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運用米格-25效應並取得成功的是綠茵場上的德國隊,德國球員就像軍人,紀律嚴明,謹慎細致,不管是在落後、領先、僵持的情況下,總是保持著統一的基調,按部就班的尋找機會,不到最後一刻絕對不放棄比賽。英格蘭前著名先鋒萊因克爾曾說過:“足球就是11人對11人的運動,最後取得勝利的總是德國人”。荷蘭教父克魯依夫也有同樣的見解:“都說荷蘭飛人,但是真正能跑是德國人,他們簡直可以不停地以一個頻率一直奔跑。” 這兩位都曾經是德國隊的有力對手,靠團隊協調,德國隊屢屢創造驕人戰績。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人與人很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互推動時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而團隊很容易患上了五種機能障礙:缺乏信任、懼怕衝突、欠缺投入、逃避責任、無視結果。它們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實際上它們會產生連鎖反應,共同形成一個模式,這使得它們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成為團隊的致命殺手。

在微軟,有許多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經濟獨立的百萬富翁仍賣命地為微軟工作呢?答案隻有一個,就是完全超越了自我的團體意識。正如比爾·蓋茨在談到這種團隊意識時所說的一段耐人尋味的話:“這種共創卓越的團隊意識營造了一種刻苦向上的創造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們的開拓性思維不斷湧現,員工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在微軟,你永遠不是一個人,你會時刻感覺到合作的魅力。

人類思想和觀點上的交流與碰撞,是結構變化促成質變的高級形態,是“米格—25效應”價值的高級體現。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煉的“集思廣益”思想。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對此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不但可以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還能激發人類的最大的潛能。常見的情況是,人們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產生獨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智慧聯想。

尊重差異是腦力合作、集思廣益的本質。隻有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腦中所想的不同世界,才能相互吸收有益的東西,彌補各自的不足,做到資源整合,發揮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重要作用。

智慧悟語

鬆下幸之助說:“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是有限的,無論多麼執著、多麼努力,他可以發揮出來的永遠隻是一個人的力量,隻能完成一些小事,而永遠也不足以成就偉大的事業。”管理者隻有注重整體利益,才能凝聚整體的力量,才能實現團隊的整體能力大於所有個體能力之和。

50. 凝聚效應:增強凝聚力,提高企業活力

黃金定律

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曾就“群體凝聚力對生產效率的影響”這一課題進行過試驗:在別的因素保持不變的狀態下,企業的凝聚力越大,企業就越有活力,這個企業的生產效率也就越高。這個試驗的結果提示管理者注意,必須在群體凝聚力提高的同時,加強對群體成員的思想教育和誘導,克服群體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這樣才能使群體凝聚力成為促進工作效率的動力。對群體成員的思想教育和誘導是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

集體可以滿足人們成就的需要。人們普遍具有一種探索、創造並且取得成就的需要,當通過努力,在某個方麵取得成績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會感到精神上的滿足。然而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夠得到集體中成員的幫助和支持,他們不僅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集體的力量、魅力,更會在集體的幫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集體中,人們不僅得到多種需要的滿足,同時還逐步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係。隻有每個成員都對集體負責,主動承擔集體義務,逐漸形成集體意識,產生集體責任感、榮譽感的時候,集體才真正具有凝聚力,才能產生凝聚效應。需要指出的是,凝聚效應也具有兩重性,要防止狹隘小團體思想的產生。

日本的鬆下公司就非常重視企業凝聚力的作用。早在1945年,號稱“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就提出:“公司要發揮全體員工的勤奮精神”,並不斷向員工灌輸“全員經營”、“群智經營”的思想。為打造堅強的團隊,在20世紀60年代,鬆下電器公司會在每年正月的一天,由鬆下帶領全體員工,頭戴頭巾,身著武士上衣,揮舞著旗幟,把貨物送出。在目送幾百輛貨車壯觀地駛出廠區的過程中,每一個工人都會升騰出由衷的自豪感,為自己是這一團體的成員感到驕傲。

在給全體員工樹立一種團隊意識的同時,鬆下公司更是花大力氣發動每一個工人的智慧和力量。為達到這一目的,公司建立提案獎金製度,不惜重金在全體員工中征集建設性意見。雖然公司每年頒發的獎金數額巨大,但正如公司勞工關係處處長所指出的:“以金額來說,這種提案獎金製度每年所節省的錢超過給員工所發獎金的 13倍以上。” 不過,鬆下公司建立這一製度的最重要目的,並不在節省成本上,而是希望每個員工都參加管理,希望每個員工在他的工作領域內都被認為是“總裁”。

正是因為鬆下公司充分認識到群體力量的重要,並在經營過程中處處體現這一思想,所以鬆下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把工廠視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工廠的主人。縱使公司不公開征集,各類提案仍會源源而來,員工隨時隨地——在家裏、在火車上,甚至在廁所裏,都會思索提案。

鬆下公司與員工之間建立起可靠的信任關係,使員工自覺地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主人,產生為公司作貢獻的責任感,煥發出了高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鬆下公司因此形成了極大的親和力、凝聚力和戰鬥力,使公司不但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而且成為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型跨國公司,其產品品種之多,市場範圍之廣,成長速度之快和經營效率之高都令人驚歎!

團隊凝聚力是保證團隊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團隊喪失凝聚力,就會像一盤散沙,難以維持下去,並呈現出低效率狀態;而凝聚力較強的團隊,其員工工作熱情高,做事認真,並不斷的有創新行為,因此,團隊凝聚力也是實現團隊目標的重要條件。

作為團隊領導人,在給予每位成員自我發揮的空間的同時,還要破除個人英雄主義,搞好團隊的整體搭配,形成協調一致的團隊默契;同時還需努力使員工懂得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取長補短的重要性。如果能做到這些,團隊就能凝聚出高於個人力量之和的團隊智慧,隨時都能創造就出驚人的團隊績效。

智慧悟語

21世紀是一個團隊至上的時代,所有事業都將是團隊事業,單純依靠個人的力量已經不能取得可喜的成績。這就需要一種團隊凝聚力,隻有擁有了一支具有很強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團隊,擁有了一批彼此間互相鼓勵、支持、學習、合作的員工,企業才能不斷前進、壯大。

51. 木桶定律:注重團隊中的薄弱環節

黃金定律

木桶定律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他指出,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這就是說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木桶定律告訴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單位的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說“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隻取長不補短,就很難提高工作的整體效益。

一個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水桶”,首先要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木板的長度,隻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在這個充滿競爭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意識到,隻要組織裏有一個員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響整個組織達成預期目標的可能性。而要想提高每一個員工的競爭力,並將他們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企業培訓是一項有意義而又實實在在的工作,許多著名企業都很重視對員工的培訓。

根據權威的IDC公司預計,在美國,截至到2005年企業花在職工培訓上的費用總額已達到114億美元,而被譽為美國“最佳管理者”的GE公司總裁麥克尼爾宣稱,GE每年的員工培訓費用就達5億美元,並且將成倍增長。

惠普公司內部有一項關於管理規範的教育項目,僅僅是這一個培訓項目,研究經費每年就高達數百萬美元,他們不僅研究教育內容,而且還研究哪一種教育方式更易於被人們所接受。員工進入惠普,一般要經曆四個自我成長階段:一是自我約束階段,即不做不該做的事,強化職業道德;然後進入自我管理階段,做好應該做的事,加強專業技能;接著進入第三階段,自我激勵,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思考如何為團隊做出更大貢獻,思考的立足點需要從自己轉移到整個團隊;最後是自我學習階段,隨時隨地都要找到學習的機會。

員工培訓實質上就是通過培訓來增大這一個個“木桶”的容量,增強企業的總體實力。而要想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除了對所有員工進行培訓外,更要注重對“短木板”——非明星員工的開發。

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往往更注重對“明星員工”的利用,而忽視對一般員工的利用和開發。如果企業將過多的精力關注於“明星員工”,而忽略了占公司多數的一般員工,會打擊團隊士氣,從而使“明星員工”的才能與團隊合作兩者間失去平衡。而且實踐證明,超級明星很難服從團隊的決定。明星之所以是明星,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人的起點不同,他們需要的是不斷提高標準,挑戰自己。所以,雖然“明星員工”的光芒很容易看見,但占公司人數絕大多數的非明星員工也需要鼓勵,對“非明星員工”激勵得好,效果可以大大勝過對“明星員工”的激勵。

有一個華訊員工,由於與主管的關係不太好,工作時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從而憂心忡忡、興致不高。剛巧,摩托羅拉公司需要從華訊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搞市場服務。於是,華訊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拳腳的機會。去之前,總經理隻對那位員工簡單交待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個人,也代表我們公司。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就打個電話回來。”

一個月後,摩托羅拉公司打來電話:“你派出的兵還真棒!”“我還有更好的呢!”華訊的總經理在不忘推銷公司的同時,著實鬆了一口氣。這位員工回來後,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強了自信。後來,這位員工對華訊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華訊的例子表明,注意對“短木板”的激勵,可以使“短木板”慢慢變長,從而提高企業的總體實力。人力資源管理不能局限於個體的能力和水平,更應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團隊裏,科學配置,好鋼才能夠用在刀刃上。木板的高低與否有時候不是個人問題,是組織的問題。

在家電的舞台上,百家爭雄,然而海爾卻一步一個腳印地跑在最前列。為什麼?不是海爾的資本比別人雄厚,不是引進的國際人才比別人多,也不是人才素質比別人高……一句話,海爾的“高木板”並不多,但海爾有一個好的團隊,其整體績效不比任何“高木板”差。

所以,在加強水桶盛水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夠把“高木板”和“低木板”簡單地對立起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趕他出局,不如發揮他的長處,把他放在適合他的位置上。

智慧悟語

在一個團隊裏,決定整個團隊戰鬥力強弱的不是那個能力最強、表現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表現最差的落後者。隻有讓所有的員工能力均衡,才能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

52. 苛希納定律:用人在精不在多

黃金定律

管理學上著名的苛希納定律闡明了一個道理:人多必閑,閑必生事;民少官多,最易腐敗。由於實際的人員數目比需要的人員數目多,諸多弊端由此產生,最終會形成惡性循環。在管理中,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多四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三倍,工作時間就要多三倍,工作成本就多六倍。該定律告訴我們:要想鏟除“十羊九牧”的現象,必須精兵簡政,尋找最佳的人員規模與組織規模。這樣才能構建高效精幹、成本合理的經營管理團隊。

企業通常都有一種不因事設人而因人設事的傾向,造成企業機構臃腫、層次重疊、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現為:結構設置過多,分工過細;人員過多,嚴重超出實際需要。這樣,自然會給企業帶來許多不良後果。

在管理上,並不是人多就好,有時管理人員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管理者要認真研究並找到一個最佳人數,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工作時間,降低工作成本,隻有確定一個最合適的人數,管理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苛希納定律雖是針對管理層人員而言的,但它同樣適用於對公司一般人員的管理。在一個公司中,隻有每個部門都真正達到了人員的最佳數量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無用的工作時間,降低工作成本,從而達到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沃爾瑪前總裁山姆·沃爾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作為全球最大零售企業之一沃爾瑪公司的掌舵者,山姆·沃爾頓有句名言:“沒有人希望裁掉自己的員工,但作為企業高層管理者,卻需要經常考慮這個問題。否則,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前景。”他深知,企業機構龐雜、人員設置不合理等現象,會使企業官僚之風盛行,人浮於事,從而導致企業工作效率低下。為避免這些在自己的企業內發生,沃爾頓想方設法要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極力減少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

從經營自己的第一家零售店開始,沃爾頓就很注重控製公司的管理費用。在當時,大多數企業都會花費銷售額的5%來維持企業的經營管理,但沃爾瑪則力圖做到用公司銷售額的2%來維持公司經營。這種做法貫穿了沃爾瑪發展的始終。在沃爾頓的帶領下,沃爾瑪的員工經常都是起早貪黑地幹,工作賣力盡責。結果,沃爾瑪用的員工比競爭對手少,但所做的事卻比競爭對手多,企業的生產效率當然就比對手要高。這樣,在沃爾瑪全體員工的苦幹下,公司很快從隻擁有一家零售店,發展到了現在的擁有全球2000多家連鎖店。公司大了,管理成本也提高了,但沃爾頓卻一直不改變過去的做法——將管理成本維持在銷售額的2%左右,用最少的人幹最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