26歲明經射策亦不中。溫瓊故而感歎道:“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效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抑鬱間,忽見蒼龍墮珠於前,拾而含之,流於腹內,於是溫瓊瞬間變幻:麵青、發赤、藍身猱猛,握簡,遊衍而坐,英毅勇猛。他並顯金盟玉字曰:“有能行吾法,誦吾偈者,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驅邪,吾當顯應,斯言不忘!”
至此,東嶽大帝又添一猛將,召為佑嶽之神。玉帝又封他為“亢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麵,上有“無拘靈霄”4字。以後36代張天師及蜀中葉天師用其召之法,為人除災十分靈驗。宋代,溫瓊被封為翊靈昭武將軍正佑侯、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
許真君
傳說許遜許真君,乃護衛玉帝靈霄寶殿的道教著名天師之一。
許遜喜歡打獵,一天他進山射鹿,射中了一隻母鹿。母鹿腹中胎兒墜地,母鹿傷心地舔吻其子,不久死去。許遜見了很難過,愴然感悟,折弓棄矢,此後不再打獵,專心讀書。傳說他博覽經史,天文、地理、五行、讖緯,無所不通,尤好神仙修煉之術。聽說吳猛有道術,便去投拜,學得了三清秘法。
《列仙全傳》載,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許遜舉孝廉當上了旌陽縣(今四川德陽縣,一說湖北枝江縣)縣令,故世稱許旌陽。傳說當地有一年鬧饑荒,百姓無力納租,許遜便以靈丹點瓦礫成金,叫人埋於縣衙菜園,然後讓交不出租的百姓來幹活。百姓鋤地得金,用以納租。又一年瘟疫流行,許遜“以所得神方拯救之,符咒所及,登時而愈”。
後來,許遜看到晉室將亂,於是棄官而走。也有說與名士吳猛到處遊曆。百姓感戴其德化,盡立許遜祠,家家供其像。
傳說許遜除蛟斬蛇,為民除害。當時南方許多地方江河為患,人們認為是水中蛟魅為害。蛟,又叫蛟龍,說它能吃人,並能發洪水,是水中惡獸。許遜斬蛟後,為徹底消除其害,遂在南昌南井鑄鐵為柱,下施八索,勾鎖鐵穴,鎮住蛟龍。並誓告曰:“鐵柱若歪,其蛟再興,吾當複出。鐵柱若正,其妖永除。”後人在此建祠,為許旌陽祠,又叫鐵柱宮。
許真君的祖庭為江西南昌西山玉隆萬壽宮,初為”許仙祠”,南北朝時改祠為“遊幃觀”,宋代升觀為宮,擴建為六大殿、十二小殿、七樓五閣、三廊七門的龐大宮觀。宋徽宗曾親書“玉隆萬壽宮”匾額。後屢毀屢建,今存山門、前三殿、中三殿、後三殿、文昌宮、逍遙津、戲台等。宮內尚留有三棵參天古柏,其中正殿前右側一株,傳為許遜手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