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食具發生變化、從而分工明確的重要原因。商周兩代是中國銅製炊具的鼎盛時期,金屬製作的食具也開始出現。從此,陶器不再——統天下。《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鼎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食俗又進入了一個階段:油烹。當時的鼎是貴族豪華的炊器和食器。
商周時期,還出現了玉石、牙骨、竹木等各種材料做成的食具。春秋戰國時期,漆食具、食盒開始出現;秦漢以後,漆器食具的使用就更多了。
瓷器是我國的偉大發明,它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燒製出精美的硬陶;商代,又發明了玻璃釉,製成了原始青瓷,到漢代瓷器便逐漸進入成熟階段。明清兩代,江西景德鎮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至今,瓷器依然是人們的主要食具。
中國鐵器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到西漢時,鐵器得到了廣泛應用。鐵釜、鐵刀等炊具,在秦漢時期已普遍使用。鐵鍋的出現,使烹飪術中的爆、炒之法應運而生。因鐵製炊具導熱性能適中,造價低廉,而且鐵分子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元素,用鐵製炊具烹調,有益無害,所以時到今日,鐵製炊具仍在烹飪中扮主角。
竹器、木器,也是重要的炊具和食具。筷子,古代稱箸。這名稱的轉變據說是發生在明代(一說在宋代)。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一》中說,吳中民間風俗,行舟諱言“住”,因“住”與“箸”同音,所以改稱箸為“快兒”快子後來加上了竹字頭,其原因是因為筷子多用竹材製成。
無論是炊具,還是食具,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以食具為例,在桌椅板凳問世之前,人們生活習慣是席地而坐,食具也都擺放在地上使用。這時期的食具底足相應要高一些,像盛放食物的豆,就帶有一個細長的“腳”,使上麵的圓盤位置增高,這樣才便於人們食用。
當戰國時期出現可起桌子作用的食案以後,各種食具均陳放於案上。豆的“腳”也就由高而矮,最後演變成平底的盆,連名稱也改變了。
食具的演變,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有的食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功能,不再是食具;不是食具的一般生活用具,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進入食具的行列。前者如鼎,後者如盤,都是典型的例子。鼎,如前所述,它由食器而變為禮器,後來成為立國重寶,國家權力的象征。盤,商周時期是洗手的工具,但從戰國起,卻成為食具使用,並流傳至今;仍是我們的主要食具之一。
炊具、食具的演變發展,不僅從一個側麵反映了我國人民偉大的創造精神,而且形象地展示了中國早期食俗。
二、中國飲食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經典《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吃飯的問題,始終是社會,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因而對食物烹飪的重視和考究,以及人們對於飲食的觀念,是表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也是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技藝高超自的中國烹飪,是中華民族曆史文明的產物。今天,中國菜風靡世界、這無疑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一個傑出貢獻。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各民族就以華夏族為中心開展了飲食文化的交流。華夏族的穀物,常常供給北方遊牧民族,燕國的魚鹽棗粟,素為東北少數民族所向往。
到了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飲食文化交流。西域的苜蓿,葡萄、石榴、蔥、蒜,胡蘿卜等特產,以及西域的葡萄酒,先後傳入內地,極大地豐富了內地民族的飲食生活。另一方麵,內地民族精美的肴饌和烹飪技藝,又為這些地區的人民所喜食和引進,各民族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都在擇善而從,不斷完善自己,共同刨造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從世界範圍來看,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較大的莫過於日本。早在公元4世紀,就有一些中國人經過朝鮮移居日本,這些人稱得上是中國早期的華僑,其中有不少烹調廚師和製作食具的工匠。至唐代,鑒真大師又把中國的佛學、醫學、釀造、烹飪等文化藝術帶到日本。與此同時,大批日本學問僧和留學僧也來到中國,隨著他們的歸國,唐代宮廷與民間美味也傳至日本,中國先進的飲食文化對日本宮廷與民間的飲食生活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例如,日本宮廷的飲食製度就改效唐製,不少宮廷宴會也改用中國的烹飪方法,並時常派人來華學習和研究中國烹調。
唐代以後,中國的許多菜點就在日本流行開來,如中國的環餅(饊子),是一種用麵經油炸做成的類似麻花的食品,遠在戰國時即已有之,秦漢以後,環餅成為中國人在寒食節的必食之品。環餅傳至日本後,被稱為“萬加利”,並成為日本賀藏神供品。再如粽子,它是中國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吃粽子在中國有悠久的曆史,這裏麵有紀念屈原的傳說。粽子傳到日本後,日本人稱之為“茅卷”,現在日本特色的粽子,如禦所棕、道喜棕、葛粽、飴粽等等,都是在中式粽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所著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記載:明清時期,中國飲食傳到日本的有“胡麻豆腐、隱元豆腐、唐豆腐、饅頭等種種中國風味的食品,並且學會了按照中國方式,主客圍桌共同飲食,這對日本的烹調法和會餐方式都起了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