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算日幹用陽曆,元旦日幹做為基,
一四五月各減一,三月減二支加十,
二六七月不加減,八月加一九加二,
冬臘兩月各加三,十月加二要牢記,
閏年三月後加一,得數去整取零餘。
基數推算法:日幹排列的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1234567890的序數排列,每隔十日周轉一次,因此每隔十天日幹都相同。例如:一日是甲,那麼十一、二十一、三十一都是甲日;二日是乙,則十二、二十二、三十二都是乙日。
1、以每年陽曆元旦日幹做基數:如1982年元旦是甲申,甲是日幹中的第一個,因此就是1982年的日幹基數。
2、加上當天日數:例八月六日,就加六,若是九月十三日,就加上十三。
3、然後再按一四五月減一,三月減二,二六七月不加不減,八月加一,九十月加二,十一月十二月加二。若於閏年則自三月至十二月再加一計算,將得出的數字去整取零,按日幹的排列順序對照,這樣就可得出本年裏任何一天的日幹。
六、幹支紀時法
日幹支得出後才能求時幹支。幹支紀時是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為二小時。一天之中起於夜半子時,故推算應從子時起。每天分為十二時辰,而地支又是十二個,這樣紀時辰地支正好輪回一周,所以每天時辰的地支數是固定不變的。用時辰的地支,再配以天幹,就成了幹支紀時法。它也是用六十甲子來記錄時辰序數的,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以每五天六十個時辰為一個周期,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其歌訣是: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
丁壬庚子頭,戊癸起壬子,時元由此求。
所謂“甲己還生甲”,是指甲己二日的一天的夜半子時起於甲子,以下按六十環周順推。由甲到戊是五天,整六十個時辰,恰為一周,戊的下邊就己,也就是又一周的開始,所以仍是甲子記時打頭,餘此類推。十個日幹中的第一個時辰知道後,然後按順序(如上述歌訣)就可以推出某天的時幹支。
七、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法天則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並結合長期的生產、天文、氣象實踐總結出來的。二十四節氣表示地球繞太陽軌道(黃道)公轉時到達的位置,黃道的圓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陽每年在公曆三月二十一日通過春分點,黃經為0°以後沿黃經運行逐漸增加,繞行一周為一年。每隔十五度便是一個節氣,這樣每個月裏都有兩個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共二十四個節氣,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節氣在古代稱為“氣”,每個月內含有兩個氣,一般在前的叫做“節氣”,在後的叫做“中氣”,排列見下表。二十四節氣精確地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直接為農業、天文、地理、醫療養生服務,這是我國曆法最鮮明的特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分述如下。
表12 各月的節氣和中氣分配表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節氣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中氣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1、立春:太陽黃經為315°,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象征著春天的開始,堅冰溶化,此時萬物複蘇,蜇蟲始動,大地回春。
2、雨水:太陽黃330°,從這以後我國廣大地區將停止降雪,開始下雨。雨水節,暖濕的東南風開始登際,候鳥從南而北歸,魚從水中躍出,土地可以耕種。
3、驚蜇:太陽黃經為345°,開始打雷,氣溫地漸漸升高,土地已解凍,春耕開始,蜇伏在地下的昆蟲和小動物開始出土活動,鳥也開始鳴叫。
4、春分:太陽黃經為0°,春分,秋分古時候統稱日夜分,即晝夜相等的節氣,是春秋兩季的中間。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各地,太陽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從雨水以後,北半球日長夜短,太陽照耀十二小時以上;太陽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從正東和正西逐漸向東北和西北偏移。天有打雷、閃電之象。
5、清明:太陽黃經為15°,這天開始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有時可見彩虹,萬物欣欣向榮。
6、穀雨:太陽黃經為30°,穀雨前後,氣溫比較穩定、暖和、雨量也開始增加,對穀類作物的生長很有幫助,有雨生百穀之意,是我國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農忙季節。
7、立夏:太陽黃經為45°,春天已逝,夏日開始,氣溫顯著增高,炎熱將臨,雷雨增多,進入夏忙季節。
8、小滿:太陽黃經為60°,從小滿開始,我國從南到北大麥、冬小麥等夏作物,籽粒逐漸飽滿,普遍開始結實成熟,南方已開始收獲。
9、芒種:太陽黃經為75°。芒種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小麥、大麥等成熟(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穀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
10、夏至:太陽黃經為90°直射北回歸線上空,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
11、小暑:太陽黃經為105°,暑氣上升。暑是炎熱,小暑是氣候炎熱,而沒有到極點的意思,這時開始下大雨。
12、大暑:太陽黃經為120°,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時有大雨,進入汛期,有“大暑、小暑淹死老鼠”的諺語,就是說這兩個節氣雨水量多,要注意防風、防澇。
13、立秋:太陽黃經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這一天起秋天開始,涼風至,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14、處暑:太陽黃經為150°,大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一般每候隻降溫半度左右,由大暑到處暑前共降溫2℃到3℃,而處暑後,降溫加劇,一侯即能降溫2℃左右,因此處暑是比較明顯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征。處暑表示暑天的終止。
15、白露:太陽黃經為165°,天氣逐漸轉涼,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形成露水。此時大雁自北南去,燕子也歸去,鳥類準備糧食準備過冬。
16、秋分:太陽黃經為180°。太陽由北半球越過天赤道,回到南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盡和黑夜再次等長。這天各地太陽都是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從今天以後,北半球日短夜長,太陽照耀12小時以下,太陽升起和落下,也從正東和正西,逐漸向東南和西南偏移。
17、寒露:太陽黃經為195°,正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露華漸濃,草木枯萎而菊花獨盛。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變的意思。
18、霜降:太陽黃經為210°,天氣將寒,露積為霜,草木黃落,正是三秋農忙季節。諺雲“搶秋搶秋,不收就丟”。
19、立冬:太陽黃經為225°,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開始,水開始結冰,地也開始上凍了。
20、小雪:太陽黃經為240°,氣溫下降,開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凍季節。諺曰“小雪雪滿天,來歲必豐收”。
21、大雪:太陽黃經為255°,氣溫繼續下降,地麵積雪,北方河塘開始封冰。
22、冬至:太陽黃經為270°,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這一天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從今天以後,北半球的白天就長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漸北移。
23、小寒:太陽黃經為285°,進入寒冬臘月,冷氣積久為寒,但還未達到最冷的時候。
24、大寒:太陽黃經為300°,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在“數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說法。
八、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把宇宙間的萬物萬象,分成為陰與陽兩大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關於陰陽觀念的產生,有人認為早在夏朝就已經形成,因為《易經》八卦中陰爻(一)和陽艾(一)出現在夏朝的占書《連山》中。而且我國最古老的古籍之一《山海經》中有:“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但夏的《連山》也好,商的《歸藏》也好,後人誰也沒見過。因此,據此認為陰陽學說產生於夏,理由雖不夠充分。但由此可以認定,這一觀念的形成,確實是非常早的。
陰陽廣泛包含著事物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個方麵。以一本書為例。書本的封麵是陽,背麵是陰;書本的表麵是陽,裏麵是陰;如果打開書本,暴露在陽光下的內頁是陽,翻到背麵的封麵又變成了陰。這就說明,陰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外界條件的轉化而轉化。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陰陽可以互相轉化,同時二者又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說,陰與陽的每一個側麵都以另一個側麵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陰,陽不能存在;沒有陽,陰也不能存在。正如沒有乾,就沒有坤,沒有天,也就沒有地一樣。陰陽是互相依存,互相為作用的。
陰陽還是互相消長的。就是說,事物和現象中對立著的兩個方麵,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是以彼此消長的形式進行的。如由白天變黑夜,由黑夜變白天,天氣由熱變冷,由冷變熱,等等。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由於陰陽兩個對立的矛盾,始終處在彼消此長、此進彼退的動態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發展變化。當陰陽的消長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引起質的變化,即實現轉化。
盡管陰陽具有彼此對立、互相依存、彼此消長、互相轉化等種種特性,但它們的基本屬性卻是基本固定的。即陰陽具有兩種相反的不同屬性,並且是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顛倒,它是按照一定規律歸類的。如陽為剛、為君、為夫、為上、為外、為表、為動、為進、為起、為仰、為前、為左、為德、為施、為開,陰則為柔、為臣、為妻、為妾、為財、為下、為內、為裏、為止、為退、為伏、為俯、為後、為右、為刑、為藏、為閉等。
九、五行生克
五行學說為我國人民所獨創,同陰陽學說一樣,也是樸素而唯物的。
最早記載五行的是《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並且歸納了五行的特性:“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即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味為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五味為苦;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五味為酸;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五味為辛;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五味為甘。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這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