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諸神8

葛仙翁

葛洪是東晉著名道士,又是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和醫學家。葛洪道號“抱樸子”,他所撰寫的著名道教論著亦以此命名。故後人供奉他的廟宇稱做“抱樸道院”。

葛洪是江蘇人,生於江南仕宦豪族家庭。其年輕時以儒學名噪一時,兼具文才武略。葛洪的誌向不在高官厚祿,他專好神仙導養之法,尤其喜好研究道教經典。傳說葛洪為了學得煉丹秘術,特意拜伯祖父葛玄的高足鄭隱為師,得其真傳。後來他又拜南海太守鮑靚為師,鮑靚精於道術,會占卜,他見葛洪是個人才,將來必成大器,便把自己的道學法術傾囊相授,還把女兒鮑姑許配給他。

鮑靚,東晉時上黨人。曾任廣東南海郡太守,是葛洪的嶽父。因他精通仙道,人們稱他為神仙太守。鮑靚博覽群書,尤好道學。青年時在龍山中遇見仙人陰長生,遂拜其為師。西晉王朝南遷南京,鮑靚也舉家遷至江蘇丹陽。他開館授徒,尤喜學生葛洪沉穩好學,不慕名利。後來,鮑靚在南海任太守,而葛洪也到了羅浮山。鮑靚日理政事,晚上乘著由兩隻鞋變成的燕子飛到羅浮山和葛洪研究仙術。

葛洪所著甚豐。其中《抱樸子》包括內、外篇,共70卷(篇),內篇具體記載了煉丹的方法,集魏晉時代煉丹術之大成,是研究中國古代煉丹史的重要著作,同時對化學、醫學、製藥學有一定貢獻,還是後人研究東晉社會情況、道教理論及曆史的重要資料。葛洪還撰有《金匱藥方》一百卷,內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他撰寫的《神仙傳》七卷,記述了古代傳說中九十餘個神仙事跡,為研究神話傳說和道教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據說,凡人成仙,重在修煉。修煉是基本功。

傳說仙人成仙的途徑各不同:或服某種飲食(果實、花草、泉水、丹石等等);或守生養氣、行氣煉形;或因為曾經行善,得仙人、仙物之助騰升;或死而複生;或返老還童……采用什麼方式成仙,各有不同的機遇,關鍵需心誠。

原始仙話,人人有成仙的機會。葛洪在《抱樸子》對此有修改。他認為隻有少數人才有成仙的緣分,大多數人成不了仙。他反對平等思想,首倡神仙的等級觀念。因此他把神仙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是天仙,中等的是地仙,下等的是屍解仙。一個人如想當地仙,則要作300件善事;若要成天仙,則要幹1200件善事。即使行善1199次,隻要中間出現一次惡行,雖服仙藥,也無用;若好事做足,即使未成仙,也不會死於災禍,可善終。連仙藥亦有等級:上等,朱砂為金,服之升仙,進天宮。中等,茹芝導引,長生,棲集昆侖。下等,草木,隻能長生人間。

張天師

張道陵名張陵,字輔漢,張良的八世孫。傳說他身長九尺三寸,濃眉大臉,紅頂綠眼,高鼻,眼睛有三個角。垂手過膝,有濃密的胡子,龍行虎步,十分威武。

張道陵是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據說他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讀通了老子《道德經》,天文地理無不通曉。後來被選為賢良方正的官,然而雖然做官,而他卻誌在修道,不久就隱居到北邱山裏。有一隻白老虎銜神符送到他坐榻旁。他後來聽說蜀人純樸,且多名山,便來到了四川。四川的山明水秀使他熱愛,於是就隱居在鶴鳴山(今四川大邑境內)修道。著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創立了早期道教。

傳說張道陵和弟子王長一起修煉龍虎大丹。一年有紅光照室,兩年有青龍白虎來保護丹鼎,三年丹成,他也就成了真人。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點,修成了最高的道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鬼神。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

不久各種鬼怪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鍾叩磬,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6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隻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隻剩下6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6個魔王困在裏麵,動彈不得。於是魔王隻得答應永世不再作惡。

由於張道陵除魔去病,救活萬人,百姓都來追隨拜祭。這樣慢慢成立了道教團體,而張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實地成了道教的祖師。東漢桓帝永壽元年9月9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官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飛升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由於他規定入教者需交五鬥米,因此也稱“五鬥米教”。

魏晉以後,道徒尊張道陵為“天師”,五鬥米道教被稱為“天師道”,成為道教正宗。由於張天師被賦予了降妖伏魔、驅凶避邪的本領,所以人們認為張天師也是鎮宅保護神。他身穿道袍,手持淨水瓶,騎虎,威鎮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蟾蜍(或蜘蛛)。民間認為貼此圖可以避邪除災,保佑合家平安。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民間用泥做成張天師像,放在門戶上,俗信可以辟邪,這種風俗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北方則流行在中門粘貼天師符的習俗。舊時民間有“請張天師驅邪捉鬼”一說,在許多古典小說中都有記載。

王重陽

王重陽是金代著名道士,本名中孚,為鹹陽(今陝西)望族。傳說他眼大於口,須過於腹,聲如洪鍾,麵如白玉,才思敏捷,膂力過人。早年即精通經史,曾應禮部試未第,又考武舉中了甲科。他當了多年的小官再也沒有升遷,故感歎自身價值沒有實現:孔子40不惑,孟子40不動心,我48歲仍碌碌無為,不是夠蠢的嗎?於是他辭官解印,拋棄妻兒遁入玄門。

自此,他改號重陽子。“重陽”意為去掉一切陰氣而免於生死之輪回,他追求個人的精神解脫,曾經蓬頭垢麵,放浪形骸,自稱“王害風”(王瘋子)。過起了“神修”的生活。

數年後,王重陽一把火燒掉久居的茅庵,浪跡江湖。到山東遇到了有百萬家財的馬宜甫,告訴他夢見一隻仙鶴從家中南園地中湧出,王重陽便指此地立庵,名為“全真堂”。所謂“全真”,稱其教義是以“三教(道、釋、儒)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王重陽汲取佛家和儒家思想,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全真教以道教《道德經》、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儒家的《孝經》為必修經典。王重陽不提倡符籙和煉丹那一套,也不相信白日飛升之說,認為修道根本在於修心。清心寡欲,做到心地清淨,則身在凡塵而心已在聖境矣。他親撰《重陽立教十五論》,指定教義教規十五事,要求道徒清修絕世欲,無妻室,打坐煉性,方能超三界,離凡世。

鍾 馗

四川豐都“鬼城”天子殿前左側有一座鍾馗殿。殿中供奉的就是民間傳說中專門捉鬼、斬鬼、吃鬼的鬼王——鍾馗。

鍾馗的顯赫與唐明皇有很大關係。據說有一年唐明皇從驪山校場回宮,忽得重病,禦醫們費盡心思,忙了一個多月也不見轉機。一天深夜,唐明皇夢中見一牛鼻子小鬼,身穿紅衣,一腳穿靴子,一腳光著,靴子掛在腰間在作怪。這時突然出現一個大鬼,頭頂破帽,身穿藍袍束角帶,一下捉住小鬼,然後把其挖眼,撕成兩半吃掉。唐明皇忙問大鬼名諱,大鬼上前奏道:“臣是終南山進士鍾馗,因應舉不捷,羞愧故裏,觸殿階而亡。死後成為鬼王,誓除天下惡鬼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