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民族飲食概述(1 / 3)

第一章 中國民族飲食概述

一、飲食溯源

法國社會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有一個著名的公式:生/熟地=自然/文化。如果按這個標準,食俗的曆史便應從原始的烹飪開始,其標誌有二:一是火的使用,“炮生為熟,燔而食之”;二是炊器的發明和使用。以此標準計算,我國的食俗已有六七千年的曆史。

人類最初的覓食、進食方式,同一般動物相差無幾。

大約在100多萬年至1萬年前,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古人類與一般動物一樣;四出尋覓食物;食物來源有兩種,一種是動物,一種是植物。動物中,既有凶猛殘暴的豺狼虎豹,也有溫順柔弱的小動物,那些江河湖泊中的魚鱉蝦蚌,更難逃原始獵人和漁人的搜捕。在尋覓動物食物時;人類要與各種動物搏鬥,有時反而要成為凶猛動物的腹中之物。

與動物類食物相比較,古人類更多更可靠的食物來源是植物。長在枝頭的野果、結在藤蔓上的瓜類、埋在土中的根塊,植物的莖杆花葉,都是人類的食物。但是,並非一切植物都能食用。人類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嚐試,付出了不少生命的代價,才篩選出許許多多可供食用的植物及其果實。

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我們稱之為“自然飲食狀態”。

火的使用,是食俗產生的先決條件。

人類最早使用的是天然火,如火山熔岩火,閃電雷擊所燃之火。古代人棲息的森林常因遭受雷電所擊而引起火災。當火災過後,人們偶然吃到被火燒死的野獸和被火烤熟的堅果,覺得別有一番滋味。經過多次的實踐,人們逐漸懂得食物是可以用火燒熟了吃的,而且味道更好,於是便有意保留火種。後來,人們又在勞動中發明了鑽木取火的方法。

火的發明者是誰呢?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屍子》雲:“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為火。”但火神,按一般的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注:“祝融吳會,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身於灶。”這是我國自古以來信仰火神和祭灶習俗的本源。

火的發明與使用,使人類進化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從此,將告別茹毛飲血的蒙昧時代,進入人類社會的新時期。《周禮·含文嘉》雲:“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火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

人類成了火的主人,也就拉開了食俗的帷幕。

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之後,人類的熟食比重便逐漸增加;用火熟食的方式也由簡單到複雜,甚至穿越漫長的時間隧道,沿習成俗,保留至今。

人類最初的熟食方式,以燒、烤為主。那時既無爐灶,也沒有鍋碗。人們隻知道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去燒烤。

後來,人們進一步發明了“炮”法:用粘泥包住食物後隔火烤熟,這樣可以避免食物被燒焦。“炮”法雖然簡單,但那一團團粘泥,卻成為後世炊具的肇始。

人們由粘泥聯想到石塊;石板,並把石塊、石板作為烹飪器材。他們或者把食物放在石板上燒烤,或者用燒熱的石塊燙熟食物。對人類這種早期烹法,古籍有記載。如《禮記·禮運》注說:“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捋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古史考》說:“神農時民食穀,釋米加燒石之上食之。”

這一時期的熟食方式,還有以獸皮為鍋烹煮食物,或將食物放在竹筒中煮熟。類似烹法,延續了許多世紀。人類進入了自覺飲食階段。

上述原始的熟食方式,曆經千萬年的傳承沿習,逐漸演變為食俗:新疆的烤羊肉串、北京的烤鴨、遍及城鄉的烤(煨)紅薯、雲南傣族的竹筒飯以及誘人的“石板燒”、“鐵板牛肉”、“叫化子雞”等等,追根溯源,其實都是遠古遺風。

陶器的發明,使烹飪法前進了一大步,電標誌著中國食俗的正式產生。

中國陶器大約創始於距今1萬年前。陶器是以粘土為原料,塑型後經高溫焙燒而成。古人為何突發奇想,變泥土為陶器,從而實現炊具和飲食器具的一次革命呢?

從食俗角度看,陶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烹飪需要而發明的。在漫長的燒烤食物的過程中,繼“炮”法、石塊石板的利用、獸皮、竹筒的利用,聰明的祖先們終於發現用泥土和水揉成一定的形狀,經火燒烤後,這些泥土變得神奇起來:不漏水,而且堅固耐用。由此,陶器產生了。

最初的陶器是陶釜即陶罐,為敞口圓底的樣式。以後又出現了陶甑、陶鼎、陶鬲、陶盒、陶缽等等。

陶釜的發明在烹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後來的炊具(現代微波爐之類除外)不論材料和造型怎樣變化,它們的煮食原理都沒有改變。

新石器時代的炊具,還有爐與灶。爐也是陶器,又稱陶爐,是一種活動的灶。火灶則是固定的建築物。原始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挖的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的曆史,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先民使用灶的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的曆史了。

烹飪方式的進步,與烹飪器具的發展密切相關。有了陶器,陶烹的時代也就開始了。陶器時代的烹飪法主要有兩種:烹煮和蒸製。《通鑒前編·外記》載:“黃帝作釜灶,而民始粥。”又說:黃帝作甑,而民始飯。這表明,中國先民普遍使用陶器為炊具,至遲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

由於當時尚無主食副食之分,炊具食具的分工也不明確。如陶釜,既可用來煮飯煮肉,也可用來盛飯盛肉。而陶盆、陶缽之類的陶器,既是盛飯菜的用具,也是進食的食具。

食具的重大變化,始於商周時期的奴隸製時代。那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穀物逐漸成為人們的主食。而肉類來源漸少,漸漸成為人們的副食。新興的園藝栽培技術得到發展,又使蔬菜增添了副食的種類。由於主、副食的劃分,食具也相應的出現了分工。如豆器專指肉食用具,後來多用於祭祀。盛放整羊的是俎,盛湯漿之類的是盂。進食之具為箸,舀湯漿之器為勺,後來又出現了匙。飲器則出現了杯、盅、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