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做主,因為我相信(2 / 3)

從病人家裏出來後,他問父親:“爸爸,您能讓她的病好嗎?”

“不能。”爸爸回答。

“那有人救得了她嗎?”

“那是醫生的責任。我隻拯救她的靈魂,她和自己的孩子去見上帝了,從此以後不會再有痛苦了。”

對於父親的話,巴甫洛夫似懂非懂。他想:上帝為什麼不讓她在這個世界上多呆幾天呢?她死前為什麼這樣痛苦呢?“那是醫生的責任”,父親的話一直在腦子裏盤桓。

巴甫洛夫的父親讀書的興趣很文學,他除了讀神學書籍,也喜歡非宗教神學內容的書刊,其中有各種自然科學的著作,也有民主主義者的革命刊物,為此,他被當地的教徒教士們指責為“自由思想家”。父親的嗜好給孩子樹立了榜樣。父親的破書架成了巴甫洛夫接觸社會與自然知識的起點。十三四歲時,巴甫洛夫在家中的破書架旁廣泛閱讀了俄國的許多進步書刊,使他的知識大增,眼界大開,思想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開始崇尚自然科學與民主精神。

15歲時,巴甫洛夫在舊書架上翻到了英國生理學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學》,這本通俗讀物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對生理學的極大興趣。從此,巴甫洛夫便和生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將那本小冊子像藏寶貝一樣珍藏了一生。

巴甫洛夫決定放棄神學,改學生理學。當他把這個決定告訴父親時,開明的父親並沒有因為兒子有違自己的初衷而斥責他;相反,父親十分尊重他的選擇。

“這樣也好,那你等在神學院畢業後再轉學吧!”父親建議說。

“我不能浪費時間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堅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麼呢?”父親問。

“我特別想知道,人體的構造是怎樣的。”

“你為什麼想要知道人體的構造呢?”

“為了幫助人,使人類變得更健康、聰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熱烈地回答。

“你很有膽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這個理想你能實現得了嗎?”父親關切地問。

“我已經下定決心了,爸爸,我會下苦功夫的。”

父親明白兒子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於是立即站起來,高聲說:“好吧,爸爸祝你成功!”

一個窮教士家庭,就這樣培養出一個科學巨人!

我來告訴你

能夠自己做出決定的孩子,有判斷力和自主能力,如果能贏得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必將促進我們快速成才。雖然親子之間有血緣關係,但兩個人卻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認識事物和思考方法都是有區別的,我們應該從小學會不按大人的的意誌行事,也不接受大人強加在我們身上的要求,要勇敢同那些強迫行為進行理性的反抗。當然,前提是我們必須對自己所堅持的東西要抱以堅持的信念。

放棄最初的意願

李寧是世界體壇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最初,李寧的父親並沒有打算讓他學體育。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收入不高,家境貧寒,但父親對幼年的李寧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一心要把兒子培養成音樂家。為此,父親經常有意讓他聽音樂,親自教他練聲學琴,甚至還經常為兒子舉行家庭音樂會,父親希望通過這些方式熏陶孩子的音樂細胞。

盡管費了不少工夫和努力,結果卻不盡人意。父親失望地發現,小李寧的音樂水平並沒有多大長進,而且學琴心不在焉,放學後不知去向,很晚才回家,根本沒有把學琴當一回事,甚至有些厭倦。對此,父親真有恨鐵不成鋼的感受。

一天,父親來到兒子讀書的學校,看到李寧趴在體操室的窗台上目不轉睛地往裏看,然後又跑到操場的沙灘上翻起筋鬥來。父親看得很仔細,跑過去抱住李寧問道:“寧寧,你想練體操嗎?”李寧用力點了點頭:“是的,爸爸,讓我練體操吧!”父親看著兒子那期待的目光,陷入了沉默。

此時,父親的心情不免有些悲哀,他一輩子幻想當音樂家,始終沒有如願,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沒成想,兒子的興趣卻根本沒有在音樂上麵。如今,美夢雖然破滅了,但他並沒有絕望,因為他已經在痛苦中醒悟——音樂乃人之心聲,勉強不得;與其拉牛上樹,不如放之青山。於是,他把大腿一拍,說:“好,我支持寧寧學體操。”

從此,李寧,這顆世界體操的巨星慢慢誕生了。後來,在李寧獲得巨大成功後,有記者問他最感謝的人是誰,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我的父親。假如他沒有放棄初衷,也就沒有我的現在!”是啊,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證明李寧的天賦在體操,如果當初他的父親固執己見,非讓他學習音樂,其結果不但當不了音樂家,而且也埋沒了一顆體操新星。

我來告訴你

假如李寧的父親當初沒有放棄初衷,而一味地堅持要孩子學音樂,那麼結果可能就是:社會多了一個三流的音樂工作者,少了一個優秀的體操明星。可見,家長對孩子前程安排事磁重大。同樣,如果李寧沒有堅持自己的理想,沒有學體操的決心和信心,他也不會走上體育之路。

為自己做選擇

朱棣文是著名的華裔物理學家。他的家族先後出了12個博士和碩士,父親朱汝瑾是當代科學家,母親李靜貞也卓有建樹。他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因而很早就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在幼兒園畢業的那個夏天裏,小朱棣文應邀參加一個小朋友舉辦的建造塑料模型飛機和軍艦活動,從此愛上了這種培養動手能力的活動,到小學四年級時,他已達到了“裝配工”水平。在他臥室的地毯上,金屬“梁”和小螺母、螺杆散落一地,都圍繞在一些半成品周圍。稍大一些後,他又喜歡上了化學遊戲,對火箭和火藥也產生了極大興趣。不久,又把興趣點轉到了測量鄰居的土壤酸堿度及其所缺少的營養物質上。

讀中學時,朱棣文對物理和微積分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兩門課不用記憶一連串的公式,隻是用一些基本概念和假設推理來判斷。朱棣文非常喜歡這兩門課。特別是物理老師常把複雜、枯燥的概念和問題簡單化,甚至有時候還改編成故事;並說物理是學習如何處理最簡單的問題。老師的講解深深地吸引了朱棣文,他開始了對物理學領域的探索,並在高中最後一個學期裏動手做了一個物理擺,用它“精確地”測量了引力。

不過,父親卻不願意兒子學物理。小時候,朱棣文對畫畫很感興趣,畫得很有靈氣,在學校裏是出了名的。父親知道後,非常高興。因為他希望兒子將來不要繼承家庭傳統,爭當科學家,而改為非常實用的建築行業上來。畫畫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好好畫,將來好做個建築師。”父親鼓勵他說。“搞建築業,工作穩定,收入也高,也非常體麵。”

“建築師?爸爸,我不想搞建築,我想做一名物理學家。”小朱棣文說。

“學物理學是很難生存的,”父親嚴肅地說,“這個工作又苦又累,也入也不高。我不希望你走這條路。”

“不,爸爸。我喜歡學物理,我管不了那麼多。”小朱棣文認真地說。

父親沉默了。他想,兒子還小,以後會明白該如何選擇職業。

如今,看到兒子不僅沒有按自己的希望改變職業選擇,反而對物理更感興趣了,成天沉迷於和物理相關的書籍中,有時還會自己動手試驗一下,經過認真思考,父親不再反對了。他對兒子說:“既然你選擇了物理,並對它很用心,爸爸就不再堅持自己的要求。不過,你必須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甚至超過我們家族的任何人。這是爸爸對你的新的期望。”

“爸爸,你放心,我會努力做的。”朱棣文堅定地。

看到兒子很堅決,也很有信心,父親也高興起來:“好吧,爸爸全力支持你。”

我來告訴你

人的興趣、愛好和才能本來就各不相同,孩子適合做什麼就做什麼,人生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應是家長舍得拿出時間跟孩子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對話、交流,對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尊重和鼓勵中成長。想想看,在家裏,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和父母平等地協商?如果你的父母仍然強迫你做什麼事,而你又堅持認為那樣做是不對的,你不妨把朱棣文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一聽吧。

自我表現的空間

鄧肯是美國著名的女舞蹈家、編導和教師,現代舞的先驅。她的母親是一位音樂教師,從小就給予她良好的音樂教育,培養了她的舞蹈誌趣。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她的母親給了她一個充分自由的發展空間,讓她學會真正地生活,勇敢地追求藝術。毫無疑問,鄧肯的藝術追求和審美旨趣受到了母親巨大的影響。

鄧肯在自傳《我的愛我的自由》一書裏寫了這麼一段話:“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應該從小時候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認識到他們給予孩子的所謂‘教育’,恰恰使孩子變得平庸,剝奪了他們展現和創造美的機會。”鄧肯母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她給予了鄧肯展現和創造美的機會。

鄧肯的母親認為,所有的矯情做作都是極其荒謬的行為。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她就給孩子們講聖誕老人是怎麼回事。有一次,過聖誕節,老師給大家分發糖果蛋糕時說:“孩子們,看聖誕老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結果小鄧肯站起來很莊重地對老師說:“我不相信你說的話,從來就沒有什麼聖誕老人。”老師非常生氣,說:“糖果隻發給相信聖誕老人的孩子。”小鄧肯堅定地說:“那我不要你的糖果。”老師聽了更加生氣,命令鄧肯走到前麵坐在地板上,以示懲罰。小鄧肯走到前麵,站在那裏,轉身麵對全班同學發表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著名的演講。她高聲說道:“我不相信謊話。媽媽告訴我她太窮了,當不了聖誕老人;隻有有錢,媽媽才能打扮成聖誕老人送禮物。”