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大夢醒來,霍然痊愈。命畫工吳道子畫其像。從此鍾馗被封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斬妖除邪。鍾馗翦除鬼魅立下大功,被玉帝封為“驅魔帝君”。

鍾馗除怒目圓睜,凶猛可畏的樣子以外,還有另一種和顏悅色、一團和氣的模樣。畫像上還常常配有蝙蝠或蜘蛛,這是祈福鍾馗。蝙蝠的“蝠”與“福”同音,畫上蝙蝠寓意“福運”,鍾馗頭上畫個蜘蛛亦有此意。蜘蛛,民間又稱“喜珠兒”,這喜蛛兒從天而降,寓意“喜從天降”。這些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自唐末以來,世俗人家的門上和壁上,多於除夕夜貼一張猙獰可畏的鍾馗圖像,一手持劍,一手抓按妖怪。說是貼上這種圖像,則可以避免惡鬼來攪擾家庭。到了近代,人們不僅在春節期間在門上懸掛鍾馗像,而且在農曆五月初五的端陽節也把他請出來,張掛在正堂用以避邪。《燕京歲時記》說:“每至端陽,市肆

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貼至中門以避祟惡。”

“鍾馗嫁妹”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其大意是,鍾馗因貌醜而被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與其一同應試的同鄉好友杜平將他安葬。鍾馗感恩圖報,於是親率鬼卒於除夕返家,將妹妹嫁給杜平。而《曲海總目提要》記述的《天下樂》傳奇情節與此有點出入,鍾馗是為了報答杜平當年贈金助考的恩情,做了神後,便履行以妹許嫁的諾言。

《鍾馗斬鬼傳》,題為煙霞散人撰。作者將鍾馗生活的年代後移到唐德宗年間。關於其具體的經曆,小說講的更是頭頭是道:鍾馗,字正南,終南山(今陝西秦嶺)秀才。生得醜陋無比,但才華出眾。唐德宗時,進京趕考,不假思索,一揮而就,被主考官韓愈、陸贄點為頭名狀元。不料,德宗以貌取人,聽信奸相盧杞讒言,欲將鍾馗趕出龍廷。鍾馗聞訊,氣得自刎而死。德宗悔恨,流放了奸相,而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斬妖邪。閻君給他配備了含冤、負屈一文一武兩個助手,又得到奈何橋小鬼化成的蝙蝠作為向導,前去剪除天下許多害人的妖魔鬼怪。他們越山涉河,力排萬難,連除假鬼、奸鬼、涎臉鬼、色中餓鬼等三十六鬼。涎臉鬼身居“無恥山”中的“寡廉洞”,一生老臉皮厚,專幹缺德之事。他教出四個徒弟:齷齪鬼、仔細鬼、急賴鬼、纏綿鬼,無一不是令人望而生厭的害人精。搗大鬼不僅自己吹牛撒謊、招搖撞騙,還與挖渣鬼、寒磣鬼

結為兄弟,形成一股黑暗勢力,叫人避之惟恐不及;而挖渣鬼、寒磣鬼的一席話,就能使人牙癢筋痛,不戰自敗……鍾馗對這些惡鬼的斬除,反映了民間除惡務盡的理想和願望。鍾馗捉鬼立下大功,被玉帝封為“翊聖除邪雷霆驅魔帝君”。

《唐鍾馗平鬼傳》,題為雲中道人撰。寫鍾馗死去到陰間報到後,被閻君封為“平鬼大元帥”,到萬人縣去平滅陽間之鬼。鍾馗在大頭鬼、大膽鬼、精細鬼、伶俐鬼的佐助下,與無二鬼、下作鬼、短命鬼、風流鬼、冒失鬼、粗魯鬼、窮鬼等多次發生遭遇戰,最終殺死或征服了他們,使得“四海永清,萬民安樂”。

另外,這兩部小說還巧妙地記述了蝙蝠在斬鬼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世上流行的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所畫《迎春如意》、清朝高其佩所畫《迎福鍾馗》等鍾馗畫都配有蝙蝠,因“蝠”與“福”同音,所以這種鍾馗畫便隱含著“幸福來臨”的寓意。關於蝙蝠的來曆,《斬鬼傳》第一回說,鍾馗在奔赴人間的途中,在奈何橋上遇一小鬼攔路。小鬼自稱原為田間鼴鼠,飲了奈何水後,身生兩翅,化為蝙蝠,凡有鬼的所在,無一不曉。於是,鍾馗收了蝙蝠作向導。而《平鬼傳》則說,鍾馗駕起祥雲,神荼搖身變作一隻蝙蝠在前引路,鬱壘化作一把寶劍,伏在鍾馗背上,前往除妖斬魔。待大功告成後,閻君甚為滿意,玉帝也龍心大悅,不僅封賜了鍾馗,而且還給了神荼、鬱壘以“巡行天下驅魔使者左右門神將軍”的封號。這就為早於鍾馗的兩位門神討了一個說法。

包青天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進士。

包拯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至雙親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故以孝聞於鄉裏。

據《北宋史>,包拯先後在安徽天長、廣東肇慶等地為官。回京任監察禦史裏行,又改監察禦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他向仁宗上表《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劾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製度。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理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陝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主張。多次因為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朝廷命包拯任職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前後隻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麵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

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朝廷贈官吏部尚書,有“奏議”十五卷傳於世。

包公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清官。有關他的斷案故事流行極廣,長篇小說《包公案》集包公斷案故事大成。元明時的包公戲也有不少,直到今天,戲劇《秦香蓮》、《陳州放糧》、《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等等仍深受人們歡迎。

包拯為閻羅的說法,在宋時就已經流行,當時有句俗語:“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著名長篇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中,包公審理“狸貓換太子”一案時,就有巧設森羅殿,裝成閻羅,審出郭槐口供的情節;又有所謂“遊仙枕”可去陰曹地府。故民間流傳著包拯“日斷人間,夜斷陰間”的說法。在傳統戲劇《鍘判官》中,就有包公下陰曹,探陰山,鍘了徇私的判官等情節。四川豐都民間,還流傳著包公死後做了陰曹大臣,鐵麵無私,興利除弊,廢除受禮受賄之“陰律”的故事。

閻 王

閻王,是中國佛教主宰地獄之神。有時被稱為閻君,來自印度,原稱閻摩羅社、閻摩羅天或閻摩羅,簡稱閻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