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節日擇吉
在國人的觀念中,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風俗,也是人們對吉祥追求和如意企盼的縮影。節日的飲食和習俗、節日的信仰和禁忌,無不在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本章介紹傳統節日的有關擇吉及忌諱。
一、春節
正月初一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因為它居歲首,古代稱之為“元旦”,又叫“三元日”,意即這一天為“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迎春的娛樂活動日。漢武帝時,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辛亥革命後,各省都督代表集會南京,決定使用公曆,規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在人們的習慣語中,春節又叫做“過年”。
1.年的來曆
關於“年”,我國古籍《穀梁傳·宣公元年》說:“五穀大熟為有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也解釋為“年,穀熟也。”可知古人是以每收獲一次莊稼為一年,過年就表示一次莊稼收獲完畢。年,是古代農事的記錄,是慶祝豐收的日子。
“年”的名稱,也幾經變易,夏代稱年為“歲”,商代改歲為“祀”,周朝才稱之為“年”。不過,周朝那時的“年”是以建子十一月初一為歲首。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造太初曆,又重新使用夏代的夏曆,確定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我國從漢到清兩千餘年一直使用夏曆,其間雖有幾個帝王做過改變,但為時很短。年節,就一年一度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了。
說到“年”的來曆,民間還有個優美的傳說。
相傳商朝時期,歲時節日定得不準,人們無所適從。當時,有個叫“萬年”的青年,以打柴為生。他生性聰穎,心靈手巧,看到五花八門的歲時節令,決心把節日定準,為天下人做一件好事。
萬年上山砍柴,總琢磨著節令的事兒。他苦苦思索,從山上那移動的樹影得到啟發,動手設計了一個專門測日影記天時長短的日晷儀。天晴時測量天時長短的問題解決了,可一到天陰霧雨,日晷儀發揮不了作用,萬年又從山上懸崖間的泉水有節奏的滴落現象中,悟出了道理,做了個五層漏壺,裏麵裝有立箭,並在立箭上劃分了100個刻度記時。就這樣,他利用測量日影和漏壺滴水記時的辦法,慢慢地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次,每個周期最短的那一天就在冬至,最長的那一天就在夏至。這樣,定準了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
萬年測定天時長短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天子祖乙那裏。天子祖乙喜出望外,立即將萬年召進宮中,在天壇前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讓他專門觀測,並選派了12名童男童女讓他調用。同時,下令停止了朝廷祭拜天神請求天神定節日的活動。這下,引起了朝廷節令官阿衡的嫉妒。他用重金收買了一名刺客,陰謀殺害萬年。一天,當萬年走上日月閣時,倏地從角落裏飛出一支冷箭,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大叫一聲,衛士聞聲趕來,將刺客捉住,扭送到天子那裏,天子將刺客處以極刑,阿衡也受到了懲罰。隨即,天子登上日月閣,看望受傷的萬年。此時正值年輪交替,萬年感動不已,說:“此刻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新春又始,請天子定個節名吧。”天子高興地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
寒來暑往,萬年迎送了一個個晨昏,他仔細觀察和精心推算,終於把曆法定準了。當他將太陽曆呈獻給天子時,天子祖乙見他已是滿頭白發,銀須飄飄,深受感動,特地把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並敕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如今,人們過年掛上壽星圖,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萬年。
這個傳說,雖不足為據,但給春節的來曆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由此,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濃厚的神話色彩中拉開了帷幕。
2.門神的傳說
“門神門神騎白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這是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唱詞,她唱出了春節人們貼門神,以求保護自家安寧的心態。
國人信仰門神的現象,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禮記·曲禮》就有“春祀戶祭”的記載,當時的“五祀”之中,門神就在祭祀之列。漢代,門神有了具體的姓氏,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慶。成慶短衣大褲,手執長劍的畫像張貼在西漢廣川王劉去的殿門上。到了南北朝,門神改為神茶、鬱壘兩兄弟。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雲:“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茶、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神茶、鬱壘被尊為門神,是因為他倆善打鬼驅鬼。
據說滄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長著一株大桃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連綿3000裏。桃樹枝椏間的東北有一個鬼門,是萬鬼出入之處。神茶、鬱壘兩位神將領受著黃帝的命令,把守在這裏,一旦發現了危害人間的惡鬼,就馬上用蘆葦繩捆綁起來,送到山上喂老虎。這樣,妖鬼們望而生畏,一個個再也不敢胡作非為了。於是,人們在每年歲首,用桃木雕成神茶、鬱壘的模樣,掛在門上,使惡鬼不得入內,保護闔家一年平安。
唐代時,門神換成了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兩員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他們變成門神也是因為打鬼有功。在明人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中,有這樣一段神話:徑河龍王因和卜算如神的袁守誠打賭,故意將行雨推遲一個時辰和落雨數量減少三寸八點,因此觸犯天條被唐朝宰相魏征所斬。這件事,龍王事前曾向唐太宗求救,唐太宗心下應允,便邀魏征下棋。君臣對弈,不料到了午時三刻,魏征忽然在棋桌上睡著了。唐太宗以為這下龍王可以得救,誰知魏征卻在夢中元神出竅赴天庭斬下龍頭。從此,龍王便向唐太宗索命,鬧得宮中鬼哭神號,人人寢食不安。正在危難之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敬德全身披掛,執銅持鞭,把守宮門,才鎮壓住邪祟。太宗大喜過望,但想到二位大將太辛苦,心中過意不去,於是詔畫師將二人的威武形象畫出,懸掛在宮門兩側,以代替真人守衛。後來,民間的百姓也爭相效仿。至今,秦叔寶、尉遲敬德仍然履行門神之職,有的地方稱他們為“白臉將軍”和“紅臉將軍”。
在打鬼英雄中,人們傳說還有一位專門捉鬼、斬鬼、吃鬼的鬼王鍾馗。他是繼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後,又一個被世間敬奉的門神。鍾馗被尊為門神,也是始於唐王宮廷,其故事更加動人心魄。
據說唐明皇李隆基,有一年從驪山校場講武回宮,忽然得了重病,禦醫們使出渾身解數,療治了一個多月仍不見轉機。一天深夜,李隆基夢中看見一個牛鼻子小鬼,身穿紅衣,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腳光著,靴子掛在腰間。這個小鬼環顧四周,偷偷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玉笛,正急忙奔出宮殿。李隆基見了大怒,大聲嗬斥。這時,突然出現一個大鬼,頭頂破帽,身穿藍袍,腰束角帶,他一下抓住小鬼,用手剜出小鬼的兩眼,接著又把小鬼撕成兩半在口裏咀嚼起來。唐明皇忙問大鬼姓名,大鬼上前奏道:“我本是鍾南山進士鍾馗,因科舉考試落第,撞階而死,死後成了鬼王,誓當除盡天下惡鬼妖孽。”
俄頃,唐明皇大夢醒來,霍然痊愈,於是,詔令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了一張“鍾馗捉鬼圖”。圖畫好後,李隆基看了讚歎不已,重賞了吳道子,又禦示天下百姓,每年歲末掛鍾馗圖像鎮妖驅邪。由於皇帝的大力推崇,鍾馗占據了頭號打鬼門神的地位。
以後,隨著社會的更替,又出現了以曆史上的著名武將為崇拜對象的門神,諸如趙雲、馬超,薛仁貴、蓋蘇文,燃燈道人、趙公明,蕭何、韓信,嶽飛、楊再興等等。
繼武將門神之後,後世又出現一了文官門神,稱為“五福臨門”或“納福迎祥”,含有迎福進財之意。這樣,門神上常常添畫一些吉祥物,多用諧音取其吉利,如爵、鹿、蝠、喜、馬、寶、瓶、鞍等,寓“爵祿福喜,馬報平安”。即使像前麵談到的怒目圓睜、凶猛嚇人的鍾馗像,畫麵上也常配有蝙蝠或蜘蛛,蝙蝠的“蝠”與“福”同音,意味著“幸福來臨”。門神崇拜,已由當初的驅鬼逐邪衍化為祈福求祥。形形色色的門神張貼在大門上,“良宵盛會喜空前”,構成了中華民族歡度春節的第一道景觀。
3.春節的禁忌
新年第一天,誰都希望一年的開始百事遂意。有個好兆頭。因此,禁忌極多,集中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凶,祈求福佑的心理。
首要的一忌是不能掃地和倒水,怕因此帶走了財氣。這一大忌,似乎全國皆然。然而,大年初一,全家人團聚,再加上拜年的人們進出不斷,吃花生、嗑瓜子、吃甘蔗、吃水果、吸香煙、剝下的殼、渣、皮、紙屑、煙頭滿地都是,不掃不行,於是人們就想出個變通的力、法一改往外掃為往內掃,象征財寶進門,掃好後裝在撮箕裏不倒掉,財寶便留住了。上海人往內掃地時還不住地念著歌謠:“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到個聚寶盆;聚寶盆上插金花,左金花,右金花,金花上掉下個金蛤蟆。”這樣,破財就變成了發財,豈不美哉!《錄異傳》一書就說出了這一禁忌的來曆。相傳,有個叫歐明的商人,出外經商路過彭澤湖,常以錢財祭祀湖神。湖神青洪君為了報答情意,特邀歐明去水晶宮作客,並決意要歐明在宮中任選一件禮品。歐明推辭不得,隻要了“如願”。青洪君雖然舍不得,但有言在先,隻好喚出了如願。原來,這“如願”是青洪君的傭人,一個美麗的姑娘,更是個無價之寶,你無論需要什麼隻要向她一說,馬上就可以得到。成語“如願以償”就來源於此。歐明帶著如願回家後暴富起來,日漸驕橫。有一年正月初一早晨,如願起床遲了點,歐明揮鞭就打,如願氣惱不過,一下子鑽到了穢土堆裏。這時,歐明用錢杖敲打穢土堆,口裏呼喚著如願。如願卻永遠消失了。歐明的家境很快敗落下來。因此,大年初一忌諱掃地倒水,怕如願(即人們想像中的財神)從掃帚裏跑掉,或是從水裏逃遁,使家道衰敗。
這一天,還有其它許多禁忌,如:五更時不能躺在床上打噴嚏,如實在憋不住,必須趕快爬起來穿上衣服,倘若來不及穿而在床上打了噴嚏,將會一年多病;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門外有人叫喚不可回應,因為這天清晨在門外呼喊俗謂“呼鬼”,是絕對不能回應的;這一天不能吃開水泡飯,也不能用湯泡飯,否則不但出門必雨,而且注定一年裏隻有吃稀飯的“窮命”;還不準用剪刀,否則會斷絕財路仕途,甚至斷子絕孫,所以人們往往把刀剪藏了起來;這一天,小孩子不許說不吉利的話,為防止萬一,許多家庭早貼上了“童言無忌”的小紅紙條以破解;這一天,不能打破杯盤碗盞,打破了將是破產的預兆,得趕緊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這一天,婦女不可動針線,否則這女子一年到頭和別人爭吵不休或渾身會有針刺般的感覺;這一天,也不得下河挑水洗菜,因為河神封住了水埠頭,凡人不得隨便用水;這一天,無論有什麼病痛也不得請醫生,請醫生會一年到頭都生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之,人人規規矩矩,絕不亂說亂動。
此外,還有忌喪葬、忌喪家拜年、忌吵架罵人、忌請醫生、忌剃頭理發等。又忌條凳倒地,因為人死停柩是擱在兩條長凳上的,出殯時挹起棺材,踢倒條凳才起步,等等。
更有趣的是,為了正月初一順順當當,開個好頭,家長們早在除夕的晚上就準備了幹淨的草紙,放在枕旁。初一早晨,小兒剛剛睡醒未開口說話以前,就急忙於草紙擦揩其嘴,稱為“揩屁股”,意思是說兒童的口不足信,即使說了不吉利的話也隻當是放屁。但孩子們何嚐懂得這番苦心?他們隻是對這種惡劇作發生興趣,便模仿大人,到毛廁間裏去拿張草紙來,公然地向同輩、甚至長輩的嘴上亂擦。被擦者絕不忿怒,隻是掩口而笑,或者笑著逃走。於是滿堂哄起熱烈的笑聲。
4.喜迎財神
正月初五,相傳是五路財神(或稱路頭神)生日,一大早,人們就焚香放炮迎接財神了。清人顧鐵卿《清嘉錄》裏,引了一首清人蔡雲的《竹枝詞》,描寫人們迎接財神的情形說:“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財神爺是世人最為崇拜的神抵之一。直到今天,報紙、刊物、電台裏報道農民聘請科技人員下鄉扶持他們發家致富,文章的標題也往往使用“搶財神”、“請財神”等詞彙。
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幹和範蠡;武財神則有趙公明、關羽,等等。
人們普遍敬奉的文財神叫“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個字就是由此而來的。
比幹是商紂王的嫡親叔父,為人耿直。他目睹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的行徑,多次勸說紂王,勸來勸去,紂王火了,他惱羞成怒地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個竅。大家都說你是聖人,我倒想看看你的心有幾個竅。”說完,馬上叫人將比幹開膛破肚,挖出了心髒。
後人將比幹敬為財神,是因為他忠耿正直,公正無私。民間傳說:紂王要挖比幹的心,比幹將自己的心摘下,走出宮網。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仙人送的仙丹而未死去。正因為無心,也就無偏無向,力、事公道。因之,人們將這位童叟無欺的正派君子敬為財神。
另一位文財神,是先從政而後經商發了大財的範蠡。範蠡原來不過是楚國宛邑三戶村的平民,後來投奔越王勾踐,成為越王勾踐的大臣。他足智多謀,幫助勾踐報仇雪恥。戰勝了吳國後,知道越王勾踐心胸狹窄,隻能和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同安樂,便堅決辭官不做,駕一葉扁舟泛遊江湖。後來,他到了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尤其喜愛盤弄珠寶,發了大財。他發財後,把賺來的錢財都散給親戚朋友,最後在齊國的陶邑定居下來,自號“陶朱公”。範蠡是一位理財好手,人們尊他為財神,也是很自然的。
後來,財神又出現了武財神,以趙公明(趙公元帥)名氣最大,人們禮拜最勤。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在明人許仲琳的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說是道士趙公明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他不僅武藝高強,並且有黑虎、鐵鞭和定海珠三大寶貝。後來,商封王召趙公明下山,他依照封王的旨意大破“十絕陣”,把薑子牙打得一敗塗地。由於趙公明助封為虐,陸壓散人在西岐山用“釘頭七箭書”將他殺死。薑子牙得勝後,害怕趙公明陰魂報複,就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即財神,手下還有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神,主要管“迎祥納福”。
元末明初,趙公明的形象被描繪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麵黑多須,胯下一隻黑虎。這正是民間所祀武財神趙公元帥的典型圖像。
再後來,趙公明的財神畫像皆黑麵濃須,頂盔披甲,持寶擎鞭而不騎虎。畫像周圍,常畫有招財童子、聚寶盆、大元寶和珍珠、珊瑚之類,以顯示財源茂盛。
值得一提的是,趙公明還被奉為門神。大概到一了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風尚也隨之改變,所謂“金令司天,錢神卓地”就是很好的概括。金錢在人們心目中地位日益重要起來,人們都企望有一位神通廣大的人能保護其經濟利益不受侵犯,於是他們打起了趙公明的主意。在他們看來,趙公明道術高超而又生財有道,為何不把他繪貼門上,保護自家的財富不受侵犯呢?這樣,趙公元帥既當財神又當門神,“一身而二焉”,其影響就當然很不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