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感謝親人,信心不是天生的(2 / 3)

我來告訴你

生活中常常這樣,有時一個人的自信往往是通過別人或是一些小小的表揚而來的,最親近人的一聲讚美,立即會令你信心百倍,而一句輕蔑的嘲諷,足以讓人信全無,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尋找和重建。所以說,最殘酷的傷害是對一個人自信心的傷害,最大的幫助是給人以能支撐起人生信念和風帆的信任和讚美。想想看,我們的老師是不是也經常地誇我們所起得的每一次小小進步?這些讚揚是怎樣激發我們的信心的?

微笑後麵的自信

要評選校級小能手了,李老師派出班裏的劉嘉去參加競爭演講,8個孩子中選出2個,每個都是班裏的優秀學生,競爭是激烈的。看著劉嘉那雙忽閃的充滿智慧的大眼睛,李老師首先告訴她一個好消息:要評選校級小能手,我經過仔細斟酌選中了你。看到劉嘉臉上閃過一絲快樂,李老師緊接著說:8個優秀孩子中隻能選出2個,競爭很激烈。那一絲微笑一閃便從劉嘉臉上消失了。但李都是繼續告訴她:我有信心讓你當選。劉嘉稍顯緊張的臉上又露出一絲驚訝。李老師便把參加競選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如形體、姿態、語言、心理上的要求給她做了簡單的講解,然後告訴她:在同一起點上誰的準備充分誰取勝的機會就更多,做好了這些準備你定勝別人一籌;要拿出中午的全部精力準備好稿件,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誰的效率高誰就是勝者。安排好這一切,李老師看到劉嘉臉上再次擁有了微笑,這微笑的後麵已經藏著自信。

下午,劉嘉果然給老師帶來了好消息:老師,我成功了。李老師欣慰的告訴劉嘉:不管什麼事,做之前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就是在心裏種下自信,重過程永遠都不會有輕結果。

我來告訴你

知識是老師教給我們的,自信也需要老師的種植,因為自信不是自然天成的東西,它就像種莊稼,在春天裏就要用心經營,要用最細的心思去管理 ,才會在秋天裏收獲豐收的果實。所以,我們一方麵增強,同時也要一方麵增長自信心,兩人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會成才。你說是嗎?

母親的信任

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對佳芬說:“你的女兒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鍾都座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女兒問她老師都說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她的女兒:“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了。其他同學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女兒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媽媽喂。

女兒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對佳芬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女兒排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淚。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女兒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說這話時,佳芬發現,女兒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女兒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長會。佳芬坐在女兒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女兒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女兒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女兒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佳芬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此時她發現女兒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女兒的肩,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女兒:“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佳芬女兒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女兒被名牌大學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女兒說過,相信女兒能考取這所學校。

佳芬女兒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最能欣賞我……”

我來告訴你

在我們的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刻,父母的看法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記。可以說,我們是通過父母的眼睛在看自己,如果父母能夠用鼓勵、欣賞的眼光看待我們,那麼我們的潛力將能得到最好的發揮。當我們回憶起父母對我們說過的那些話:“你真棒”、“真聰明”、“真有出息”……是否理解了他們的這份苦心呢?

賞識是一種肯定

心理學家珀洛克曾做過一項獎懲混合的比較研究。他選擇了許多數學程度相同的學生,將他們分為四組:

在給第一組上課時,每次課前都讚揚作業成績優良者。

對第二組則剛好相反,對他們好的成績不予讚揚,僅對成績差者嚴厲譴責。

對第三組既不讚揚、又不譴責,但讓他們知道第一組和第二組每天發生的情形。

第四組則控製安置在其他地方,不使他們知道其他三組每天的情形,對他們的成績既不讚揚也不譴責。

不久,受讚揚的第一組和受譴責的第二組的成績立刻有顯著的進步,約改進了35%—40%。

第三組的成績也有進步,但隻有一、二組的一半。

但如此繼續下去,情形卻有顯著的變化。受讚揚的第一組成績進步到79%,受譴責的第二組和不受獎懲的第三組的成績又低落下去,隔離的第四組的成績,也有輕微的降低,但不明顯。

上述實驗的結論是:當一項行為帶來滿意或鼓勵的結果時,該項行為則保持而增強;反之,如行為結果得不到鼓勵,或得到懲罰時,該項行為則傾向於不再重複。這說明了肯定意義的讚揚和否定意義的譴責對學習產生了影響,更重要的一點,實驗表明了譴責和懲罰的真正性質。

我來告訴你

我們是否有這樣的體驗:當我們挨批評時,有短時間的“聽話”,但心裏卻不服氣;而當我們得到表揚時,我們的心情非常愉悅,並激發了一種對那件事的興趣?這是由於我們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因此,聰明的家長和老師總是抱著賞識的態度對我們的一舉一動,即使做得不好,也盡量從其他角度來“發現”我們的優點,害怕損傷了我們的自信心。直到我們長大了,才明白他們的這番苦心。

鼓 勵

有一次,媽媽帶4歲的瑾瑾到公園玩。瑾瑾高興地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像一隻脫韁的小馬。一會兒,他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打起滾來。突然,聽到瑾瑾尖叫一聲,媽媽趕快跑過去,隻見他臉蛋都嚇白了,一把抱住媽媽,驚恐地叫道:“一條蟲子,我害怕!”媽媽走近那塊草地,仔細找了半天,才看見有一條幾厘米長的綠色蟲子。

媽媽把蟲子捏起來,放在掌心裏,然後對兒子說:“這條蟲子沒有什麼可怕的,它不會咬人,是條草蟲子。”

聽到媽媽這麼說,瑾瑾才敢湊過去,仔細地看著蟲子。

“來,把蟲子捏起來。”媽媽說。

瑾瑾一聽,嚇得倒退了兩步,一邊擺手一邊對媽媽說:“我不敢,我不敢!”

“不用怕,你是個男子漢,還害怕一條小蟲子?”媽媽鼓勵瑾瑾。

瑾瑾聽到媽媽的話,鼓起勇氣走過去,小心翼翼地用手碰碰媽媽手心裏的蟲子,見它沒什麼反應,慢慢地捏了起來。

“瑾瑾真是好樣的!”媽媽高興地對瑾瑾說。這時,瑾瑾看著被自己捏在手中的蟲子,也高興地笑起來。

我來告訴你

鼓勵的話有益於我們成長,貶損的話傷害我們的自信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得到來自父母的老師的鼓勵,是鼓勵讓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成熟。例如,我們在父母的鼓勵聲中始學會走路,在老師的鼓勵聲中增強知識。可以說,沒有他們的鼓勵,我們很難順利地成長。

蔡誌忠的特長

蔡誌忠是中國台灣著名的漫畫家。小時候,蔡誌忠就與畫畫結下了深緣。大約四五歲時,他真的畫出了“第一幅漫畫”。那天父親不在,蔡誌忠溜進書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一時“畫”心大起。他拿起毛筆蘸滿紅墨汁,以通往書房的門檻牆作“畫布”。片刻之間,由小圈圈構成的小人兒已躍然牆上。看著自己搶眼的“第一幅”作品,蔡誌忠挺樂的。但父親回來後火冒三丈,追著兒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調皮的蔡誌忠一溜煙地跑開了。

事後,父親冷靜下來了,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次“塗鴉”事件。父親認為,孩子亂塗亂畫固然不對,但孩子最起碼對畫畫感興趣,至少說明他是一個愛動手的孩子。如果加經引導,或許也是一個畫家的苗子。過了不久,父親居然給蔡誌忠買了一塊小黑板,或許當時父親隻是模糊感到兒子該有動筆的地方了。那雖然隻是一方磨平的石板,畫筆也隻是一截白色的石頭,可就是從這一時刻起,一個多彩世界的帷幕拉開了。透過那支不起眼的筆,腦中構思的圖案線條,便成了“畫”。從此小黑板成了蔡誌忠抒發情感的“田野”,成了促使他走上漫畫之路的原動力。

我來告訴你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蔡誌忠一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喜歡唱歌,從而影響了安靜的環境;有的孩子喜歡塗畫,影響了幹淨的環境。雖然這樣行為不一定是正確的,但至少表明我們是在“亮”,亮出自己獨特的一麵。如果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發揮這個優勢,沒準也能像蔡誌忠一樣,成為唱歌家或畫家呢。

劣等生畢加索

畢加索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從小就很有藝術天賦。一天,剛剛學步的畢加索畫了一個螺旋狀的東西,家人都不知道他畫的是什麼,而他的父親堂·何塞卻看出小家夥畫的是熟食攤上賣的油炸餅,這令人吃驚不已。何塞看出了這個小家夥有畫畫天賦,決心把他培養成畫家。

於是,父親專門為兒子騰出一間房子,牆壁周圍貼滿兒童畫,這些畫的內容都是日常用品,線條簡單,有利於誘發孩子的想象力和空間變形能力。畢加索4歲時,何塞又教兒子剪紙,那惟妙惟肖的剪紙,一下子把小畢加索迷住了。他也學著把一張張平展展的紙剪成無數的公雞和小狗……

左鄰右舍對這個孩子稱歎不已,稱畢加索為天才。然而,這個“天才”卻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上課對於他來講簡直就是折磨,聽課時他不是漫無邊際地幻想,就是看著窗外的大樹和鳥兒。而且他似乎永遠都學不會枯燥無味的算術。他無奈地對父親說:“我隻知一加二等於幾,而二加一等於幾,我腦子裏根本就沒去想。不是我不努力,我拚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辦不到。”為此,他的同學常常捉弄他: “畢加索,二加一等於幾?”然後,看著畢加索呆呆的樣子哈哈大笑。就連老師也認為這孩子智力低下,根本沒法教,他經常在畢加索父母麵前,繪聲繪色地描繪畢加索的“癡呆”症狀。左鄰右舍也不再為他的繪畫天賦叫絕,而私下議論說:“瞧那呆頭呆腦的樣,隻會畫幾幅畫能當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